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是很重视,因此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内容,欢迎阅读下载。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1

摘要: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和横加杀戮,这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最终也将毁灭人类自己。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审视千百年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探索动物在大自然的命运和地位,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的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类必须保护动物,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动物。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国家国际挑战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野生动物也在一种惊人的速度减少,濒临灭绝。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朱鹮、褐马鸡、扬子鳄、黑颈鹤、“四不像”麋鹿等等,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已经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这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用人类的力量为动物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认识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野生动物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一)人类对野生动物无休止的猎杀和嗜食

如果说,地质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那么现代物种的灭绝和濒临则绝大多数是人类所造成的。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实行了大规模的猎杀和嗜食,其行为之残酷令人发指。人类狩猎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了直接的迫害,狩猎在中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野生动物的破坏更是不用说。在一次林业官员于四川组织的一场对走私圈的突袭中,共没收有146张大熊猫生皮。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平均在2万只左右。野生动物贸易,在20世纪是一项很大的国际贸易项目,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国际贸易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开发和猎取,野生动物资源因此而受到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嗜食是值得反省的。欧洲人喜欢吃母袋鼠肉,中国一些餐馆的菜单上,甚至赫然罗列着老虎、熊和猫头鹰等等,这些都直接刺激着物种的迅速下降。

(二)野生动物生存模式的变化

野生动物的灭绝和濒危,人类活动是根本原因。人口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全球气候的变化、农林业的工业化、对自然资源价值估计的不足、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资源效益分配的不合理等因素,交叉在一起,共同起着复合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树林、人工水塘各种人类的建筑物、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野生动物要继续与人类共存,就必须设法解决与人类的矛盾,适应变化了的地球环境。

二、人类为保护野生动物所采取的行动

千百年前,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人类并没有太多的交点。千百年后,野生动物的生存却受到了威胁,物种的大幅度灭绝和濒危与人类的活动直接挂钩。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使人类大量地猎杀和嗜食野生动物,这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从而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物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国际保护运动

随着人类足迹向地球各个角落的渗透,全球的环境响起了警钟。人类对环境问题有所察觉,开始于18世纪的后半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思索和争论,才在19世纪末真正觉醒。面对生态退化、人口膨胀、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不禁对过去征服和利用自然地方式提出了疑问。先后颁布了多种国际条约和涌现出各种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这些条约和保护组织为保护地球上的野生动物免受人类的迫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想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离开了法制管理是不行的。因为法律是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一方面,它规定人们在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各种活动中,允许怎么做,禁止怎么做;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意志,用规范化的条文形式来加以确定,并强制人们去执行。法律使人类为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网开了一面,为野生动物与人和平相处提供了机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管理以各种各样的国家公约和条约为标志,而国家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则见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的国内动物立法工作。

(三)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

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是指人类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它能使濒临灭绝的动物在异地繁殖,而不至于马上灭绝,并通过向原产地引种来建立和扩大野外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饲养场都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很多离开自然生活环境的濒危动物个体的保育基地,保存下来的“活标本”犹如一个保存下来的巨大基因库。当很多动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被破坏而无法恢复时,迁地种群就可能成为这些动物的惟一生存种群,这些场所也就变成了这些动物的避难所。

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21世纪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仍达不到普及的程度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野生动物是“野生无主,谁猎谁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民众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政策制定者,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不相信野生动物资源被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而是过分看中野生动物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决策上偏重利用,有的甚至不惜以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由于人们法制观念薄弱,已有的动物法律难以完全实施。加上执法薄弱,执法队伍不健全,处罚偏轻,偷猎和走私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得不到根本杜绝。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短期内得不到恢复

尽管中国已经在环保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改善,但自然环境的总体条件仍然在持续恶化。中国的自然草场正在快速沙漠化,沙漠化已经影响到3500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造林计划可能会使全国的林地面积最终得到提高,但新种植的林木在短期内尚不能完全代替原始林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三)中国的人口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据预测在2030~2040年时可以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均土地和水资源还将减少1/4。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人民生活与野生动物生存的矛盾都将日益突出。为了城市的建设和满足人民住房的需要,必须得不断地扩大土地的面积,这必然要挤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直接威胁到大量野生动物的生存。这一切表明,要想彻底遏制中国的环境恶化和物种的消失,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当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已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迫切需要全社会对野生动物提供有效的保护体系与社会理念。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2

