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若干发展建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若干发展建议1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
旅游活动因具有异地性,需要从常住地流动到旅游目的地,而这种人员流动会带来巨大的传播风险,所以在疫情爆发之初,全国的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演艺、餐饮业、住宿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基本都处于停业状态。
党中央对疫情高度重视,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援疫区,积极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疫措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
在疫情得到稳定控制之际,各行各业逐步实现复工复产,国家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
到20xx年7月14日,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经历长达半年多的停业之后,旅游行业开始复苏。
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防控风险依然存在,跨境旅游依然无法开展。
新冠疫情是一件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会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疫情影响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政策层面。
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对各行业的发展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旅游业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本身的综合性使其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受波及的影响较广泛。
我国疫情防控得当,旅游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复工复产较晚,在文旅部宣布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但出入境旅游暂不恢复。
景区要采取“限量、预约、错峰”等方式,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同时,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放松,要落实责任主体。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也要坚持常态防控,控制团队规模,常备防护用品,加强防疫宣传。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境外零星病例持续输入,旅游活动的密集性使得防疫工作必不可少,能有效保证旅游活动有序开展,但也对旅游业恢复有一定限制。
2.经济层面。
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前期旅游业几乎停摆,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极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在暂停营业期间,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处于失业状态,在其他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之际,一些失业人员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在放开跨地区旅游之后,旅游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各地为助推旅游业复工复产,发放旅游优惠券,开展景区免费游等活动,如湖北省推出的“惠游湖北”、山西的“千万福利,惠游晋中”、陕西的“惠游陕西”等,航空公司推出一系列“随心飞”“快乐飞”等优惠套餐,这些举措有效刺激旅游消费。
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为适应游客游览需求,将景区可承载容量调整为75%。
全国A级景区超过1.2万家,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数多达300万。
在第三季度,我国A级景区的接待游客人数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七成,部分景区已达同期水平。
旅游度假区在7、8月份全部恢复开放,其接待人数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九成。
4.技术层面。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论是学校的网络授课,工作上的远程会议,或是学术或行业研讨,都很快适应了网络环境,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同时,国家倡导促进健身和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虽然各地旅游活动均被叫停,但为满足人民的游览参观需求,各省的博物馆纷纷将展览搬到网上,推出线上主题展、数字全景展、文物数字展等展览活动,给人们呈现视觉盛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风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逛遍各地博物馆。
近年来,多媒体展示技术如实时人景合成、三维动态成像、全息影像、VR、AR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一些易损文物也可借此得以长久保存。
当实体博物馆实现网络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也将出现。
而此前,受技术限制,网络有延迟,对VR全景展览视觉会有不适感,而随着5G技术逐步商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人们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生动直观地进行景区实景游览。
二、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业的脆弱性。
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较为缺乏,这些可能对给其带来直接的、严重的影响,这体现旅游行业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景区依靠的是游客,景区的特色资源无法随游客而移动,而且一些自然类景区的特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但很难恢复如初。
若景区无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便很难为其创造效益,这就是旅游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脆弱的地方。
在人们的以往认知里,旅游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但如今,地方投资建设景区往往投资较大,尤其是若以星级标准创建的景区或酒店,其初始投资不菲,建成后的创收阶段,若景区客流量或酒店入住率达不到预期水平,其前期投入可能需要较长的回收期。
在疫情期间,不论是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没有游客便难以为继,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或许旅游业从实践上回归“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灵活模式[2]。
旅游目的地选择上,自然观光类最受欢迎,对民俗风情类和健康疗养类的关注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
出游方式上,火车和动车依旧为首选,短途旅行以自驾居多,选择火车、动车和飞机出行的比率有明显提升。
旅游消费支出最多的是在住宿方面,其次为餐饮和交通,疫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餐饮卫生,其支出意愿变强。
四、疫情后旅游业提质增速的主要应对策略
1.政策主导策略。
旅游业是受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范围最广、时间长的行业,但这种影响不会一直持续,恢复经济的首要目标是促进消费,疫情期间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受抑制,在疫情后这些需求得到有效释放[6]。
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以刺激消费需求为核心,建议以弹性休假、发放消费券、升级服务标准等为重点,降低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构建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性支持。
引导游客出境旅游需求向国内转移,针对不同群体,降低门槛,精细施政,助力重点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提档升级。
同时,引导景区做好旅游规划,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旅游统计数据去泡沫,实事求是地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调整旅游供给体系的建设思路,以“+旅游”的方式推动旅游供给体系构建。
政府在疫情防控得当之后,应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2]。
2.企业主体策略。
在疫情期间,旅游相关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应关注政府部门推出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依靠政府力量激活自身发展潜能。
在全面分析发展基础条件,优势与劣势,客观分析疫情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外部威胁,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案。
实时洞悉游客需求动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趋势,推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健身旅游、研学旅游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提高供给质量。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提高供给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团队,对员工做好产品、服务、营销、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同时,构建“科技+旅游”的发展格局,让科技為文旅赋能,探索文旅企业和文旅项目智慧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营销等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的科技含量,强化防疫信任,降低消费门槛,以创新的方式升级优化游客体验。
3.行业协同策略。
旅游业中各产业间关联性较强,要加强行业协同发展,与交通、住宿、餐饮、保险、金融、零售等领域多加沟通。
创建完善对话机制,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同时,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点,应进行精准调研,对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更好指导行业的发展。
对于行业存在的合同纠纷、游客投诉、人员流失等问题,建立系统的处理预案,进行科学引导,维持行业的平衡发展。
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业协同建立危机应急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统筹各方力量,整体上全流程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游客的卫生安全水平,提升行业抗危机能力。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及若干发展建议2
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圆满完成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转型升级中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旅游行业高歌猛进的势头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总体发展体量急剧下滑,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一)疫情对人们心理影响巨大
旅游业发展与游客的流动和心理关系密切,疫情直接导致人口流动减少,旅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
旅游业有很强的综合带动作用,反之也意味着旅游业严重依赖于其他行业。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比较敏感,但却相对滞后。
当前每一轮疫情虽能得到有效遏制,但疫情危机没有全面解除,疫情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仍很强烈,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全面复苏。
(二)全面性复苏还未来临
我国旅游业当前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交通行业的全面恢复尚未到来,特别是对外交通受到严格限制;二是酒店、餐饮等旅游周边行业并未全面开启,关联产业持续低迷,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实际接待能力低下。
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需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压抑的旅游需求无法在经济开启后第一时间得到恢复。
由于境外疫情的不断扩散,旅游业短期内难有“报复性”反弹,域内旅游将在疫情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大量释放。
(三)公共性危机隐患笼罩
疫情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还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公共性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目的地安全保障问题。
人流聚集极可能加大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此次三亚疫情就是明显的例子;此前西湖、峨眉山等旅游景区在恢复开放后,均出现游客扎堆游览,产生了感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