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各位小伙伴的反馈,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了有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模版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1

一、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特点、培养自己的注意能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讲,教师讲相同的内容,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不一样呢?这除了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有关。下面我们学习一课与注意力有关的课文,题目是《学习要专注》。

(二)学文明理

(1)教师读一篇课文,然后让学生默读一遍。

(2)(分组讨论: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学习时为什么要专注?)

(三)学生活动

1、说一说,讨论后,找代表发言。

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除了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以外,更主要的是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专注,边听边玩,经常走神儿,所以老师讲的知识他没有听到,作业当然就不会了。

帮助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A、要用眼,仔细看。B、要用耳,仔细听。C、要用脑,勤思考。D、要动口,敢发言。E、要动手,认真写。

请记住:课堂学习是我们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讲时要努力排除干扰,自觉听讲。

2、走迷宫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先走,看能不能走出,然后同组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想想做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想想做做”或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竞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3、做一做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和控制能力差的特点,通过行为规范进行训练,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训练时特别注意三点:A、保持良好坐姿:趴在桌上听讲容易疲劳,也容易影响身体的发育。B、注意排除干扰:课桌上不要放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文具,当自己注意力分散时,心理就要暗示自己,写出明显的警示语提醒自己。C、怎样调节自己的课堂行为呢:人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刚上课时需要注意力转移,尽快转移到这节课上来。当我们听讲或思考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当老师在抄板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放松一下;教师总结和归纳时,又要集中精力,把重点记住。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调节个人情绪对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学会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度地表达个人情绪。

2、逐步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了解儿童时期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并学会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排解不良情,在自己喜怒哀乐时,不忘关心他人。

教学准备:一些反映不同情绪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5分钟)

大风吹,小风吹,台风吹:活动程序: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先由一人站在团体中说:“大风吹。”,旁人问:“吹什么?”,如果那人说:“吹穿红衣服的人。”,那么所有穿红衣服人就务必离开位子重新寻找位子。没有位子的人就着站到中间继续进行活动。如果说:“小风吹。”就反着进行。如果说:“台风吹。”则所有人都需要离开位子重新寻找。

二、主题活动:(30—35分钟)

(一)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

导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情会让我们产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这些情绪正常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大家看图片想一想:

出示图片:小明和小红的情绪表现。

课堂讨论:1、小明落选后的不高兴与小红听到要去春游的消息后告别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吗?2、他们为什么都被老师批评了呢?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吗?

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抽代表汇报。

小结: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是合理的。但任何过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

活动:看关于中国女排与古巴的比赛的录像,讨论:为什么中国的观众与古巴的观众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呢?

总结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用心地对待生活,就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生活的视角也需要调整。人的眼睛就像是一部摄像机,随时拍摄生活的各个场面,如果不调整“拍摄”的视角,总是悲观地盯着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就会感到烦躁、忧愁、焦虑,许多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你能够关注生活中用心的、完美的一面,你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完美,从而使你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构成。

(三)排解不良情绪

(情景):小明画画十分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版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小明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小明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小明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小明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小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总结: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

讨论:小学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多变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这不仅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小学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节情绪。

此刻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良情绪的例子,请举例说明。

活动:1、烦恼大本营

例:

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感到十分痛苦。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悲哀。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情绪烦躁。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

2.活动名称:烦恼大拍卖

师: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倾诉”的环节就先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要跟我说,可以写在本子上。

师:刚才大家的“倾诉”,反映的都是自己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利,那我们能否给他们出出什么主意,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程:分组竞赛。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且言之有理

预设目的:

1、让学生理解我们儿童时期情绪的主要特点: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2、讲解在有不良情绪后的一些常用的调节方法:心理放松法(如深呼吸,笑乐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升华法、心理换位法、自我激励瑜自我暗示等。

3、明白情绪是可以调节的,是可以控制的。

(四)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创设情境,分析交流(课件展示)

教师提问:他们的情绪表达适宜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1、在你悲哀难过时,有没有人安慰过你?

2、你是否也很善解人意,照顾过别人的情绪?

3、在我们表达自己情绪时,怎样照顾别人的情绪,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三、活动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关于情绪调节的话题,从活动中同学们明白了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不正常的情绪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期望大家学会运用我们掌握的方法去排解这些不良的情绪,只有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永远充满阳光。

课后延伸:我们都经历了5.12地震,在那天我们都感受到了当灾难来临时的恐慌,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克服呢?

