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堂教学问题及整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

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包办代替,如阅读理解的题目,老师总是代替读题解释题意,总是牵者鼻子走,生怕学生不按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具使用

(1)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麻烦,没有认识到他的积极作用。

(2)还有一部分教师连小黑板都不用,课堂上还是抄题,严重影响了课容量和教学进度,使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空洞,白白浪费时间。

(3)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使用彩色粉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

(三)、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1)照搬课本,不会合理的使用教材

(2)对教材挖掘的不深不透,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

(3)不能因材施教,选题单一,使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4)板书设计不合理,随意性大,通常是写写擦擦,到本节结束看不出重点,理不出头绪,一堂完美的课堂离不开规范的板书设计。

(四)、学生没有课堂反思

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机会”,“通过反思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可见,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堂反思指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认真的总结,它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因此,总结要做到知识准确、概念清晰、语言简明。

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激活学生有效反思,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认知的主体位置。

(五)、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问题严重

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

1、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目标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好像没有探究、没有讨论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

失去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意义,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会被丢失干净。

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有优势的,我们不能把课改“绝对化”,而是要将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让新课改焕发生机

(一)把课改“目标化”

想要课改成功,必须理解课改的真谛,明白课改的根本目标,从教学目标上理解课改、从行为上实行课改。

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那么,只要我们的教学以此为目标,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那么,我们就是在进行新课改,具体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反而是不重要的。

(二)把课改“个性化”

真正的高效的教育只能是“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地运用别人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科而异,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不同年段,都有其自身教学结构和特点,建立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其次,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

一些教师看到别人在公开课上采用经典的教学模式,游刃有余,放到自己班上却大相径庭。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学习习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再次,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因教师而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将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让课堂因自己而具有独特的光彩。

(三)把课改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长处,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大量书本知识,是传授知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所以将新课改与传统模式结合起来探索出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中,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述是必不可少的;在自学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原理的深刻阐述是对学生思维的重要启迪;在启发学生思维,学生感情时也需要教师的讲述。

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实践,将新的理念与做法运用于优秀的传统教学中,在新要求与传统的结合过程中大胆实践,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四)把课改“高效化”

新课改强调要改变教学中的过程方法,加大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这就要求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而且“新教材”比“旧教材”内容增加了,高中化学由原来的3本增加为5本,语数外也都由原来的6本增加为11、12本,增加教学内容就需要更多的教学时间,这与学生需要更多的活动时间矛盾,课改就要解决这个矛盾。

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具有层次性,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才会提高。

其次,要强调接受教学,接受教学对新旧知识之间的系统性的建立有很大帮助。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必逢知识都要学生去探究,不必处处都需要学生去亲历。

总之,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问题是多样的,它在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努力从实践中摸索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必须自己投入、思考、实践,将新的理念与做法根植于优秀的传统,在新要求与传统的结合过程中大胆实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

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课堂教学问题及整改措施3

一、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

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体味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

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