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本意指采取措施,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害,今年在持续高温的天气下,抗旱工作刻不容缓,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防旱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精选范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防旱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精选1

为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实现积极应对、沉着应对、科学应对、科学抗灾,最大限度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维护全乡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自力更生,同心协力,共抗旱灾,努力将灾情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二、工作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

2、预防为主,防抗结合;

3、坚持因地制宜,乡村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4、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稳定和谐,困难群众饮水、生活保障。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6个工作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和各工作小组职责,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二)迅速开展灾情调查。各村迅速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开展旱情调查摸底工作,并将农作物受旱情况、干部群众开展抗旱工作情况及时上报乡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农业、社会事务办等部门要安排专人到各村调查了解旱情,并及时将统计核实情况上报。

(三)认真抓好水源地特别是重点水源的保护管理。做好水质卫生安全检测,管好水源地周边卫生,防治饮水出现问题。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深入水库、山塘,井地做好水源保护管理、卫生安全检测,确保饮水安全。

(四)抓好人畜饮水困难地方饮水输送供应工作。各村、相关工作部门认真组织车辆,抓好运水工具及其设备的完善,对困难饮水地方进行运水供应,确保群众饮水困难。

(五)搞好晚稻及旱粮作物的种子供应。乡农业服务中心要做好晚稻种子和秋玉米、洋芋、红苕等旱粮种子调运供应工作,力争早稻损失晚稻补,水稻损失旱粮补。要求进一步搞好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水改旱面积,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六)抓好森林安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认真落实责任,实行责任到山头、责任到丘块、责任到坟头,严防森林火灾。

(七)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做好村与村、组与组之间跨区域调水的协调,确保水源得到最大有效利用,协调好因饮水等问题发生的纠纷问题,关注鳏寡孤独、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重点的饮水和生活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八)抓好后勤保障,确保抗旱救灾有序推进。乡预算5万元抗旱救灾经费,重点用于宣传资料、采购运水设备、车辆燃油以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

(九)严格纪律,万众一心抗大灾。在抗旱救灾期间,乡取消节假日和双休日,杜绝特殊情况请假,严禁在刚不在位,出工不处理,凡顶风违纪的,严格按《坪乐乡机关事业干部诫勉教育告诫办法》予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予以组织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深化认识,为全面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胜利而努力工作

抗旱救灾工作是全乡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事关全乡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并务实工作,各领导小组务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树立“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正确分析旱情形势,从思想、组织、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上制定抗旱预案,打一场抗旱救灾攻坚战。

各村支部、村委会、乡属各部门务必认真贯彻落实乡抗旱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和具体安排部署,成立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制定积极可行的抗旱方案,务实工作,并每周星期二上报一次情况,为夺取抗旱救灾工作的胜利而不懈努力。

防旱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精选2

为做好水、旱灾害的防范和处置,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水、旱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水、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包括干旱、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溃堤(坝)、河道堵塞、危房倒塌、学校和集镇防洪以及供水危机等自然灾害。

二、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尽力做到不倒一坝,不溃一堤,不损一站(房),不死一人。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洪涝干旱灾害的预防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测雨情、水情、旱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洪涝干旱灾害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各村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镇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各村的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洪涝干旱灾情的发展和防洪抗旱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干旱灾害、地质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防汛抗旱指挥部

镇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班子成员任副总指挥,镇综合办、水务站、安监站、派出所、民政办、农业服务中心、交管站、综治办、司法所、财政所、国土资源所、林业环保站、电管所、村镇规划所、科教文化中心、中(小)学、卫生院、村委会等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组织快速高效应急救援队伍,负责日常工作。

(二)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区、区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掌握全镇水情、旱情;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制定镇防汛抗旱方案;组织全镇的防汛抗旱工作;对全镇水利设施实施统一调控和调度;组织对河流、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管理。

2、应急处理阶段要随时向乡领导组报告处置情况和灾情的发展情况。

3、应急状态解决后,乡农路办要及时将处置情况上报县农村公路管理局。

灾情发生后,各村要在乡领导组领导下启动抢险应急预案。

(1)根据灾情,通知有关人员,立即赶到现场;

(2)立即疏运受灾群众;

(3)立即设立公路绕行标志,并告知绕行路线;

(4)立即组织抢修;

(5)协助有关部门对重要地段实行交通管制;

(6)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五、附则

各村、相关单位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报乡农村公路防汛抗旱领导组备案。

防旱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精选4

为切实做好畜牧业洪涝干旱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保护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县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为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力度,经局党委会研究,特成立县畜牧食品局防汛抗旱工作指挥部。

