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提高网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网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

1.传统职业教师的“舒适圈”被打破

对于体制中的教育系统,如中小学、大学、职业高中…中的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是不小的挑战。

原因是绝大多数的教师,并未有直播或线上教学的经验。

在其大学期间,职业培训时,很可能没有“线上教育”的相关训练。

班主任的年龄普遍在30~50岁,年级越高,其平均年龄也越高,在三、五线城市尤为突出。

教师在课程制作时,会因为“准备课程材料”、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设计”、与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时间管理”、“价值树立”、以及学习质量检验等方面原因,都区别于线下的课堂教育,从而教学结果不理想。

2.相较于学校课堂,线上教育的教学中心,发生转移

在学校的线下课堂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完成知识能顺畅的传递」为目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制作,老师把课讲得更精彩,更清楚明白就行。

但是现在并不是在课堂中上课,而是在线上。

你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是躺在被窝里学习,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零食,又或者学了20分钟已经睡着,而在学校里威严的气场和方法,都不奏效了。

而在线上教育中,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相对于“课程讲的是否明白,是否清楚”(当然不排斥“老师讲的更明白”),教师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学明白了”。

其实「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的学明白,只要在讲台上抬头看一眼,看看是否有学生溜号、睡觉、搞小动作,哪些聚精会神看着你,便会知道“你是否讲的明白”和“学生是否学明白了”。

学生在接受线上教育的时候,很容易自身或外部干扰而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此时仍采用“教师把知识讲明白”的方法,显然会效果不理想。

那么该如何优化线上课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成效?

教学能力提升,以及线上教学课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1.将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

一定要意识到,在线上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见面、缺乏及时的互动、降低了老师的吸引力、注意力很难集中,很难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

因此,建议教师朋友把在学校课堂中“40~45分钟”的课程内容,拆分成“10~20分钟左右”的内容量,每段课程有独立知识点且彼此独立,而不是像课间休息一样,简单的从时间上进行分割。

从事自媒体、内容付费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在互联网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在“碎片时间中”得到观看与传递的,比如:微信文章、抖音短视频、网剧等。

不需要预留太多的时间,可能你在乘公交、吃饭、等电梯时,包括上厕所时,都可以阅读浏览这些内容。

大家可以参考“李永乐老师”的教学视频的知识点与时间把控。

主要是录播课,交互性略有不足,更多的是参考知识点的数量以及表现形式。

2.增强交互性,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实时交互,及时反馈」,本身便是互联网的产品核心,面对同时几十人、上百人,甚至更多人数的在线的线上课堂,交互方式和交互的点,必然要超过学校课堂授课时的数量。

不能采用“单向输出”的方法,教师一直说,学生只能听。

这样的话,哪怕只有20分钟的课程,学生也一定会有流失。

之前老师备课,课件内容大多会贯穿45分钟,虽然会加入少量的提问和出题解答,但主要还是老师在讲。

那么,将课程碎片化后,休息的时候时间自然增多,也就为交互学习流出了时间。

比如在课件中有一道数学题,求结果的数字是多少,让学生在左下角的对话框中回复自己的答案。

这时就能反映出谁在听课,谁在计算,谁马虎谁没学会(结果错误)等,通过这种交互,有效的跟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当然在课堂进行时,学生可以随时发送问题,统计或逐一进行回答。

3.主动减少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想让课堂交互性与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主动对常规的教学内容做减法。

因此就要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设计,提炼其中的知识点,梳理出哪些内容适合课内讲,能进行互动和讨论的;什么内容适合课外阅读,比如教材、网络资料、课件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课内讲的课程内容,与课外学习阅读的内容并非是相同的、复制的。

不是提前把课件发给学生,提醒他看一遍,对课内学习有好处……这还是在占用学生的时间与注意力,又回到了交互性低、无法及时有效的跟进学生学习的进度那个原点。

1.课程内容。

线上指导课程,重点围绕以下四⽅⾯内容实施:

(1)学校⽇常⾏为规范要求,养成教育;

(2)各年级各学科学习要求及学科规范;

(3)各年级知识衔接、学习⽅法指导等;

(4)进⾏专题版块探究。

以⼩专题形式进⾏集体备课实施。

根据七年级的教情和学情,整合分解细化成⼩专题进⾏学习,⼀个⼩专题解决⼀类或⼀项知识、⽅法等⽅⾯的问题。

2.课程时间。

“线上教学”暂时按⾃然周安排两个周期,周末正常休息。

三、实施建议。

1.教的要求。

(1)备课要求:

①以备课组为单位进⾏⽹络集体备课,范围为开学前两周内容。

②分⼯备课--组长分⼯分头备课(⼀⼈主备),要求写出教学简案,制作课件PPT或视频,备课组内交流分享。

③形成个案--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的个性化教案和PPT。

④搜集整理---备课组长将这两周教师的个性化教案和PPT搜集整理。

(2)上课要求:

①教师上课务必提前准备好个性化教案和PPT或视频,给⾃⼰的课起个标题,便于学⽣课后复习⽤。

②坚持线上直播授课“2+1”原则,即教师讲解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课堂及时练或课堂互动不低于10分钟。

③提前进⼊上课群,上传课件等待上课;

