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整理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10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1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工作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幼儿通过看电视和听大人的讲述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遇到危险时不知道怎么办,大多数会哭闹。因此,我们特别组织了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基本的地震知识。

2、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情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以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3、培养幼儿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准备课件:家庭、学校、户外、公共场所的避险视频。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组地震后的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地震)你们是怎么知道这里发生了地震的?地震发生时还有哪些现象?

2、幼儿自由发表对地震的观点,教师边引导幼儿清晰地表达出来。

3、小结:是啊,大地震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吗?

(二)播放地震的课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幼儿观看后,教师引导: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2、幼儿进行交流,教师边引导幼儿清晰地表达出来。

3、小结:原来地震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有一天我们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4、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5、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避险方法:不要慌张,不要逃跑,也不要跳跃,小地震不需要逃跑,大地震也跑不掉。要听从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的指挥,就近找到安全的避难地点,保护好头部。等地面震动减小后再听从指挥进行疏散和撤离。如果在一楼或平房,可以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6、那么我们要怎么找到安全的地方?哪些地方是相对安全的呢?

7、播放视频:在幼儿园、在家、在户外、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请幼儿找出来。

8、幼儿总结在不同地方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的方法。在幼儿园,可以蹲在桌子下抱头,然后听从指挥进行疏散;在家里,可以用枕头或被子盖住头部,就近躲在卫生间、墙角、厨房、桌子下或床下等地方;在公共场所,需要跟随成年人找到最近的桌子下、墙角等地方避难。在户外,只需要蹲在地上抱头就可以了。

(三)教导幼儿进行安全有效的撤离

1、教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提问:当我们撤离时,我们应该如何在行动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并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在撤离时要按照图中标注的路径行动?这样做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距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通道。

3、引导幼儿观察撤离路径的条件(楼梯的层数,弯道的情况等),让幼儿讨论:怎样走才能尽快到达安全地带?鼓励幼儿讲述撤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分成两个小队,沿着楼梯两侧迅速撤离;按照顺序进行,不要拥挤;听从老师的指挥等。(男生靠楼梯扶手,女生靠墙同时下楼。因为男生的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相对较强,将男生和女生分开可以提高逃离的速度,也可以给女生更多的行动空间。)

4、组织幼儿进行“实战演习”。在室内进行避震和紧急撤离的演练。如果在撤离的过程中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领幼儿找出原因,并再次进行演习,以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五、活动结束。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2

一、班会主题:

科学对待地震。

二、班会地点:

班级教室。

三、班会时间:

待定。

四、班会目的:

向学生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五、班会形式:

采用介绍讲解和交流发言的方式。

六、班会过程:

(一)地震的成因和分布。

在班会开始的时候,我们首先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分布。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它们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板块边界和地震带上。通过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二)地震前兆异常。

我们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地震前兆异常。地震前兆异常可以分为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微观异常是通过现代精密仪器测量分析得出的,而宏观异常是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一般指气象和动物异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前兆异常都与地震有关,有些异常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天敌和病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我们要对宏观异常持慎重的态度,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或地震管理部门报告。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异常包括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拱圈、乱跑乱窜、狗猫等动物狂叫乱咬,地下水异常,地光明亮而且恐怖,地声强烈而且怪异等。

在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分布以及地震前兆异常的过程中,班级的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等知识来解释,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气氛热烈。

(三)地震预防知识。

接着,我们介绍了一些地震预防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学习地震知识,了解家庭、学校和办公地点的地质构造情况,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注意身边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等。此外,我们还介绍了室内和室外的防震措施,例如固定家具,堆放重物,设计室内避震空间等。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班会,我们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通过学习地震预防知识和掌握防震措施,我们可以增强自己的防震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班会效果:通过班会,同学们了解了地震的知识,克服了对地震的恐惧心理,掌握了防震知识,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3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2.能沉着、冷静面对危险情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泡沫板。

2.急救箱及物品:手电筒、饼干、水、跳绳、书、玩具、收音机、手套、口罩、哨子。

活动过程:

一、地震的危害

1.孩子们,老师搜集到一段录像,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视频)

主持人:录像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发言)

小结:是啊!刚才录像中大楼在摇晃,地面发出了剧烈的声响,这就是地震。

2.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让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可以把你看到的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教师走下去,听一听,问一问)再请个别幼儿起来说一说。

小结:地震发生后,出现房屋倒塌、大桥断裂、山体滑坡,给我们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地震实在是太可怕了。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如果地震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怎么办?

2.地面出现剧烈的震动,我们躲在哪里安全些?请个别幼儿说。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判断谁做的对,教师用泡沫板演示形成的三角区,让幼儿明白什么地方安全。

3.如果在这个教室里发生地震,该怎么办?请小朋友找个地方躲起来,看看谁找的地方最安全,保持的姿势最正确。教师一边指导一边给做对的小朋友贴上一个小标志。小结幼儿躲的情况。什么时候往外跑?逃跑时应该注意什么?(有秩序,沿墙角跑,保护头部。)可以用什么来护住我们的头?

小朋友,听!是谁的声音?(放图片)他没有跑出去,被困在了里面,他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被困在里面?什么时候喊?(有人时喊)为什么没人时不要喊? (保持体力)没有劲喊了怎么办? (哨子、敲击、寻找食物、想办法自救)

小结: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先躲后跑,如果被困住好几天了,都没有人来救你,不要灰心,相信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三、地震的预防

1.中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他们的家里准备了一个地震急救箱,以备急用。里面有许多物品,你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应该选什么物品,用它来干什么?然后放到你们组的急救箱里。选好了吗?把你们组的急救箱送到老师这,然后回到座位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急救箱都有些什么?(小朋友们发言:水和饼干我们需要它吗?手电筒能派上什么用场?收音机也能帮助到我们吗?小小的哨子有什么用?手套能有什么用处?)