辅导推荐:

1、正确认识地震等自然灾难。

2、学会调节这种恐慌情绪。

情景:昨日晚上12点,本来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突然对门的人在大叫着“地震了··".心里一惊一下就醒了。站在窗口看着外面,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和手机上闪闪的光。心里开始有种发凉的感觉,手指有点颤抖了。一种本能让我觉得很害怕,很难受。他们说这天的天空也不对,灰蒙蒙的给人一种不好的预感。随着大家我也朝着天空看看,也许出于心里的害怕。这天的天空看来真的有点怪异,好像真的有一种要爆发的感觉。其实没有感觉到任何地震的迹象,但是心里确是很害怕,很害怕。恨不得立刻就想走到楼下。心里不停地泛着嘀咕,地震真的要了吗?我该怎样办?

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恐慌情绪呢?

讲解方法:

第一步:把能引起你紧张、恐惧的各种场面,按由轻到重依次列成表(越具体、细节越好),分别抄到不同的卡片上,把最不令你恐惧的场面放在最前面,把最令你恐惧的放在最后面,卡片按顺序依次排列好。

第二步:进行松弛训练。方法为坐在一个舒服的座位上,有规律地深呼吸,让全身放松。进入松弛状态后,拿出上述系列卡片的第一张,想像上面的情景,想像得越逼真、越鲜明越好。

第三步:如果你觉得有点不安、紧张和害怕,就停下来莫再想像,做深呼吸使自己再度松弛下来。完全松弛后,重新想像刚才失败的情景。若不安和紧张再次发生,就再停止后放松,如此反复,直至卡片上的情景不会再使你不安和紧张为止。

第四步:按同样方法继续下一个更使你恐惧的场面(下一张卡片)。注意,每进入下一张卡片的想像,都要以你在想像上一张卡片时不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标准,否则,不得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五步:当你想像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脸红时,便可再按由轻至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在现场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学生按上述方法进行练习,直到感觉情绪舒畅为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3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情感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对自己充满自信心。 行为目标: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 活动重点:正确认识自我的优缺点,接纳自我。

活动难点: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相信自己,努力发展自己。 活动准备:一把小镜子,《相信自己》光碟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品 小明拿着刚发下来的考试卷子,背者书包垂头丧气地说:“又是不及格!”这时小强从后面追上来,冲他一笑:“听说要开运动会了,你这个体育健将可要多报几项啊!”小明却无精打采地说:“那有什么用,跑得再快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2、思考 引发动机,制造悬念,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1)你认为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

(2)你想对小明说些什么?

(3)通过这个小品你能明白什么?

3、师:偶尔一两次考试不理想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活动主体

1、小品《照镜子》大致内容:两位同学按要求闭上眼睛,老师用染红的手指点一位学生的鼻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鼻子”。接着再点另一位同学的额头,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额头”。学生回答的同时,颜色已染到他们的鼻子或额头上了,他们却全然不知。然后让他们面向全班同学,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们感到莫名其妙,最后老师把小镜子递到他们手里,他们这才发现真相。

(1)、思考:刚才的小品对你有什么启发?

(2)、 师:脸上的脏东西,别人看得清,自己却看不见,用小镜子一照,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让同学当一当这把小镜子,你会很快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

2、同学眼中的我

(1)学生自由找朋友,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眼中的我有哪些优点或缺点。(自由活动)

(2)请几名学生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3、老师眼中的我

(1)看看评价手册老师对你的评价

(2)小组内说说感受

(3)师:是的,只有把你身边的人或事当做一面镜子,才能采撷生活中的趣事,由此引发思考。自由宣泄,给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的机会,通过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使学生掌握正确认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缺点,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缺点呢?

(4)学生想出各种方法解决。

(5)师:努力发现,勇敢讲出,坚持改正,树立信心,什么都不会难倒我们。3、填写“小明星档案”师:同学们,在老师的眼中,你们都是未来的小明星,请大家填好这张“小明星档案”。小 明 星 档 案 姓 名 性 别 出 生 年 月 联 系 电 话 家 庭 住 址

外 貌 特 征

特 长

最喜爱的运动

最崇拜的人

最喜爱的运动

三、总结

今天,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每人都有出类拔萃的长处,每人也会有需要努力改正的缺点,在进步中成长,在进步中提高,扬长避短,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每一名同学都会成为未来之星。

四、课后延伸

让父母说说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据父母说的想一想以后怎么做

放音乐结束。《相信自己》

板书设计: 正确 认识自己

全面 改正缺点 树立信心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4

一、活动主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三、活动地点:八年级(4)班教室

四、活动对象:八年级(4)班主任田景虹教师、八年级(4)全体同学

五、活动背景:

根据专家的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对许多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大约13人有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的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相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大约25%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比成人更为严重。

