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也要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平时在上网的时候注意安全,下面小编整理了学生安全上网专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学生安全上网专题教案精选1
教学⽬标:
1、使学⽣了解什么是⽹络信息安全,让学⽣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般措施。
2、掌握⽹络存在哪些信息安全威胁,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应如何有效保护⾃⼰的信息。
3、培养学⽣安全地使⽤⽹络信息技术,增强学⽣的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解威胁信息的常见因素。
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
1、学会病毒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
2、⽇常⽣活中信息技术的安全使⽤。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初识计算机病毒、电脑⿊客造成的严重后果。
播放计算机病毒、⿊客进⾏破坏、犯罪的相关新闻视频资料。
使得学⽣认识道病毒的破坏作⽤,意识到信息技术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2、引出课题《信息安全》
师⽣共同讨论并解释课题:(信息安全:指的是信息的完整性、可⽤性、保密性、可控性等得以保证);
3、提出问题,学⽣回答,教师指点:
通过刚才的演⽰,⼤家想想下⾯⼏个问题:
当你打开电脑,忽然发现,存储的⽂件丢失了,或系统突然崩溃了,你知道计算机中发⽣了什么吗?
当你看到垃圾邮件充塞了电⼦信箱或在你打开某⼀封邮件时,防病毒软件提⽰计算机已感染病毒,这时应做什么?
某天,朋友在他的机器上看到你计算机中的⼀些⽂件夹,这说明了什么?
某天,朋友告诉你,他知道你的上⽹帐号和密码,你信吗?
你在⽹络上收到信息,说只要你邮寄多少钱到某⼀账户,就可得到⼤奖,你如何看待?
某天,当你⽤QQ聊天时,某个陌⽣⼈给你发来⼀个⽹址,你会打开吗?
因特⽹是⼀个信息的海洋,对于这⾥的所有信息,所有的“⽹中⼈”,你都会相信吗?
⽹上的“泄密门”你知道有⼏个?根据你掌握的知识,能说说这些秘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吗?
结合学⽣对于计算机的⽇常应⽤,讨论后,学⽣对病毒、⿊客、垃圾邮件、⽹络共享、计算机犯罪有了初步认识。每⼀个学⽣都强化了⼀种意识,信息安全问题关系到的我们每个⼈。
4、掌握威胁信息安全的“最⼤元凶”计算机病毒(⼩组讨论⽅式)
(1)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种⼈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并能⾃我复制的⼀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具有潜伏性、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
(3)传播途径:有很多种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络和磁盘进⾏传播。
5、做好信息安全的防护⼯作教师对于如何树⽴正确的⽹络⾏为进⾏归纳:
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和防⽕墙,不定期对其升级,对系统全⾯查杀病毒;
对计算机系统打补丁,对重要数据不定期的进⾏备份;
不登陆不健康的⽹站,不接收来路不明的⽹址,不要从⽹上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程序和数据资料;
不制造、使⽤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客攻击软件;
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
2、虚拟的世界中,我们仍旧是现实的:⽹络虽然是⼀个与现实⽣活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但仍离不开现实的道德与规范。
3、⽹络⾯前,⼈⼈平等:⽹络为每个⼈提供了相等的资源,从中获益还是受害,全靠⾃⼰把握。
(四)将⽹络规则进⾏到底——维护⽹络秩序讨论
⽹络秩序,从我做起;⽹络秩序,⼈⼈有责。⾯对⽹络,应该做到:
1、提⾼⾃⾝素质,抵制⽹络诱惑;
2、发现不良信息,通知朋友共同抵制,并报告有关部门。
五、班主任讲话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反映,看来⽹络值得关注问题还真不少⽹络已深⼊我们每个⼈⽣活的各个⽅⾯,但它到底会成为汩汩长流的智慧泉源,抑或是上天“赐予”⼈类的“潘多拉盒⼦”,却是因⼈⽽异的。因此同学们要正确认识⽹络,⾃觉抵御诱惑。⽽且我们学校也规定在校⽣周⼀⾄周五严禁上⽹,请同学们⾃觉遵守。
六、活动结束
学生安全上网专题教案精选3
⼀、设计背景
计算机与⽹络已经成为了我们⼯作,学习及⽣活上必不可少的⼯具。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学⽣上⽹成瘾。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学⽣上⽹成瘾⽽夜不归宿、因犯⽹瘾⽽导致犯罪、甚⾄⾃残⾃杀等这类触⽬惊⼼的新闻。⽹瘾严重危害了学⽣⾝⼼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当我们在努⼒去帮助学⽣预防⽹瘾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提醒学⽣在上⽹的时候要注意⾔⾏,注意防⽌受骗等安全问题
呢?“拒绝⽹瘾,安全上⽹”,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教学⽬标
1、通过⽹络成瘾⾃测题,让学⽣明⽩⾃⼰是否有⽹瘾的倾向。
2、通过学习⽹络安全法,掌握相关知识。
3、学会健康上⽹、安全上⽹的⽅法
三、教学过程
1、导⼊:⽹络成瘾⾃测题
2、认识⽹瘾,拒绝⽹瘾
(1)⽹瘾是什么
(2)⽹瘾的危害
3、安全上⽹
(1) ⽹上交友需谨慎
