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影响和发展对策,一起来看看吧。
疫情背景下旅游业的影响和发展对策1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旅游产业的冲击影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整个旅游产业按下了暂停键。
暂停运营意味着零收入的前提下,提前采购的鲜活物资、投资建设的应季专用设施(产品)不能发挥效用,占用的流动资金不仅不能回流,而且还会增加养护成本甚至造成部分乃至全部损失;员工工资、日常维护、房租水电、防控物资等费用必须照常开支,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不难想象。
受疫情影响,旅游产业呈现新特点:
(一)旅游消费需求放缓,但游客信心指数基本不变,低密度、近郊、自驾、康养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新方向。
从国际看,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这次疫情可能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旅游业更加集中在国内倾向明显。
从国内看,疫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人员流动带来的聚集性、流动性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零星确诊病例在国内一些城市时有发生。
疫情的阴影让旅行节奏减缓;而大、中、小学和不少单位为防疫发布的“禁游令”,也会使旅游步伐放慢。
但总体而言,疫情对旅游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不是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刚性旅游消费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短期内近郊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将会受到游客青睐。
从长远看,新冠肺炎疫情唤醒了民众的生命和养生意识,对低密度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康养医养类旅游产品的关注度将大幅提升,或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旅游业因“疫”洗牌、优胜劣汰,新业态应“疫”而生。
疫情下,一部分涉旅企业倒闭关门,优强者胜出,在痛定思痛中催生了旅游新业态和服务新模式:一是“云”模式应用空间扩大。
“云”模式既可为居家旅游提供平台,使旅游向行动不便人群延伸,又可为线下旅游提供有效推广,激活线下潜在游客的旅游意愿;“云上文博”为文博旅游打开一扇窗。
受疫情影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临时关闭,而“云展览”“云游文博”“云参观”“云剧场”……各种形式却同步上线。
“云上文博”不仅让因疫情宅家一族饱享文化盛宴、吸引原有线下客户,还可能激活不爱参观博物馆的网民,激发更多的文化需求,使集文旅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一身的“云上文博”,极可能成为文博旅游新的发力点。
二是数字科技将为旅游业发展释放更多新动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据科技正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并发挥重要作用。
“云旅游”“5G+旅游”“大数据+旅游”等数字化应用模式将为旅游产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同时,疫情防控倒逼景区加码智慧管理。
实名制登记、在线预约等已成为不少景区恢复开放的“标配”。
这些景区利用大数据等科学手段,促进升级改造票务系统,使用提前预约、线上购票、语音导览等非接触方式购票和健康游览,最终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
三是跨界卖货、外卖送货等成为旅游企业抢滩的“新大陆”;阳光厨房让吃得放心、“无接触服务”带火智能无人酒店……
(三)疫情倒逼旅游供需双方的觉悟提升。
守规矩、讲卫生、不扎堆、强防疫的自觉性大为提高。
不少供给方(涉旅企业)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提到新的高度;防范和处置旅游纠纷的举措更加全面务实;涉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直播合作等活动更加主动积极;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被放到更重的位置。
更多的需求方(游客)更加注重生命和养生、防疫和安全,守纪律、强约束更为自觉;触“网”学习更加主动;形成了许多显文明、益健康的良好习惯。
二、后疫情时代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检视我市旅游特别是乡村、近郊旅游实际不难发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村、近郊旅游景点的卫生防疫安全防控意识不强。
防控物资准备不足、防控手段缺乏。
二是乡村游、近郊游的硬件不“硬”。
公交不达、标识不清、信号不好、吃住不便、询问无门。
三是软件太“软”。
理念不新、业务不精、导游难找、业态雷同单一。
四是人才缺乏。
懂旅游、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奇缺,数据科技真正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是医养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三、后疫情时代振兴旅游业的建议
景区要采取“限量、预约、错峰”等方式,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同时,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放松,要落实责任主体。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活动时,也要坚持常态防控,控制团队规模,常备防护用品,加强防疫宣传。
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当下,境外零星病例持续输入,旅游活动的密集性使得防疫工作必不可少,能有效保证旅游活动有序开展,但也对旅游业恢复有一定限制。
2.经济层面。
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前期旅游业几乎停摆,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极强的就业带动能力,在暂停营业期间,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处于失业状态,在其他行业陆续复工复产之际,一些失业人员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在放开跨地区旅游之后,旅游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各地为助推旅游业复工复产,发放旅游优惠券,开展景区免费游等活动,如湖北省推出的“惠游湖北”、山西的“千万福利,惠游晋中”、陕西的“惠游陕西”等,航空公司推出一系列“随心飞”“快乐飞”等优惠套餐,这些举措有效刺激旅游消费。