小结:有了急救箱里的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帮我们渡过难关了。

2.地震很可怕,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地震何时发生该有多好?但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地震发生的前一两天或几个小时内经常会发生一些常的现象,让我们看一看。(请幼儿看课件)

小结:这些现象都是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的,小朋友发现后可以告诉周围的人

四、地震演习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地震的知识,让我们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看看小朋友会不会保护自己。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和沉着,不要恐慌。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迅速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可以选择躲在桌子下面或者墙角。

然后,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可以用手套、书或者其他物品来保护头部。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体力,可以吃一些饼干和喝水来维持身体的能量。

当我们被困在某个地方时,我们要喊出来,用哨子、敲击声或者其他方法来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

最后,我们要相信自己会被救出来,不要放弃希望。

通过这次地震演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自救的方法,提高我们在地震中的安全意识。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4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教师播放视频素材的方式,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汇报、发表个人看法、模拟体验等,以此构成教学活动的主线。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对生命的脆弱有所感悟,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和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能,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大地震:震级M≥7级的地震强震: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4.5

弱震:3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5

活动目的:

1、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幼儿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演练突发地震有序逃生及自救技能及躲避伤害本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地震防震图片和VCD,以图像和视频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地震的情况。

2、准备防震科普片和防震科普宣传画,通过科普材料向幼儿传递地震防护知识。

活动过程

1、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幼儿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幼儿观察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用动物反常情形谚语来引导幼儿:

- 动物震前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2、观看VCD、科普片及宣传画,教师讲解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如:

- 应准备好食物和必备的物品做应急准备。

- 个人防护措施:

- 室内:躲在坚实的家具下。

- 教室:在教师指挥下抱头蹲在自己的课桌下,地震停了马上有秩序撤离,不要拥挤。

- 室外: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等。

3、以游戏形式进行简单防震演练,让幼儿亲自体验地震时的逃生和自救技能。

活动小结:

通过谚语、图片、游戏等方式,幼儿基本掌握了地震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和自救技能,使幼儿能够在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躲避地震伤害,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或者与家人一起考一考他们的防震知识,加强家庭成员的地震安全意识。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6

教学名称:

地震来了

教育目标:

1、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知道地震来了的时候保护自己,学会自救。

2、演习:地震来了。

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①汶川地震的视频和图片。

②故事:地震来了。

2、教师准备:电视机、电脑、地震图片幻灯片。

3、幼儿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

4、……

教学名称:地震来了

教育目标:

1、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知道地震来了的时候保护自己,学会自救。

2、演习:地震来了

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①汶川地震的视频和图片

②故事:地震来了

下面小编整理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10篇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1

一、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工作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幼儿通过看电视和听大人的讲述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遇到危险时不知道怎么办,大多数会哭闹。因此,我们特别组织了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基本的地震知识。

2、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情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以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3、培养幼儿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报刊、杂志中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准备课件:家庭、学校、户外、公共场所的避险视频。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组地震后的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地震)你们是怎么知道这里发生了地震的?地震发生时还有哪些现象?

2、幼儿自由发表对地震的观点,教师边引导幼儿清晰地表达出来。

3、小结:是啊,大地震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吗?

(二)播放地震的课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幼儿观看后,教师引导: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2、幼儿进行交流,教师边引导幼儿清晰地表达出来。

3、小结:原来地震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有一天我们这里发生了大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4、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5、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避险方法:不要慌张,不要逃跑,也不要跳跃,小地震不需要逃跑,大地震也跑不掉。要听从老师或者其他成年人的指挥,就近找到安全的避难地点,保护好头部。等地面震动减小后再听从指挥进行疏散和撤离。如果在一楼或平房,可以跑到空旷的地方去。

6、那么我们要怎么找到安全的地方?哪些地方是相对安全的呢?

7、播放视频:在幼儿园、在家、在户外、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请幼儿找出来。

8、幼儿总结在不同地方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的方法。在幼儿园,可以蹲在桌子下抱头,然后听从指挥进行疏散;在家里,可以用枕头或被子盖住头部,就近躲在卫生间、墙角、厨房、桌子下或床下等地方;在公共场所,需要跟随成年人找到最近的桌子下、墙角等地方避难。在户外,只需要蹲在地上抱头就可以了。

(三)教导幼儿进行安全有效的撤离

1、教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提问:当我们撤离时,我们应该如何在行动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并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让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在撤离时要按照图中标注的路径行动?这样做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距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通道。

3、引导幼儿观察撤离路径的条件(楼梯的层数,弯道的情况等),让幼儿讨论:怎样走才能尽快到达安全地带?鼓励幼儿讲述撤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可以分成两个小队,沿着楼梯两侧迅速撤离;按照顺序进行,不要拥挤;听从老师的指挥等。(男生靠楼梯扶手,女生靠墙同时下楼。因为男生的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相对较强,将男生和女生分开可以提高逃离的速度,也可以给女生更多的行动空间。)

4、组织幼儿进行“实战演习”。在室内进行避震和紧急撤离的演练。如果在撤离的过程中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领幼儿找出原因,并再次进行演习,以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五、活动结束。

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教案最新2

一、班会主题:

科学对待地震。

二、班会地点:

班级教室。

三、班会时间:

待定。

四、班会目的:

向学生介绍地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