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1
活动目标:
1、深入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
2、掌握躲避地震的方法。
3、了解地震的预防措施。
4、培养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的由来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教师进行实物演示),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人不会掉下来呢?这是因为地球中心有强大的地心引力。那么在地球的中心有些什么呢?那里有岩石和岩浆,还有厚厚的地壳。这些物质一直在不停地运动。为了让它们保持正常运动而不引发地面的灾难,人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种树。我们都知道树有很长、很密的根系,这些根系就像许多的手一样,牢牢地抓住泥土和岩石。这样一来,地球表面就更加安全了。
然而,现在许多人为了盖高楼大厦,为了开采石油和矿产,都将树木砍伐,并毁灭了许多山脉。这样地球表面就受到了伤害,从而引发了地震。因此,我们可以说地震的发生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
二、地震的躲避方法
地震时地面会晃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但我们不需要害怕,只要安静地听从大人的指挥,并记住躲避的方法就好了。
如果在家里发生地震,我们要听从爸爸妈妈的指示。当地震强烈时,我们不能朝外面跑,而是先打开门,然后找到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并保护好头部。怎么保护呢?我们可以用书包顶住头部,用被子或坐垫盖住身体。如果没有软物品可以保护,我们可以用手护住脑后部,然后蹲下并收缩身体,这样可以保护好肚子。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马路上行走,就尽量跑到开阔的地方去。电线杆、玻璃窗和招牌等都是危险物品,一定要远离。
在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或任何工具。
地震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能转移,要等地震结束后才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学习地震自我保护姿势。
三、地震的预防
我们要经常关注广播和电视,一旦有地震预报,就要立即采取行动转移到安全地区。平时,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多种树木,不乱砍乱伐。让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四、我们能为地震地区的朋友做些什么
讨论如何尽自己的力量为受灾地区的朋友提供帮助。
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2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对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关于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结合图片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问他们"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略。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教师小结:地震时,建筑物受到很大的破坏,比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等,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和瘟疫。
2、询问小朋友听了以后的感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告诉他们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以避免危险。
二、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一)与幼儿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怎么样做才是安全的呢?
幼儿:略。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保护自己的。
(二)师幼小结
1、当你在室内时,可以躲在墙角、厕所等容易构成三角支撑的地方,或者躲在坚固的家具底下或旁边。用身边的柔软物品如坐垫、枕头等来保护头部。选好躲藏处后,正确的避震姿势是蹲下、低头、闭眼或用手保护头部。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尘和毒气。千万不要跑到阳台或窗户旁边,要远离玻璃门窗和悬挂物。
2、如果是在室外,应该尽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要远离楼房、围墙、树木、广告牌等,更不要躲到地下通道或高架桥下面。不要坐在汽车里,要到空旷的广场避难。
3、千万不能跳楼或者进电梯。
4、如果被埋,不要惊慌,要想办法保护自己。可以设法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三)教幼儿安全有效地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带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从老师的指挥等。
三、组织幼儿进行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
如果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并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四、教育幼儿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及时躲避,运用逃生技巧。
教师:"地震虽然很厉害,但是小朋友不能慌张。在地震发生时,地面开始摇动后,还有一小段时间可以用来躲避,如果在这段时间内躲到安全的地方,就不会受到伤害。"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3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小朋友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2、教导小朋友在家中如何注意安全。
3、提高小朋友的自我保护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知道在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已经接受过安全教育。
物质准备:拱形门、红绿色线、PPT、彩色图片、小房子、若干玩具。
活动过程:
1、导入:幼儿按照事先教师发给的入场券陆续进场,寻找自己的位置。
2、活动主体:
教师:我们有两个妈妈,特别苦恼,因为她们的孩子们太调皮了。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告诉他们在家中应该怎么做。小朋友们愿意吗?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两队各派出代表来参加比赛,只有答对了题目才能够继续进行游戏,对方队伍的人做裁判进行裁决。
(2)双方首发队员入场,进行答题。
红队所遇题目:
第一题:如果有陌生人敲门,应该怎么办?
第二题:在家能否爬到高处?
第二组队员替换。
第三题:是否可以碰触煤气?
很多人不知道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1
活动目标:
1、深入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
2、掌握躲避地震的方法。
3、了解地震的预防措施。
4、培养幼儿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过程:
一、地震的由来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教师进行实物演示),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人不会掉下来呢?这是因为地球中心有强大的地心引力。那么在地球的中心有些什么呢?那里有岩石和岩浆,还有厚厚的地壳。这些物质一直在不停地运动。为了让它们保持正常运动而不引发地面的灾难,人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种树。我们都知道树有很长、很密的根系,这些根系就像许多的手一样,牢牢地抓住泥土和岩石。这样一来,地球表面就更加安全了。
然而,现在许多人为了盖高楼大厦,为了开采石油和矿产,都将树木砍伐,并毁灭了许多山脉。这样地球表面就受到了伤害,从而引发了地震。因此,我们可以说地震的发生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
二、地震的躲避方法
地震时地面会晃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物倒塌,但我们不需要害怕,只要安静地听从大人的指挥,并记住躲避的方法就好了。
如果在家里发生地震,我们要听从爸爸妈妈的指示。当地震强烈时,我们不能朝外面跑,而是先打开门,然后找到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并保护好头部。怎么保护呢?我们可以用书包顶住头部,用被子或坐垫盖住身体。如果没有软物品可以保护,我们可以用手护住脑后部,然后蹲下并收缩身体,这样可以保护好肚子。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马路上行走,就尽量跑到开阔的地方去。电线杆、玻璃窗和招牌等都是危险物品,一定要远离。
在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或任何工具。
地震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能转移,要等地震结束后才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学习地震自我保护姿势。
三、地震的预防
我们要经常关注广播和电视,一旦有地震预报,就要立即采取行动转移到安全地区。平时,我们要保护大自然,多种树木,不乱砍乱伐。让我们人类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四、我们能为地震地区的朋友做些什么
讨论如何尽自己的力量为受灾地区的朋友提供帮助。
幼儿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策划2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对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关于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观看图片,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结合图片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问他们"图片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略。教师: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幼儿:略。教师小结:地震时,建筑物受到很大的破坏,比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裂等,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地震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和瘟疫。
2、询问小朋友听了以后的感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告诉他们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以避免危险。
二、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