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会疫情防控预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动会疫情防控预案1

一、强化办赛主体责任

各办赛主体要依据《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中关于赛事规范的法定要求,切实承担起赛事举办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明确主办方为疫情防控方案和预案制定的第一责任人,承办方为疫情防控方案实施和措施落实的第一责任人。

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寻求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支持,应邀请医疗卫生专家加入,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指导。

登录“一网通办”平台公共服务版块,搜索“上海体育赛事信息公示、查询”办理事项,将拟举办赛事的基本信息填入,并实时更新。

根据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及赛事落地行政区疫情防控具体要求,结合赛事特点,科学研判疫情防控风险,审慎有序推进赛事举办。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鉴于赛事可能同时存在低、高风险环节,各办赛主体应针对不同风险环节进行综合评估。

按项目特征,低风险为:运动员、裁判员可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无共用体育设备和器材;高风险为:运动员、裁判员容易发生肢体接触,有共用体育设备和器材。

按人员特征,低风险为:无观众、无境外人员、仅低风险地区人员参与;高风险为:有观众、有境外人员、有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参与。

按场地特征,低风险为:户外,场馆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疫情防控要求、具备人群分流及硬件隔离条件;高风险为:室内,场馆不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疫情防控要求、不具备人群分流及硬件隔离条件。

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参照《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要求》,如不符合须改进,达标后方能办赛。

三、落实一赛一策要求

各办赛主体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切合实际的赛事防控方案和预案,以降低风险,加强防控。

要从赛事规模、人员管理、防疫措施、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对赛事筹办全过程、各环节的把控,并针对办赛过程中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点领域,加强自查、巡查,做到定期排查风险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适时修订完善方案,确保赛事防控方案和预案有效实施。

四、加强全员防疫培训

各办赛主体应组织赛事工作人员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和有关疫情防控要求,掌握疫情防控操作规范。

按照项目特点和办赛要求,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场地保障、竞赛组织、接待服务、医疗救护、媒体运行等不同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赛事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确保赛事顺利举办。

五、发挥属地监管作用

各区体育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体育赛事疫情防控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体育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

要督促、指导办赛主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对未履行赛事防控责任的,责令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要会同区卫生健康管理等部门建立体育赛事综合服务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发现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消除风险隐患。

跨区举办的赛事,应由市、区体育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加强管理。

运动会疫情防控预案2

一、参赛队伍旅行疫情防控措施

(一)赴赛区前

1.参赛队伍在接到参赛通知后,要根据参赛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将参赛人员(含运动员、教练组成员及随队任何人员,下同)名单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赛区组委会和赛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提交参赛人员之前的健康记录。

2.建立参赛人员个人健康档案。

对所有前往赛区的参赛人员,要求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居住城市、体温、症状表现、其它状况说明”四项),每日测量体温。

建议所有参赛人员赴赛区前在原居住地进行疫苗接种。

3.签署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象棋项目预(决)赛运动员赛前14天行程信息健康表及疫情防控承诺书。

4.自接到比赛通知起,请及时在相关应用程序申请符合当地要求的健康码,按照证流程实名进行认证后,如实填写申报信息获取“健康码”,并每天持续进行健康申报。

5.参赛队伍在接到参赛通知后,一定要提前制定好赴赛区途中的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

提前了解出发地机场、车站的疫情防控的具体要求,包括提前向有关航空公司等机构了解拟乘坐的航班(高铁)信息,确保本航班和车厢无中转的来自境外的人员。

此外,各队伍所有参赛人员赴赛区途中,必须全程佩戴符合防疫要求的口罩,每人随身携带含酒精的湿纸巾(如在触摸电梯、搬运行李、办理登机手续等后及时消毒)。

途中如遇到密闭的、流通性差的空间,如乘坐飞机,尽量避免餐饮,不摘口罩,降低风险。

如乘坐高铁,应尽量购买整个车厢车票、分散就座,同时尽可能与其他人群保持距离。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用包车等陆路交通方式前往赛区。

三、赛前工作措施

(一)组织实施。

由赛事承办单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各类应急小组,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并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二)物资配备。

准备防护物资,包括口罩、消毒剂/酒精、紫外线空气消毒灯、空调系统专用消毒剂、洗手液、肥皂、快速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配备体温枪等。

(三)设置隔离场所。

在赛事场所入口处设体温监测点,附近设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便于疏散的临时留观隔离场所。

(四)预防性消毒。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对休息室、卫生间、比赛器械、工作台、座椅等高频接触的场所和物品进行预防性消毒。

必要时对地面、墙壁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五)宣传引导。

在场所醒目位置设立告示牌,提示参加人员遵守相关防控要求、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下的求助方式,告知出现相关症状后应主动报告并自我隔离。

四、赛事中管理

1.人员申报。

参赛所有人员报到时,须填写参赛运动队健康安全承诺书(附件)。

禁止14天内有重点疫区旅行、生活史或有相关症状的人员参加,并收集留存信息。

2.体温监测。

对进出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和症状监测,观众需持健康码、通过监测后观赛。

发现体温≥37.3C或有咳嗽、乏力、呼吸道等症状要及时报告,立即采取隔离观察。

3.合理布局。

对入口人员进行分流,降低人员密度,避免单个区域内人流量过大,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和聚集。

避免近距离接触,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

4.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对参赛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含观众)进行健康教育,做好个人消毒和个人预防工作。

5.科学消毒。

配备专职消毒人员,于赛前及赛后对人员聚集的场地进行全面消毒,做好消毒记录。

加强对比赛场地、候场区、休息室、卫生间、垃圾堆放等区域以及栏杆、门把手、座椅扶手、电梯按钮、自动扶梯扶手等经常接触部位消毒,每日应当不少于3次。

6.垃圾清理。

产生的垃圾及时处理,垃圾筒及垃圾点周围无散落垃圾,无超时超量堆放。

7.用餐管理。

提倡分散就餐和错峰就餐,采取有效的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和聚餐活动。

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按分批次、分桌就餐或采取送餐至各自场所分开就餐。

8.卫生间管理。

保持空气流通。

确保洗手盆、地漏等水封隔离效果。

保持地面、墙壁清洁,洗手池无污垢,便池无粪便污物积累。

9.现场管理。

所有废弃物品均需投入垃圾桶、垃圾袋内,注意保护环境。

完赛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离开赛事区域,避免聚集,所有人员全面清空后,对赛事区域全面清洁和消毒。

五、疫情应急处理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