指挥部下设5个工作组。

二、防汛抗旱措施

(一)灾害预防。一是宣传引导。局机关及各镇畜牧兽医站要及时向养殖场(户)通报灾害天气信息,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广大养殖场(户)的防灾减灾意识。二是强化指导。生产流通股牵头,各镇畜牧兽医站配合深入畜禽养殖场(户)指导开展防灾准备工作,提前对畜禽棚圈进行检查修缮,疏通排水管道沟渠,全面排除隐患。

(二)应急响应。根据县防汛抗旱信息通报,一旦出现灾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责任小组按小组成员职责及时根据的灾情性质、程度,迅速对事件进行监控、追踪,出动抢险并与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科学客观汇总灾情情况、评估灾害损失,第一时间向市县相关部门报送有关信息。

(三)恢复生产。生产流通股及各镇畜牧兽医站要根据天气情况,积极组织和协助养殖场(户)加强饲草料物资储备,避免因灾造成饲料短缺,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饲草料调入、畜禽种苗调运、畜禽出栏等运输渠道畅通,努力保障养殖场(户)正常生产。

三、工作要求

局机关各股室及各镇畜牧兽医站务必高度重视,履职尽责,落实责任,尽量减少灾害天气对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供应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增收目标完成。

防旱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精选5

为了使我校防汛抗旱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有效预防洪水和干旱给我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1、坚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置学校防汛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采取有效的防御、救灾措施;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安全。

2、学校实行防汛期领导负责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学校配合上级相关部门进行自查、自防、自保、自救。

3、根据《水法》、《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并上报教育局备案。

二、防汛应急预案内容

1、当受洪水影响;或气象台发布暴雨警报,黔江河水达到警戒水位时,启动本预案。

2、当暴雨袭击或市有关部门发布紧急警报时,学校汛期抢险应急领导小组要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进行紧急部署。各部门和有关人员要按各自的职责进入工作岗位。暴雨和洪水过后,总务部门要及时对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处理,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3、遇暴雨突发性灾害天气时,学校要迅速组织人员及时检查疏通地下排水管道,做到排水畅通,必要时及时组织足够的临时排涝设施进行强排。

4、当遇到暴风雨袭击,学校校舍楼房倒塌时,学校应及时把情况在第一时间报告教育局防汛工作办公室,及时查明是否有人员被困。如发现人员被困,要火速组织营救,并做好伤员的抢救工作。学校根据校内的地质环境、低洼地带、操尝校舍和易发生倒塌地方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必要时要采取停课等紧急措施,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汛期严禁组织学生外出及从事重大活动

三、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防汛抗旱工作,

四、防汛抗旱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做好日常防汛抗旱工作的宣传和情报传达。

2、组织指挥学校做好防汛抗抗旱和应对极端天气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3、检查督促学校做好信息上报,后勤保障、灾后自救以及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的工作,严防灾后发生疫情。

4、保持与气象台联系,了解天气信息,及时反映和上报本校防汛抗旱工作。

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顺序,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分阶段、分地域,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措施。

6.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X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洪水资源,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的旱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X县位于X省东南边陲,X市东北部,X东段南麓,南X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4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临X省的X、X,南依X与X、X毗连,西接X、X,北依X与X、X相邻。素有X“X门户”之称。东西长85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我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X障其北,X绕其南,伊X横贯中部,县西北部的草链岭高程2645.8米,为县域最高点;东南部X河出境处高程670米,为县域的最低点,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

地貌骨架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我县地跨华北准地台和X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以X-铁炉子-我县X-X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X台缘褶皱带;以南属X地槽东X褶皱系。北部X台缘褶皱带出露有震旦亚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X路街向斜以北属太华下元隆起,以南为X下古凹陷。南部东X褶皱系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地层为主,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X地区有侏罗纪花岗岩分布。X至X复活断裂带和X至X的深断裂带自西向东横穿县境,两条断裂带之间形成了X至X的古中凹陷盆地。从岩石组成看,X路街向斜以北主要是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化强烈。X运动后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木龙沟铁矿即赋于该断裂带附近。X、X、X、X、X北部以石灰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为主,并有红色沙岩。县城至X一带二迭系沙岩中夹有可供开采的煤层。

2.1.3河流概况

我县分属长江、X两大流域,全X长在1km以上的大小河流1366条。其中:10km2以上的河流75条,50km2以上的河流19条,100km2以上的河流14条,分别是X河、X河、X河、X河、X、西X、X河、X河、X河、中X、X河、X、东X和南X,这些河流均为X流域的伊X水系。而汇入长江流域部分的较大支流为X和X,在X镇境内。

