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大型活动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xx〕14号)和《商务部公安部卫生健康委关于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为统筹推进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贯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和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规范展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安全有序推进展览行业复展复业,充分发挥会展业对本市经济发展的溢出带动效应,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天津市三级应急响应级别下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范围内各类展览活动的举办单位、场所单位及展览活动其他参与者(包含参展商、服务商、观众、现场工作人员等)。
二、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
(一)展览活动举办地的区人民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展览活动举办地的区人民政府落实属地责任,要对属地举办的展览活动疫情防控工作负责,根据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原则,按照本地区疫情应急响应级别,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展览活动出具举办必要性和已落实防控举措、具备举办条件的评估意见。审慎举办大型涉外展览活动,中、高风险地区原则上暂不举办展览活动,低风险区可举办必要的展览活动。必要时,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应提交市防控指挥部审定。商务、公安、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信息沟通,根据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出具的意见和职责分工做好展览活动的审批、备案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各有关单位制订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展览活动举办单位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应当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指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落实防控主体责任。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采取线上预登记、错峰观展、人员限流、实名入场等方式,做好展商观众注册、安检、门禁、自助取证、顺序入场、精准对接等服务工作。要对展览活动参与人员实施信息核验、登记和健康排查,信息收集要完整和可追溯。应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现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全面负责协调展会的防疫、安全等工作。
(三)展览场所单位落实疫情防控现场管理责任。展览场所单位切实落实展览场所防疫消杀、通风保洁、现场疫情防控设备、相关防疫物资、应急处置场地的安排配置,优化场所服务。要协助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做好展览活动参与人员的健康排查、安全检查、秩序维护、现场巡视、流量管控、应急处置等现场疫情防控工作。展览场所单位应建立现场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工作人员须戴口罩,人员入场须进行体温检测。
(四)服务商、参展商的联防联控责任。其他展览活动参与者承担联防联控责任,预先做好本单位工作人员健康排查,按要求向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如实报备。要按照展览活动疫情防控要求自觉接受体温检测,出示天津健康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自我防护。如在现场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要立即通知现场医疗卫生保障人员或具体工作人员,配合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三、充分做好展前准备
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和展览场所单位要根据展览活动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现场应急医疗、人员隔离、消防安全、防疫物资配备等服务保障安排;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严格遵循信息必验、身份必录、体温必测、消毒必做、突发必处的“五必”要求。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场所单位和服务单位均应实行人员个人信息备案和健康信息申报和审核以及发热“零报告”制度,每天询问了解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严禁带病上岗,严防各类呼吸道、肠道等传染病聚集性发病。会展举办前14天内,具有境外或者境内中高风险地区旅行居住史人员、确诊/疑似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展览活动举办当天持天津健康码“红码”、“橙码”人员,均严禁出席聚集性活动。展览活动举办前14天内,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的人员应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排除新冠肺炎诊断并持参加会展之日前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参加活动。重点人员管理政策应根据我市疫情防控要求动态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人员开展防疫知识培训,指导其正确掌握消毒剂使用、公共场所清洁、紧急情况处置等技能。
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展览场所单位应根据各自所管辖区域范围和实际,提前采购足量口罩、消毒水、洗手液、温度计等防疫物资。
四、加强人员进入管理
展览搭建、运营期间,展览场所入口需设置快速测温人员统计安全门,设备安置位置应满足环境温度稳定等条件,且符合前期校准等要求。对展览活动的进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出示天津健康码“绿码”,科学佩戴口罩。进馆人员有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立即由专人引导至临时观察点进行隔离观察,经现场医疗卫生保障人员研判采取转运就医等相应处置措施。
五、合理控制人员流量
展览活动举办期间,要按防控要求合理规划场地分区和展位布局以及展览活动人员动线,实行预约分流、分批错时入馆等管控措施,引导参展观展人员保持合理间距。原则上复展后场馆内瞬时人流不得超过场馆有效使用面积(展厅面积去除馆内搭建面积)最大承载量(1人/㎡)的50%(不超过0.5人/㎡)。应设置入口人流量统计和出口人流量统计装置,即时计算展会场所内的瞬时人流量,根据场地规模控制入馆人员数量和现场人员密度。举办单位应加强统筹,安排专人负责实时监控现场人流聚集情况,保障应急通道畅通。如遇场所内局部区域出现观众密集的情况,举办单位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坚决采取相应限流、分流措施,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公安、卫生健康部门接受指导。
六、突发人员聚集应对