六、活动目的:端正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七、活动过程:

(一)、导入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体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良好的状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和协调。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适度的反应能力和行为协调。

6.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符。

7.具备自我控制能力。

8.具备健全的个性特征。

9.有自信心。

10.有心理耐受力。

(三)、分析现状及原因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一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非常迅速,他们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达到成熟水平。

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心理水平仍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此,初中生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发各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貌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的感觉。因此,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摆脱童年时期的一切,寻找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在这种追求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惑。

其次,他们对成熟的渴望和感受使得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在对待人和事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年人的信任和尊重。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他们表现出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例如,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初中生对自我有了超前的认识,而父母对初中生的认识滞后。在某些问题上,初中生逐渐不再将父母和教师视为权威,开始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们。由于成人对初中生和初中生对自我的认识上的差异,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初中生表现出强烈的反抗。青春期也被称为第二次反抗期。初中生的反抗心理表现为:1.态度强硬,举止粗鲁;2.漠不关心,冷漠;3.反抗的迁移性,即将对某一人物某一方面的反感迁移到这个人物的其他方面甚至全部否定;同样,对成人团体中某一成员的不满意会导致对该团队中所有成员的排斥。

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3.勇敢和怯懦并存。

4.高傲和自卑并存。

5.否定童年却又眷恋童年。

6.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发现自己在小学时的想法和梦想很天真,而此刻无法实现,导致梦想破灭,对学习生活失去目标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四)、学生举例发言

我在学习上感到很苦恼,总是为学习的事情烦心。以前我的成绩很好,但此刻却很差。我觉得我一无是处,学习不好,运动也不好,也没有什么爱好。我感到很痛苦,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我的成绩比别人差,为什么我要学得这么辛苦,每次考试都感到很沮丧。因为学业开始落后,逐渐厌恶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首先,这是你心理逐渐成熟的一个表现,也说明你在成长。意识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开始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这是好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首先要调整心态,不要为过去的事情后悔(过去无法改变,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为现在的你做铺垫!),对自己要适度要求,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培养平常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不要盲目与其他同学竞争,给自己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增强意志力,保持乐观的“积极情绪”,提醒自己不是一无是处,每天进步一点,循序渐进。

(五)、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以下几个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1.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教师,甚至厌恶学习。

2.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说话等。

3.有点“神经质”,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4.感到孤独,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六)、中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方。

2.对自己要适度要求,确立合适的目标,养成“平常心态”。

3.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

4.不要盲目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

5.积极参加团体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6.增强意志力,保持乐观的“积极情绪”。

7.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8.多给自己一些爱。

9.分散注意力。

10.改变自己的行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5

班会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谅父母,缩小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并真正走近他们。

班会准备:我们准备了一份调查问卷和相应的课件。

开展方法:我们将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来达到目的。

班会程序:

一、课前填写调查问卷:我们将发放一张纸条,上面有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填写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份问卷不需要填写姓名,只需要真实地回答问题。我们会立即收集问卷并进行统计。

二、根据课前统计情况,我们将进行导入环节: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将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是谁一直呵护、保护和照顾着我们?当下,你是否觉得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你是否与父母失去了亲密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走近父母。

三、我们会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其中包括以下情景:

1. 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

2. 放学后迟迟不愿回家,沉迷于游戏和娱乐;

3. 经常沉迷于长时间的电话交谈。

除了以上情景,我们还会询问学生是否还存在其他紧张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比如不愿意与父母外出、长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争吵等情况。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与父母之间的其他紧张关系,并讲讲如果你们有以上情景时,父母可能会如何惩罚你们,以及被惩罚后的感受。

被父母惩罚、责骂或打击会让我们觉得父母很不近人情。但是,让我们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四、我们将投影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次班会中,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角度,增进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并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我们一起走近父母,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家庭关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6

活动目标

1.加深对情绪和人面部表情关系的理解,认识微笑的魅力。

2.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关注他人的情绪,用微笑感染他人。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意识,愿意为好朋友带来欢乐的完美情感。

活动准备:

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绘画材料。

教学重点:

了解情绪和人面部表情的关系,理解微笑具有让人美丽和被人喜欢的魅力,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意识,愿意为好朋友带来欢乐的完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真正理解微笑的实际好处,在不开心的时候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用微笑感染别人。

教学流程:

看“微笑”一听“微笑”一谈“微笑”DD创“微笑”DD表达“微笑”。

活动过程

一、看“微笑”