在当今世界,野生动物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珍稀物种,特别是野生动物,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是地球上众多物种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的存在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若其中某个物种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例如,如果雄性大象数量锐减,将导致草原地区植被过度生长,进而影响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利益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预是导致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就是在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就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此外,野生动物保护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利益。许多野生动物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人类所需的许多物质财富,例如食物、药材、皮革等。此外,许多旅游业也以野生动物为主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也有助于保护人类的经济利益。

三、保护文化遗产和教育意义

野生动物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传统价值。它们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许多文化瑰宝就是建立在与野生动物的紧密联系之上的,如中国的熊猫、印度的孔雀等。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是传递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此外,野生动物保护还能够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野生动物是自然的活教材,对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培养环保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保护措施和倡导行动

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野生动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共同努力: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非法狩猎、盗猎和非法贸易等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管力度。

2.扩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范围,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能,强化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监测工作。

3.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倡导环保行动。

4.推动国际合作,加强跨国保护珍稀物种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

结语:

保护珍稀物种,特别是野生动物,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野生动物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关乎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我们应当共同努力,采取具体行动,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国际合作,为珍稀物种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让地球上的野生动物得以永续生存。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3

1.引言

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传播种子并提供其他许多生态系统服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了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

2.珍稀野生动物的价值

2.1生态价值:珍稀野生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象可以帮助分散植被和传播种子,在森林中起到关键的建设者角色。2.2文化价值:珍稀野生动物在很多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并被视为国家甚至全球遗产。它们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并与我们深入联系。2.3经济价值:观光业是很多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赏珍稀野生动物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野生动植物也可以成为药用材料、食品和其他产品的来源。

3.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3.1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是珍稀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保护区域来限制开发,减少破坏珍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3.2非法狩猎打击:非法狩猎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加强打击非法捕杀行为,并制定更严格的法律和监管措施来维护野生动物的安全。3.3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并鼓励人们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3.4国际合作:针对跨国性贩运和走私活动,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执法计划,确保珍稀野生动物得到全球保护。

4.结论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不仅涉及到环境和自然世界的问题,更涉及到我们自身生存和福祉的问题。通过加强保护措施、提高公众意识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保护并维持珍稀野生动物的丰富多样性,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责任,因为野生动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物资源,它们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野生动物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破坏、栖息地的消失、非法捕猎和盗猎等威胁,导致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探讨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4

1.维护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条上的一环,通过食物链的生态循环,合理分配能量和物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家园。

2.保护生态资源

野生动物是有用的生态资源,例如它们可以为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保护地方性文化和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保护自然环境

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生存发展,它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对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1.法律保护

制定和落实法律法规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途径。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条例,禁止非法捕猎和盗野行为。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2.科学保护

科学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包括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征、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等,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野生动物保护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且将科技成果向全社会传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3.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途径。人们要通过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手段,将野生动物的保护知识全面宣传给学生、社区和大众,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使野生动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4.建立保护机构

建立保护机构,可以组织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保护机构可以结合法律保护、科学保护、和教育宣传等综合手段,实现野生动物的常态化管理工作,并制定规范的野生动物保护计划。通过保护机构的数据追踪和野外监视,及时了解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同时组织野生动物种群的再生和重建工作。

结论

保护野生动物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护都很重要。因此,人们应该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手段来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从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只有通过顽强的努力,才能达到长远的保护目标。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5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是很重视,因此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内容,欢迎阅读下载。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1

摘要: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和横加杀戮,这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最终也将毁灭人类自己。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审视千百年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探索动物在大自然的命运和地位,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的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类必须保护动物,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动物。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国家国际挑战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野生动物也在一种惊人的速度减少,濒临灭绝。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朱鹮、褐马鸡、扬子鳄、黑颈鹤、“四不像”麋鹿等等,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已经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这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用人类的力量为动物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认识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野生动物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一)人类对野生动物无休止的猎杀和嗜食

如果说,地质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那么现代物种的灭绝和濒临则绝大多数是人类所造成的。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实行了大规模的猎杀和嗜食,其行为之残酷令人发指。人类狩猎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了直接的迫害,狩猎在中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野生动物的破坏更是不用说。在一次林业官员于四川组织的一场对走私圈的突袭中,共没收有146张大熊猫生皮。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平均在2万只左右。野生动物贸易,在20世纪是一项很大的国际贸易项目,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国际贸易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开发和猎取,野生动物资源因此而受到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嗜食是值得反省的。欧洲人喜欢吃母袋鼠肉,中国一些餐馆的菜单上,甚至赫然罗列着老虎、熊和猫头鹰等等,这些都直接刺激着物种的迅速下降。