展会主办方应针对预案,禁止在展会期间进行促销、表演、抽奖等容易引发人员聚集的活动,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巡视,随时掌握现场人员密度及流量,及时启动限流措施。现场突发人员聚集情况时,应第一时间向现场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启动应对预案,现场工作人员要快速确定引发聚集的原因并及时消除,引导聚集人员有序离开聚集点位,必要时,由公安机关对现场采取临时管控措施,迅速疏散聚集人员,待人员聚集诱因消除后恢复展会。主办方应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合理设置观众进场检查区域、等候区域及缓冲区域,配合观众错峰限流措施,严防形成人员聚集。
七、建立巡查管理制度
展览活动举办期间,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和展览场所单位应成立巡查小组,并根据展览活动规模配备合适的人员,在展览活动期间实行现场安全巡查,提高联防联控的巡查敏感度,发现防控风险及时提醒和制止。布展和展览期间,通过各自的宣传渠道,采用各种显示屏或张贴和悬挂宣传提示、流动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提醒及防疫相关知识宣传。
八、坚决确保场馆卫生
展览场所单位在展览活动举办前,应对场所进行严格的全面检查和清洁洗消,确保无卫生死角。在展览活动举办期间,应加强对公共区域、高频接触点位、展会用品的清洁消毒,并建立消毒、检查台账,在相关区域每日更新公示消毒情况。
展览场所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切实做好通风和空调使用。展览活动举办前,应落实对空调、通风系统相关设备部件进行全面检查、清洗、消毒或更换等措施。在展览活动布展、开展和撤展期间使用中央空调,应加大新风量,加强场所通风换气。
展览场所单位应加强垃圾密闭化、分类化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展览场所内应设置“废弃口罩垃圾桶”。加强对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对展览现场产生的生活垃圾、餐饮垃圾、商品垃圾、搭建垃圾要按照举办单位、场所单位及展览活动各参与方各自管理职责,及时安排清理消毒,做到分类清晰和及时清运。
九、加强餐饮管理
展览场所单位应对入驻餐饮服务商加强管理,确保其工作人员、提供的产品及场所无卫生安全隐患。餐饮服务商必须具备法定经营资质,做好服务人员管理和卫生防护,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防控措施的规定开展工作。要设立专用就餐区,间隔安全距离取餐用餐。加强就餐区卫生管理,定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
十、切实做好应急处置
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应协调展览场所单位在展览活动现场设置临时隔离点,展览举办期间,发现进出人员体温异常、咳嗽等症状,应按专业部门的要求予以现场处理,就近临时隔离,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同时向辖区有关部门报备,隔离人员离开后须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大型活动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2
为落实经济生产建设和新冠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的要求,做好企业年会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高效处置会议相关场所疫情,保障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指导在某某公司大型年会活动相关场所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的应急处置。
二、前期准备与保障措施
按照“六个到位”思想,即组织机构到位、工作方案到位、物资用品到位、应急预案到位、管理责任到位、宣传教育到位,充分做好会前准备。
(一)、成立防控工作组,落实防控责任。
1、成立防控工作组
活动主办单位要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专项工作组,主要负责人为疫情防控第一负责人,要成立健康管理小组,并同时设立健康管理负责人,对接市卫生健康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会议议程制定相应防控工作方案并部署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工作应急预案。
组长:XX
副组长:XX XX
主办单位要对会议相关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包括防护物资储备、人员培训、规章制度。
(三)、提前摸底分析,实行分类管理。
主办单位提前对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摸底调查,了解参会人员近15天内行程,有无到疫情高发地,有无接触新冠肺炎病例、疑似病例,存在上述情况者均不宜出席本次活动或作为本次活动的工作人员。对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参会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做好会议前的健康监测,具体要求见附件。
(四)设立临时医学观察点。
活动期间,会场要根据参加人员数量及场地等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医学观察点。临时医学观察点用于初测体温>37.3℃人员的体温复测。具体要求见附件。
(五)加强人员健康管理。
1.凡进必检,把好入口关。对会议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情况检查,旅行史、接触史调查,结果无异常者方可上岗。对进出会场的人员必须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人员立即将其转移至临时隔离区域,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2.强化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分组管理,指定工作人员为健康管理负责人,负责对组员开展健康状况监测。
3.减少人员流动。各健康管理负责人,督促组员进入会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按会议议程和工作人员指引参会,期间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交谈等,尽量保持座位相对固定,控制会场内人员密度,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
4.加强防控知识宣教。强化新冠肺炎防治知识科学宣传普及,引导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新冠肺炎防治知识,要注重手部卫生。在没有进行手卫生前不随意触碰口腔、鼻腔和眼睛,会议期间正常佩戴口罩。
(六)加强高风险场所管理。
1.密闭、半密闭会场。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进入和离开前必须严格落实手卫生,增大参会人员座位间隔,减少人员之间的不必要的流动,会场负责人要巡查在场人员防护情况,检查口罩佩戴是否合规正确,加强会议场所的清洁消毒。
2.通风系统。会议场所在会前应至少开窗通风半小时,会议期间尽量开窗通风,必要时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如会议室不具备开窗条件,应确保会议期间集中空调正常运行,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使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3.供餐。会议前需要全面对餐饮供应场所、设备设施、餐具等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消毒。实习分餐制,控制就餐人员间隔。人员就餐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就餐后快速离开避免就餐时相互近距离交谈,仅在吃饭时摘下口罩。