按年径流量的大小统计,年产水量在0.5亿m3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X河(1.09亿m3)、X河(0.56亿m3)、X河(2.04亿m3)、X河(0.58亿m3)、东X(1.09亿m3)、伊X(7.41亿m3)。0.3~0.5亿m3的有8条,分别是:X河(0.39亿m3)、X河(0.36亿m3)、X(0.43亿m3)、西X(0.34亿m3)、X河(0.36亿m3)、X河(0.49亿m3)、中X(0.48亿m3)、X(0.38亿m3)。

2.1.4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

我县位于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又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总的降水特征是X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X年蒸发量在779.5mm。X县因受季风的影响,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依据X县1958-X年的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754.8mm,降水量最多的X年为1244.9mm,最少的X年为556.7mm。因地形不同,降水量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平川。

X县自然蒸发量年平均为779.5毫米,冬季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易出现冬干春旱;夏秋季除6月份之外,蒸发量均小于降雨量。7-10月份易造成涝灾。

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2.1行政区划情况、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X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社区),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56人/km2,人口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盆地,人口密度>300人/km2,低中山区人口密度>100人/km2,中山区人口密度在60人/km2左右。小X及X源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下。

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7.6万亩。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南北的主要粮油作物在这里都可以生长,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杂豆和蔬菜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历年特色的畜、烟、果、林、药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现代材料、绿色特产、生态旅游三大基地,着力培育矿产加工、绿色特产、生态旅游、医药化工、造纸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到X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60元。

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4.8毫米,年均降水量为22.5亿立方米,蕴藏量大,全县水力资源藏量为12.337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03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大。

2.4旱灾概况

2.4.1旱灾概况及发展规律

干旱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由于较长时间内降水偏少,因水分致使气候干燥,土壤失墒严重,对农作物生产和人畜饮水安全造成影响的一种自然现象。根据干旱发生的时间和危害程度,将干旱划分为:春旱(3月—5月)、春夏连旱(4月—6月)、夏旱(6月—8月)、伏旱(7月中旬—8月中旬)、秋旱(9月—11月)、冬旱(12月—2月)六类。确定干旱的标准以两次透墒雨之间的日数和降水偏少的百分数为指标。透墒雨的标准为:春季≥15.0毫米,夏季≥25.0毫米,秋季≥15.0毫米,冬季≥5.0毫米。两次透墒雨之间,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60%即为干旱,衡量一个地区气候干湿度的指标用干旱指数表示,其物理意义是指多年平均可能蒸发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根据X县气象站1958~X年资料统计,60年来我县出现大、中、小不同干旱125次,平均一年2.8次,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最严重的是伏旱,60年中出现31次,占总次数的32.7%,其次是春旱和夏旱,春旱占18.9%,夏旱占15.8%。主要成灾年有1959、1963、1968、1972、1973、1974、1975、1976、1978、1986、1992、1995、X、X、X、X、X年。

春旱:平均10年7遇,基本呈10年周期性变化。

春夏连旱:基本是每隔1年1次,呈波浪式变化。

伏旱:平均1年1遇,最多1年2遇,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这是对X县的秋粮生产威胁很大,是比较突出的农业自然灾害。

秋旱:60年出现14次,占总次数的14.7%,平均2年一次。

冬旱:60年出现20次,占总次数的17.9%,平均2年一遇。

2.4.2旱灾的危害

根据资料分析与我们实际调查,在干旱发生时,兼有大风天气出现,由于干旱所导致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造成发育不良或作物枯萎、枯死及播种不能出苗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干旱是危害面积大、区域广的自然灾害。

春旱:高寒区正是春玉米的播种期,一遇到春旱,土壤失水严重,造成播种迟缓、缺苗严重,对生产影响很大;中温区则是间套玉米的出苗期,如遇干旱,造成严重缺苗,影响全年粮食产量;低热区则是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如遇干旱造成抽穗困难或小花不育而减产。如X年春旱,全县小麦比X年减产128万斤;X年春旱,全县小麦比X年减产974万斤。

夏旱:夏季降水量多,但因降水变率大,雨量分配不均,往往由于极峰微弱或由于盛夏时期常受副高压控制,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几天不下雨就会出现旱象,尤其是X区和浅山区的沙土地更为突出。6月份的干旱主要影响回茬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在中温区正是小麦的灌浆期,这时的干旱则会造成高温迫熟,使小麦籽粒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伏旱:此时正是玉米抽穗、灌浆的时期,也是其它秋粮作物生育过程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如遇干旱,气温增高,空气干燥,造成玉米抽雄困难而形成群众说的“卡脖子”旱,或玉米雄花虽能抽出,但因气温高,形成“晒花”造成授粉不良而减产,严重时则是玉米颗粒无收。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