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整理了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院感科消毒、灭菌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消毒、灭菌定义:上消毒是指清楚或杀灭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是指达到无菌程度。
适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等。
一、根据消毒作用可分为:高效消毒方法:可以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是除灭菌之外对微生物杀灭作用最强的水平;一、根据消毒作用可分为: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低效消毒方法:是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歧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二、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煮沸法浸泡法消蒸汽法擦拭法毒辐射法(日晒法、紫外线法)熏蒸法臭氧法喷雾法微波消毒法二、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燃烧法过氧乙酸灭菌法干烤法戊二醛灭菌法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含氯消毒剂灭菌法过氧化氢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①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以杀灭一切微生物。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中度危险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水平即可。
③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①对收到致病性芽孢、真菌孢子和抵抗力强、危险程度大的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灭菌法或高水平消毒法。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对收到致病性细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③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法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既要保护消毒物品不被破坏,又要使用消毒剂易于发挥作用。
①耐热、耐湿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可选用干热灭菌法。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可选用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灭菌。
③金属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腐蚀性小的灭菌剂。
隔离定义: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目的:切断感染链中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关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隔离隔离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守隔离制度,熟悉掌握并善于应有有关的隔离技术,同时通过教育使出入医院的所有人员理解隔离的意义并能主动配合隔离工作。
一、隔离的分类(1)传染病隔离:是指将处于传染病前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
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
以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制定措施依据的隔离系统:包括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昆虫隔离。
一、隔离的分类(2)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定主要依据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的病人等。
(3)体内物质隔离:又称全面性屏障隔离,即对所有来自病人体内的物质实施全面隔离。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1)清洁区:是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半污染区:是指有可能被病院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3)污染区:是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病房、病人洗手间、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隔离要求: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环隔离鞋;离开前脱离衣、鞋,并消毒双手。
三、传染病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
⑴染病区应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其他公共场所,以防止空气对流传播。
(2)传染病区应设工作人员与病人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配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备。
三、传染病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
(3)传染病区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发生混合感染、具有强烈传染性或可疑传染病病人应尽可能住单人隔离室。
同一病种的病人可安排在同一病室内,但病原体不同者,应分室收治。
(4)应用隔离室来控制感染的对象主要包括患有高度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卫生状况较差的易感病人、细菌培养分离出流行性或感染性有多重性耐药菌的病人。
四、隔离病区一般消毒隔离的原则。
(1)明确清洁与污染的概念,病室门口和病床要悬挂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四、隔离病区一般消毒隔离的原则。
(2)进入隔离区按规定戴工作帽、口罩及穿隔离衣。
穿隔离衣后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离开隔离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四、隔离病区一般消毒隔离的原则。
(3)病室每天需要紫外线行空气消毒一次,或用消毒液喷洒消毒。
每天晨起后用消毒液擦拭病床及床旁桌椅。
(4)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必须经过消毒后再用。
四、隔离病区一般消毒隔离的原则。
(5)在对病人严密隔离的同时,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防止病人因隔离而出现恐惧、自卑、孤独。
(6)病人的传染性分泌物经培养3次,结果为阴性或确已度过隔离期,解除隔离。
五、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一)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一)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a.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吧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b.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c.应严格空气消毒。
(一)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②医务人员的隔离:a.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具,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b.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护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二)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二)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a.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b.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c.患者之间、护着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d.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二)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②医护人员的防护:a.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具,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b.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隔离(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隔离①患者的隔离a.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
b.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
c.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
d.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隔离(三)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隔离②医务人员的防护a.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b.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
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明显标志。
一、手卫生
1、医务人员手卫生是指什么?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
2、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减少暂居菌。
4、外科手消毒可以减少常居菌还是暂居菌?
清除或者杀灭暂居菌,减少常居菌
5、速干手消毒剂的特点是什么?
作用迅速,但不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6、外科手消毒剂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作用缓慢,但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7、有效的洗手设施包括哪些必备要素?
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洗手流程图。
8、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9、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
二前三后:
接触患者前
清洁无菌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接触血液体液后
10、哪些情况必须洗手不能卫生手消毒?
入厕之后
手部有明显污染时
接触可形成孢子的微生物之后
1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先洗手,后消毒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2、对医务人员手有哪些特殊要求?
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
13、洗手不可忽视的环节有哪些?
掌心、手背、指缝、大拇指、指关节、指尖.
14、七步洗手法是指哪七步?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15、如何保证卫生手消毒的效果?
速干手消毒剂要足量,确保湿润揉搓.