4.洗手间、宿舍、电梯等高风险场所。严格按照《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引》、《居家和公共场所卫生间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卫生清洁消毒指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公共电梯(扶手)清洁消毒工作指引》等要求,加强参会人员住宿房间、工作人员宿舍、卫生间、电梯等重点场所的清洁消杀。
三、出现疫情后应急处置措施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或工作人员如出现疑似新冠肺炎症状时,应就地安顿原则,立即送至场馆的临时隔离点,并安排其他人员有序撤离该场所,记录好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安排到原来住所暂时居家隔离观察。
健康管理负责人立即向主办单位领导报告,并联系驻点医疗团队,对病人进行初步排查后,根据病情转送就近的发热门诊进一步隔离诊治,并第一时间向某某市疾控中心报告。配合某某市疾控中心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在指导会场所在辖区疾控机构对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消毒。会场评估合格后才可重新启用。
如病例经诊治报告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某某市疾控中心通过流行病学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应按规范立即转送至集中隔离酒店进行医学观察,并采集标本和送检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同时某某市卫生健康局立即将相关信息通报给某某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潜在密切接触者。基础“三人小组”按规定做好潜在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四、处置完成解除响应
疫点或疫情处置区内上述措施均已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污染场所经终末消毒,密切接触者经集中隔离14天后没有发病的,可解除应急响应,隔离区域解除隔离。若有新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上述要求再行解除。
大型活动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3
为全面做好XX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的做好各类会议及活动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快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参加人员的公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结合XX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低风险地区举办活动及会议使用;中高风险地区原则上不举办大型活动,如必须举办的需要经上级专业风险评估后,经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举办。
二、活动前的防疫准备工作
活动及会议前应密切注重国内外疫情发展动态,并做好以下防疫准备工作。
(一)成立防控工作组,落实防控责任。活动主办方需要成立新冠肺炎防控专项工作组,主要责任人为疫情防控第一负责人,对接县防控工作指挥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会议议程制定相对应防控工作方案并部署实施,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工作应急预案。
(二)做好活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主办单位应提前对参加本次活动保障的所有环节人员(包含接送车辆司机)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及本次防控方案培训。明确活动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对健康状况和行动轨迹开展信息排查,重点了解相关人员14天内有无到过疫情高中风险地区和其他重点地区,14天内有无发热、咳嗽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情况。参加活动人员应承诺14天内健康且没有到过高中风险以及重点地区,否则劝其不得参加活动。
(三)做好参加人员会前的健康管理。对于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自抵达之日起进行14天集中隔离,核酸检测报告结果为阴性的,可出席相关活动。对于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的人员,自抵达之日起进行14天居家隔离,核酸检测报告结果为阴性的,可出席相关活动。对于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外省来的人员,返乡进村持有3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凭绿码自由出行。若无核酸检测,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核酸结果阴性方可自由出行)等待其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时,可出席相关会议。
(四)做好疫情物资准备工作。配备一次性医用口罩、有效消毒剂、一次性手套、测温仪、水银体温计。临时隔离场所除上述物品外,还需准备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防护服、护目镜等。
(五)做好场所入口处的防疫准备工作。对进出人员实施体温必查、口罩必戴、扫码或查验健康证明方可进入。
(六)设置临时隔离场所。根据参会人员数量和场所等实际情况,设立一定数量的临时隔离观察室,以备出现发热等异常人员的临时隔离。隔离场所应选择通风良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并设置专用防疫通道,隔离场所应做明确标识,在外围设置警戒线,配备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有效消毒剂、水银体温计、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防护面屏或护目镜等。
(七)做好医疗保障准备。原则上应事先联系就近的发热门诊,设置快速通道,以备出现发热等异常人员的送医排查。同时联系好本辖区内的医院,进行应急处理。
三、做好场所入口处的防疫工作
(一)入场时的防控要求。所有人员进入现场时除身份标识外,均应佩戴口罩。
(二)入场时的核验要求。凡进必检,把好入口。对会议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开展健康情况检查,查验赣通码,体温正常、健康码为绿色且大数据行程卡显示14天内无中高地区活动轨迹者方可进入,严格控制人员行进速度和间距。
四、活动现场的防疫工作
(一)佩戴口罩。现场防护要求活动场所相对封闭或通风不良时,参加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所有人员进入会场后,除身份识别不佩戴口罩外,其他时间和场合原则上应佩戴口罩。活动场所应有充足空间,参加人员隔座就座,间隔一米以上,原则上不使用空调,如必须使用,应严格按照疫情期间空调运行管理与使用指导相关要求使用管理,使用空调过程中应略开窗户,保证换气次数。
(二)减少人员流动。各责任人,督促参会人员进入会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按会议议程和工作人员指引参会,期间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交谈等,尽量保持作为相对固定,控制会场内人员密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