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为适应游客游览需求,将景区可承载容量调整为75%。
全国A级景区超过1.2万家,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数多达300万。
在第三季度,我国A级景区的接待游客人数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七成,部分景区已达同期水平。
旅游度假区在7、8月份全部恢复开放,其接待人数已达到去年同期的九成。
4.技术层面。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不论是学校的网络授课,工作上的远程会议,或是学术或行业研讨,都很快适应了网络环境,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同时,国家倡导促进健身和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虽然各地旅游活动均被叫停,但为满足人民的游览参观需求,各省的博物馆纷纷将展览搬到网上,推出线上主题展、数字全景展、文物数字展等展览活动,给人们呈现视觉盛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风采,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逛遍各地博物馆。
近年来,多媒体展示技术如实时人景合成、三维动态成像、全息影像、VR、AR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有着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科技含量,一些易损文物也可借此得以长久保存。
当实体博物馆实现网络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也将出现。
而此前,受技术限制,网络有延迟,对VR全景展览视觉会有不适感,而随着5G技术逐步商用,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人们可以通过佩戴VR眼镜生动直观地进行景区实景游览。
二、新冠疫情下国内旅游发展的特点
1.旅游业的脆弱性。
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较为缺乏,这些可能对给其带来直接的、严重的影响,这体现旅游行业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对能力较弱。
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景区依靠的是游客,景区的特色资源无法随游客而移动,而且一些自然类景区的特色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但很难恢复如初。
若景区无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便很难为其创造效益,这就是旅游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脆弱的地方。
在人们的以往认知里,旅游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但如今,地方投资建设景区往往投资较大,尤其是若以星级标准创建的景区或酒店,其初始投资不菲,建成后的创收阶段,若景区客流量或酒店入住率达不到预期水平,其前期投入可能需要较长的回收期。
在疫情期间,不论是景区、旅行社还是酒店,没有游客便难以为继,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脆弱性,或许旅游业从实践上回归“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灵活模式[2]。
2.旅游业的多功能性。
对政府而言,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能有效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演艺等,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
20xx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国内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从20xx年的42.4%上升到20xx年的47.4%,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疫情导致部分人失去工作,旅游业对就业市场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压力。
对消费者而言,疫情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旅游動机,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如休闲、保健、娱乐、购物等;对企业自身而言,各地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有力地扶持企业发展,推出的优惠活动对消费者有较大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给旅游业带来了生机,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升级,给游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旅游业的依赖性。
旅游业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其对政府、开发商、旅游地居民、旅游者等参与主体的依赖,以及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如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和旅游扶贫政策,各地具有资源条件的乡村依靠政策的扶持进行厕所革命,大幅度改善村貌,美化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当然,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投入,投资者愿意加入进来,同时还需要乡村中的村民支持当地的旅游开发,参与其中。
当乡村旅游景区建成,对游客开放,只有充足的客流量才能保证景区顺利运营下去。
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开发之初的资源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旅游规划的依据。
资源禀赋越高,其旅游地生命周期越长。
在开放跨省旅游之际,不论是政府、企业、从业人员或是旅游者都对旅游行业的复工复产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旅游业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