速干手消毒剂要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
揉搓步骤像洗手步骤一样,确保消毒效果.
揉搓直至彻底干燥,确保消毒时间。
16、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卫生手消毒后、接触患者和进行诊疗活动前,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后、接触患者和进行诊疗活动前,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二、消毒、隔离、防护
1、标准预防的理念是什么?
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水)、黏膜组织和破损的皮肤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
感染原。
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所有患者,不论是疑有或确诊有感染.
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
2、标准预防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遵守手卫生规范。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面部时,要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皮肤或衣服时,要穿防护服.
每一个都要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收治患者时要根据感染原的可能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仪器/设施和环境怀疑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污染后应清洁消毒.
收集患者使用过的织物时应避免抖动,以防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
遵守安全注射的原则.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空气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负压病房、医务人员戴防护口罩、患者戴外科口罩。
4、飞沫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单人病房、医务人员戴外科口罩、患者戴医用口罩。
5、接触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单人病房、手套、隔离衣、仪器/设备专用.
6、安全注射包括哪些内容?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实施注射者无害;
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
7、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8、试举2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肠杆菌科细菌
产碳青霉烯酶[KPC]肠杆菌科细菌
9、试举5种容易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进行操作时,光线不足、体位不稳、患者不配合
徒手传递锐器
徒手缝合创口
徒手安装或拆卸手术刀片
注射器使用后双手回套针帽
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
弯曲针头
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破损玻璃等锐器
用手直接抓取污物
用手直接挤压污物
锐器盒放置位置不合理,不方便及时处理锐器
锐器使用后处理不及时
锐器盒装载过量
10、含氯消毒剂原液的有效氯浓度是多少?
5%,即50000mg/L。
11、如何配制含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
原液稀释100倍,即自来水99ml+84含氯消毒剂原液1ml.
12、如何配制含2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
原液稀释25倍,即自来水24ml+84含氯消毒剂原液1ml。
13、2%戊二醛用于浸泡灭菌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至少需要10小时.
14、2%戊二醛用于浸泡消毒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需要10~45分钟。
15、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灭菌?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
16、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何种情况下必须消毒?
下面小编整理了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消毒隔离知识培训院感科消毒、灭菌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病人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消毒、灭菌定义:上消毒是指清楚或杀灭传播媒介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是指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是指达到无菌程度。
适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等。
一、根据消毒作用可分为:高效消毒方法:可以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是除灭菌之外对微生物杀灭作用最强的水平;一、根据消毒作用可分为: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低效消毒方法:是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歧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
二、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煮沸法浸泡法消蒸汽法擦拭法毒辐射法(日晒法、紫外线法)熏蒸法臭氧法喷雾法微波消毒法二、消毒与灭菌的具体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燃烧法过氧乙酸灭菌法干烤法戊二醛灭菌法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含氯消毒剂灭菌法过氧化氢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①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以杀灭一切微生物。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中度危险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水平即可。
③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①对收到致病性芽孢、真菌孢子和抵抗力强、危险程度大的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灭菌法或高水平消毒法。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对收到致病性细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③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法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既要保护消毒物品不被破坏,又要使用消毒剂易于发挥作用。
①耐热、耐湿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可选用干热灭菌法。
三、医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②怕热、忌湿和贵重物品,可选用甲醛或环氧乙烷气体消毒、灭菌。
③金属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腐蚀性小的灭菌剂。
隔离定义:隔离是将传染源、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目的:切断感染链中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关系,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及媒介物中扩散。
隔离隔离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守隔离制度,熟悉掌握并善于应有有关的隔离技术,同时通过教育使出入医院的所有人员理解隔离的意义并能主动配合隔离工作。
一、隔离的分类(1)传染病隔离:是指将处于传染病前期的传染病病人、可疑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
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
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
以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制定措施依据的隔离系统:包括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昆虫隔离。
一、隔离的分类(2)保护性隔离: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定主要依据的隔离则称为保护性隔离,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严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疫缺陷的病人等。
(3)体内物质隔离:又称全面性屏障隔离,即对所有来自病人体内的物质实施全面隔离。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1)清洁区:是指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场所以及病区以外的地区,如食堂、药房、营养室等。
(2)半污染区:是指有可能被病院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及隔离要求。
(3)污染区:是指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病房、病人洗手间、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隔离要求: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环隔离鞋;离开前脱离衣、鞋,并消毒双手。
三、传染病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
⑴染病区应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其他公共场所,以防止空气对流传播。
(2)传染病区应设工作人员与病人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配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备。
三、传染病隔离单位的设置要求。
(3)传染病区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