看清课表,上下节课可能会需要进出不同群,请及时转换学习空间。

④上课开始时记得点击录制,结束时点击结束录制,整节课才能保存在⽹上,便于学⽣观看回放及后续向全省学校分享。

⑤注意提⾼⽹络授课的效果。

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络授课与课堂授课的区别,建议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精选精炼并严格控制作业量,多提问,讲课时间不要太长,注意适时调整,特别是按时下课。

⑥特殊时期,不宜要求家长打印课本或其他资料。

(3)辅导、作业布置及批改要求:

①每天晚上学⽣在家⾃主完成作业。

②⽹络授课亦应布置当天的作业练习,作业布置要少⽽精,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有利于在线批改,建议以思维导图整理或创造性作业为主。

③⾃习按课表安排进⾏作业在线辅导,不允许统⼀授课。

2.学的要求。

(1)学⽣应按课表及时上课,不迟到;

(2)在学习时段应集中精⼒听讲,遵守⽹络公德;

(3)按要求积极参与课堂提问,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书写及上传;

(4)看清课表安排,根据上下节课要求及时进出不同群、及时转换学习空间。

提高网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3

为了确保疫情期间我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降教学质量。

并以此为契机,提⾼学校线上辅导⽔平,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如下⽅案。

⼀、组织领导。

成⽴⼩学“停课不停学”⼯作领导⼩组,明确责任,细化分⼯。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提高网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一起来看看吧。

提高网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

1.传统职业教师的“舒适圈”被打破

对于体制中的教育系统,如中小学、大学、职业高中…中的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是不小的挑战。

原因是绝大多数的教师,并未有直播或线上教学的经验。

在其大学期间,职业培训时,很可能没有“线上教育”的相关训练。

班主任的年龄普遍在30~50岁,年级越高,其平均年龄也越高,在三、五线城市尤为突出。

教师在课程制作时,会因为“准备课程材料”、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设计”、与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时间管理”、“价值树立”、以及学习质量检验等方面原因,都区别于线下的课堂教育,从而教学结果不理想。

2.相较于学校课堂,线上教育的教学中心,发生转移

在学校的线下课堂中,教学的过程就是「完成知识能顺畅的传递」为目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制作,老师把课讲得更精彩,更清楚明白就行。

但是现在并不是在课堂中上课,而是在线上。

你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是躺在被窝里学习,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零食,又或者学了20分钟已经睡着,而在学校里威严的气场和方法,都不奏效了。

而在线上教育中,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相对于“课程讲的是否明白,是否清楚”(当然不排斥“老师讲的更明白”),教师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学明白了”。

其实「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的学明白,只要在讲台上抬头看一眼,看看是否有学生溜号、睡觉、搞小动作,哪些聚精会神看着你,便会知道“你是否讲的明白”和“学生是否学明白了”。

学生在接受线上教育的时候,很容易自身或外部干扰而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此时仍采用“教师把知识讲明白”的方法,显然会效果不理想。

那么该如何优化线上课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成效?

教学能力提升,以及线上教学课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1.将教学内容进行碎片化

一定要意识到,在线上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见面、缺乏及时的互动、降低了老师的吸引力、注意力很难集中,很难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

因此,建议教师朋友把在学校课堂中“40~45分钟”的课程内容,拆分成“10~20分钟左右”的内容量,每段课程有独立知识点且彼此独立,而不是像课间休息一样,简单的从时间上进行分割。

从事自媒体、内容付费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在互联网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在“碎片时间中”得到观看与传递的,比如:微信文章、抖音短视频、网剧等。

不需要预留太多的时间,可能你在乘公交、吃饭、等电梯时,包括上厕所时,都可以阅读浏览这些内容。

大家可以参考“李永乐老师”的教学视频的知识点与时间把控。

主要是录播课,交互性略有不足,更多的是参考知识点的数量以及表现形式。

2.增强交互性,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实时交互,及时反馈」,本身便是互联网的产品核心,面对同时几十人、上百人,甚至更多人数的在线的线上课堂,交互方式和交互的点,必然要超过学校课堂授课时的数量。

不能采用“单向输出”的方法,教师一直说,学生只能听。

这样的话,哪怕只有20分钟的课程,学生也一定会有流失。

之前老师备课,课件内容大多会贯穿45分钟,虽然会加入少量的提问和出题解答,但主要还是老师在讲。

那么,将课程碎片化后,休息的时候时间自然增多,也就为交互学习流出了时间。

比如在课件中有一道数学题,求结果的数字是多少,让学生在左下角的对话框中回复自己的答案。

这时就能反映出谁在听课,谁在计算,谁马虎谁没学会(结果错误)等,通过这种交互,有效的跟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当然在课堂进行时,学生可以随时发送问题,统计或逐一进行回答。

3.主动减少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想让课堂交互性与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主动对常规的教学内容做减法。

因此就要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设计,提炼其中的知识点,梳理出哪些内容适合课内讲,能进行互动和讨论的;什么内容适合课外阅读,比如教材、网络资料、课件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课内讲的课程内容,与课外学习阅读的内容并非是相同的、复制的。

不是提前把课件发给学生,提醒他看一遍,对课内学习有好处……这还是在占用学生的时间与注意力,又回到了交互性低、无法及时有效的跟进学生学习的进度那个原点。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