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急诊患者疑似新冠的应急预案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诊患者疑似新冠的应急预案1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各手术科室要合理控制手术数量,按照手术指征安排手术时间,非急诊手术延后择期进行。
二、手术科室做好手术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筛查,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测量患者体温,必要时行肺部CT检查,根据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诊断标准进行筛查。
三、疑似或确诊新冠感染患者,如病情稳定,则取消手术或延期手术,及时上报保健科转运至定点医院。
四、如疑似或确诊新冠感染患者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立即上报疫情防控办公室,由机关协调在外科手术室的负压手术间进行手术。
五、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前感染控制措施
患者转运至手术室全程戴防护口罩,由负压手术间专用通道进入手术间。
评估手术间空调通风系统,如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应予关闭。
设备科人员将外手第1手术间转换成负压模式,保证负压值在-5Pa以下。
六、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
尽量减少负压手术间内物品,精简参加手术人员,杜绝参观人员进入该手术间。
患者戴医用防护⼝罩进入手术间,如非全麻手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持续佩戴口罩;如为全麻手术,麻醉机使用后需按要求进行消毒。
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实施三级防护,防护用品穿戴流程(见下图1)。
疑似/确诊患者手术期间,关闭好缓冲间,打开负压,手术间呈现负压状态下可实施手术。
严控术中使用一次性耗材、药品数量,尽量做到只进不出。
七、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后感染控制措施
手术结束后,手术人员按脱防护用品流程(见下图2)脱掉防护用品,由专用通道离开手术间。
脱防护用品过程中要用含酒精或过氧化氢的快速手消毒剂,避免使用洗必泰类手消毒剂。
手术后麻醉机管路、面罩、气管插管等使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理,用麻醉机消毒机进行内部回路的消毒,更换钠石灰。
使用后手术器械在负压手术间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小时以上,然后密闭包装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外贴“新冠感染”标识。
布类敷料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包装,有效封口,外贴“新冠感染”标识,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然后交洗衣房清洗消毒。
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后手术间的处理:
(1)术后关闭层流和送风,首先使用空气消毒机密闭消毒2小时以上,然后开启层流与送风。
(2)消毒后再对物表和地面进行消毒。
地面使用1000含氯消毒剂消毒;器械台、设备、操作台等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有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局部物表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3)转运床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4)通知设备科层流设备管理人员,及时更换负压手术间高效过滤器、回风口过滤网。
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后覆盖清洁被单,由未参加手术的麻醉医生和病房医生护送病人转入隔离病房,护送病人的医生做好二级防护(穿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
八、疑似或确诊患者急诊手术间产生的所有垃圾均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包装,封口严密,并做“新冠感染”标识。
九、疾病预防控制科安排专人全程指导医务人员防护及手术室隔离消毒。
急诊患者疑似新冠的应急预案2
一、病区准备
1、各病区要保证长期配备数量充足的、符合要求的消毒用品和防护用品;
2、病区若发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采取就地隔离措施,进行单间隔离,并上报医务科、公共卫生科、院感科,护理部,医务科负责组织专家组会诊;
3、专家组会诊确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后,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救治。
二、医务人员防护
发现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后,医务人员应当采取二级防护措施: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转运疑似患者的救护车及医务人员防护
转运疑似患者的医务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救护车转运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一、基本要求
(一)、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开展全员培训。
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三)、做好医务人员防护。
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
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
(四)、关注医务人员健康。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
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五)、加强感染监测。
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
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六)、做好清洁消毒管理。
按照,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
严格执行,做好诊疗环境、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
(七)、加强患者就诊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就诊患者的管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拥挤,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
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八)、加强患者教育。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
(九)、加强感染暴发管理。
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暴发的风险。
增强敏感性,一旦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暴发或暴发,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
(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或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和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
二、重点部门管理
(一)、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等有关要求。
2、留观室或抢救室加强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
3、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出入口应当设有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
4、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应当执行标准预防。
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卫生消毒。
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严格按照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5、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患者筛查,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
6、患者转出后按进行终末处理。
7、医疗机构应当为患者及陪同人员提供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