(2) “⿊”⼈电脑是犯罪
(3) ⽹上交易防陷阱
(4) ⽹上造谣也违法
4、⼩结
(1) 讨论投票
(2) ⼩结
学生安全上网专题教案精选4
⼀、设计⽬的:
本次主题班会我采⽤了直观⽣动,有趣的现代化教学⼿段,让学⽣表演情景剧,把⽣活中发⽣的事情搬到课堂上,使学⽣真切的感受到⽹络的危害,体现了以学⽣为主体让学⽣⾃主参与,达到⼀种学⽣⾃我教育的良好⽬的。活动中注重主题班会的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并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希望通过班会,达到如下的教育⽬的:
1、使学⽣明⽩沉溺⽹络具有危害性,让学⽣通过参与,进⼀步的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如何健
康、⽂明、科学地使⽤⽹络。
2、使学⽣认识到作为⼀名⼩学⽣,在当今的⽹络时代,应该充分利⽤⽹络资源,搞好我们的学习,提⾼⾃⾝素质。
3、通过班会前的采访、调查等活动,提⾼学⽣的社会实践能⼒,参与能⼒。
⼆、本次班会优点:
本次班会我认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整体上是⽐较成功的。主要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1、班会教育具有针对性,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通过本次班会孩⼦明⽩⽹络的好处,⽹络的危害以及如何健康⽂明科学地上⽹。
3、获益或受害,全赖你把握。
4、⽹络诱惑多,你已⽆时间。
5、游戏使你醉,但不再沉迷。
6、⽹吧环境堪忧,你我洁⾝⾃好。
7、升⼊⾼等学府,研究⽹络奥秘。
四、总结:
有⼈说,如果你爱⼀个⼈,就让他去上⽹,因为⽹络是天堂;也有⼈说,如果你狠⼀个⼈就让他去上⽹,因为⽹络是地狱。
作为⽼师,我们想让⽹络成为学⽣的天堂,上课时能够多使⽤现代化教育设施,使你们从视觉、
听觉、感觉都喜欢上课学习。作为⽼师,我们不想让⽹络成为学⽣的地狱,那样将是我们的最⼤的悲哀,也是你们终⾝的遗憾,“⼀失⾜成千古狠”。
学生安全上网专题教案精选6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标:要求学⽣懂得安全使⽤⽹络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经历⾝边案例的分析过程,使学⽣体会⽹络成瘾的危害,熟悉⽹络成瘾的特征及预防⽅法,培养学⽣的发现能⼒、归纳能⼒、应⽤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和创新能⼒。
2、过程与⽅法⽬标: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掌握信息技术的⽅法、思想、意识。在体验案例分析活动过程中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战胜困难的⾃信⼼。
3、情感与态度⽬标:培养学⽣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及⾃学能⼒。培养学⽣的判断能⼒、辨别能⼒及防范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体会⽹络成瘾的危害,并从中学到正确使⽤⽹络的⽅法。难点:戒除⽹络成瘾的若⼲⽅法的正确使⽤。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新课
以那英的歌曲《雾⾥看花》引⼊本课课题。“雾⾥看花⽔中望⽉你能分辩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你知道我们⾝边有哪些不良诱惑吗?⽹络的诱惑⾦钱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邪教的诱惑
“借我⼀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真真切切”请问:那英想借⼀双慧眼看清这个世界,那我们能不能⽤我们的慧眼认清⽹络的危害,并果断地拒绝它们呢?
(以学⽣熟悉的歌曲作为本节课的⾃然引⼊。)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观看⽹络成瘾的⼀些案例,了解⽹络成瘾的特征。
材料⼀:成绩优秀、关⼼集体的⼩杰,被⽹络所吸引,沉迷⽹络,学习成绩下降,后来为了上⽹费,⾛上了抢劫的犯罪之路。
材料⼆:据新华社报道,在近⼏年的全国刑事作案⼈员中,青少年竟占总数的60℅以上,⽽其中未成年⼈犯罪⽐率更是逐年递增。⽬前,全国在管教所服刑的少年犯就达1万余⼈,在劳教所的则更多。⼴州市海珠区看守所现有6个少年监舍,共在押未成年⼈77⼈。其中三成学⽣是沉迷玩“机”,
中“毒”成瘾诱发犯罪。
材料三:2004年6⽉1⽇,长崎县佐世保市⼀名⼩学6年级⼥⽣因⽹上聊天与同学发⽣争吵,之后她在学校内⽤⼑杀死了与之相争的同学,在⽇本引起轩然⼤波。家长们由此发现,很多中⼩学⽣在回家
后,会花⼤量时间在⽹上聊天。中⼩学⽣聊天的对象往往是⾃⼰的同学,如果和陌⽣⼈聊天发⽣不快,可以不理对⽅了事,但和同学⽹上争吵,虚拟⽹络空间就会引发现实⽭盾。由于⽹上聊天互不见⾯,说话不留情⾯,⽭盾容易加深,⼀旦⽭盾激化就可能酿成惨祸。
三、观察特征,深⼊探究
根据⽹络成瘾的特征,深⼊探究,深刻了解⽹络成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
1、摧残⾝体,影响健康。
2、⼼理受损,⼈格异化。
3、滋⽣是⾮,扰乱治安。
4、影响学业,贻误终⽣。
5、安全隐患,危及⽣命。
四、范例解析,深化新知
传说古希腊有⼀个海峡⼥巫,她⽤⾃⼰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个办法:让船员把⾃⼰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法指挥⽔⼿;并让所有的船员把⽿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请问:
1、奥德赛船长如何使船只顺利通过了海峡?
2、从这个事例中,你能否找出⾃觉抵制不良诱惑需要的条件?⼩明今年13岁,是某校初⼀学⽣。他原本聪明伶俐,品学兼优,去年曾荣获省中⼩学⽣计算机⽹络知识竞赛⼀等奖。⾃从在⽹吧迷上⽹络游戏后,每天⼀放学,他就往⽹吧⾥双休⽇则更是⽆所顾忌,全天泡在⽹吧,有时还和同学们在⽹吧⾥通宵,⼗分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