1.教师:小朋友们好!通过你们的回答,我的情绪已经写在脸上,请小朋友观察我的表情,你们能看出我此时的情绪吗?对,我很开心,所以我给你们送上微笑,请收下。

教师先请小朋友欣赏一个幻灯片,展示了许多由幼儿笑脸制作而成的图片。

2.组织幼儿讨论观看短片后的感受。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你们看了笑脸后的感觉如何?(很舒服、很开心)

教师:微笑能传递给别人“我喜欢你,很高兴见到你,你让我感到开心...”,所以当人们看到微笑的表情时会感到很开心。

二、听“微笑”、谈微笑

1、教师:微笑不仅仅让人开心,而且微笑的人也很美丽,请小朋友欣赏诗歌《微笑》。

幼儿欣赏配乐诗朗诵《微笑》。

微笑

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

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

微笑比糖更甜,

微笑比花更香。

当微笑写在脸上,

脸就显得个性漂亮,

当微笑藏在心底,

心里就充满了欢喜。

2、提问:

a,诗歌里是怎样描述微笑的?

b,为什么说微笑是花园里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

引导幼儿讨论:因为微笑的脸让人看了感觉个性漂亮;并且心里感觉十分甜蜜,充满了欢喜。

3、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请小朋友跟着录音朗诵一遍。(再次播放微笑课件)

4、讨论: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美丽的微笑吗?

引导幼儿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微笑的作用。

小结:经常带着微笑的人,到处都会受到欢迎。因为看见你快乐,大家也会跟着分享你的快乐。

三、创造微笑

1、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微笑的魅力,但是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那时你们会怎么办呢?(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回想一些以前发生过的开心的事情)

请小朋友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观看录像)

根据各位小伙伴的反馈,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了有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模版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1

一、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特点、培养自己的注意能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讲,教师讲相同的内容,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不一样呢?这除了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有关。下面我们学习一课与注意力有关的课文,题目是《学习要专注》。

(二)学文明理

(1)教师读一篇课文,然后让学生默读一遍。

(2)(分组讨论: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学习时为什么要专注?)

(三)学生活动

1、说一说,讨论后,找代表发言。

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除了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以外,更主要的是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专注,边听边玩,经常走神儿,所以老师讲的知识他没有听到,作业当然就不会了。

帮助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A、要用眼,仔细看。B、要用耳,仔细听。C、要用脑,勤思考。D、要动口,敢发言。E、要动手,认真写。

请记住:课堂学习是我们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讲时要努力排除干扰,自觉听讲。

2、走迷宫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先走,看能不能走出,然后同组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想想做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通过“想想做做”或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竞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3、做一做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和控制能力差的特点,通过行为规范进行训练,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训练时特别注意三点:A、保持良好坐姿:趴在桌上听讲容易疲劳,也容易影响身体的发育。B、注意排除干扰:课桌上不要放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文具,当自己注意力分散时,心理就要暗示自己,写出明显的警示语提醒自己。C、怎样调节自己的课堂行为呢:人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刚上课时需要注意力转移,尽快转移到这节课上来。当我们听讲或思考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当老师在抄板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放松一下;教师总结和归纳时,又要集中精力,把重点记住。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合集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调节个人情绪对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学会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度地表达个人情绪。

2、逐步掌握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了解儿童时期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并学会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排解不良情,在自己喜怒哀乐时,不忘关心他人。

教学准备:一些反映不同情绪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暖身活动:(5分钟)

大风吹,小风吹,台风吹:活动程序:所有人围成一个圆圈,先由一人站在团体中说:“大风吹。”,旁人问:“吹什么?”,如果那人说:“吹穿红衣服的人。”,那么所有穿红衣服人就务必离开位子重新寻找位子。没有位子的人就着站到中间继续进行活动。如果说:“小风吹。”就反着进行。如果说:“台风吹。”则所有人都需要离开位子重新寻找。

二、主题活动:(30—35分钟)

(一)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

导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情会让我们产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这些情绪正常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大家看图片想一想:

出示图片:小明和小红的情绪表现。

课堂讨论:1、小明落选后的不高兴与小红听到要去春游的消息后告别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吗?2、他们为什么都被老师批评了呢?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吗?

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抽代表汇报。

小结: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是合理的。但任何过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

活动:看关于中国女排与古巴的比赛的录像,讨论:为什么中国的观众与古巴的观众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呢?

总结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用心地对待生活,就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生活的视角也需要调整。人的眼睛就像是一部摄像机,随时拍摄生活的各个场面,如果不调整“拍摄”的视角,总是悲观地盯着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就会感到烦躁、忧愁、焦虑,许多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你能够关注生活中用心的、完美的一面,你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完美,从而使你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构成。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