(二)野生动物生存模式的变化

野生动物的灭绝和濒危,人类活动是根本原因。人口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全球气候的变化、农林业的工业化、对自然资源价值估计的不足、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资源效益分配的不合理等因素,交叉在一起,共同起着复合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树林、人工水塘各种人类的建筑物、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野生动物要继续与人类共存,就必须设法解决与人类的矛盾,适应变化了的地球环境。

二、人类为保护野生动物所采取的行动

千百年前,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人类并没有太多的交点。千百年后,野生动物的生存却受到了威胁,物种的大幅度灭绝和濒危与人类的活动直接挂钩。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使人类大量地猎杀和嗜食野生动物,这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从而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物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国际保护运动

随着人类足迹向地球各个角落的渗透,全球的环境响起了警钟。人类对环境问题有所察觉,开始于18世纪的后半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思索和争论,才在19世纪末真正觉醒。面对生态退化、人口膨胀、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不禁对过去征服和利用自然地方式提出了疑问。先后颁布了多种国际条约和涌现出各种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这些条约和保护组织为保护地球上的野生动物免受人类的迫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想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离开了法制管理是不行的。因为法律是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一方面,它规定人们在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各种活动中,允许怎么做,禁止怎么做;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意志,用规范化的条文形式来加以确定,并强制人们去执行。法律使人类为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网开了一面,为野生动物与人和平相处提供了机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管理以各种各样的国家公约和条约为标志,而国家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则见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的国内动物立法工作。

(三)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

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是指人类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它能使濒临灭绝的动物在异地繁殖,而不至于马上灭绝,并通过向原产地引种来建立和扩大野外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饲养场都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很多离开自然生活环境的濒危动物个体的保育基地,保存下来的“活标本”犹如一个保存下来的巨大基因库。当很多动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被破坏而无法恢复时,迁地种群就可能成为这些动物的惟一生存种群,这些场所也就变成了这些动物的避难所。

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21世纪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仍达不到普及的程度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野生动物是“野生无主,谁猎谁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民众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政策制定者,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不相信野生动物资源被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而是过分看中野生动物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决策上偏重利用,有的甚至不惜以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由于人们法制观念薄弱,已有的动物法律难以完全实施。加上执法薄弱,执法队伍不健全,处罚偏轻,偷猎和走私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得不到根本杜绝。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短期内得不到恢复

尽管中国已经在环保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改善,但自然环境的总体条件仍然在持续恶化。中国的自然草场正在快速沙漠化,沙漠化已经影响到3500万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造林计划可能会使全国的林地面积最终得到提高,但新种植的林木在短期内尚不能完全代替原始林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三)中国的人口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据预测在2030~2040年时可以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人均土地和水资源还将减少1/4。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人民生活与野生动物生存的矛盾都将日益突出。为了城市的建设和满足人民住房的需要,必须得不断地扩大土地的面积,这必然要挤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直接威胁到大量野生动物的生存。这一切表明,要想彻底遏制中国的环境恶化和物种的消失,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当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已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我们迫切需要全社会对野生动物提供有效的保护体系与社会理念。

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2

在当今世界,野生动物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的边缘。野生动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珍稀物种,特别是野生动物,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是地球上众多物种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的存在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若其中某个物种灭绝或数量急剧减少,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例如,如果雄性大象数量锐减,将导致草原地区植被过度生长,进而影响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利益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预是导致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就是在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野生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就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此外,野生动物保护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利益。许多野生动物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人类所需的许多物质财富,例如食物、药材、皮革等。此外,许多旅游业也以野生动物为主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也有助于保护人类的经济利益。

三、保护文化遗产和教育意义

野生动物在许多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传统价值。它们体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许多文化瑰宝就是建立在与野生动物的紧密联系之上的,如中国的熊猫、印度的孔雀等。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是传递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此外,野生动物保护还能够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野生动物是自然的活教材,对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培养环保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保护措施和倡导行动

为了保护珍稀物种和野生动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共同努力:

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非法狩猎、盗猎和非法贸易等行为,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管力度。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