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记录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记录1
xx年1月26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进行了集体备课,再次认真研读了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市级道德与法治名师***老师组织教研员每周一次集中教研。
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和课下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问题进行研讨。
今天主要是对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进行了集体备课。
(一)本课目标
1.理解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2.理解法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3.初步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目标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国家”第13条“知道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知道我国颁布的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高年级(3-6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第2条“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第3条“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和第4条“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本课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带领他们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不同门类的法律其实离自己很近。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
本课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让学生理解法律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的存在让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
在此基础上,本课的第三个目标是让学生认同法律的存在和实施会保护我们的权利,维护我们的自由,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亲近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如何上好这一课
1.教学思路建议
本课共三个话题,建议一个话题一课时,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法律是什么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一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一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第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崭新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事务,让学生发现司空见惯的行为和现象中蕴含的法律规定,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各种活动受法律保护和约束。
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权利和义务,不是从学术角度列举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而是将主体限定为小学生,范围限定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规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由法律规定而来。
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社会规则,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纪律、道德和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课时:生活与法律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一了解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一学习用相应的法律解决问题。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第二个教学环节初步介绍刑法、民法和行政法,让学生认识法律的门类,知道不同的生活现象和社会关系要用相应的法律来解决。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运用法律的方法,了解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法律。
第三课时:法律作用大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体会法律的作用一认识法律的内涵。
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解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人们提供行为指引,衡量人们行为的对错,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补充法律援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活动“法律故事会”让学生从身边事体会法律的作用,并在认识客观现象之后,进一步理解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
县教研员经常到学校指导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
特别强调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解读是老师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一定要正确渗透。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重点要学生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的联系;法律对生活的作用;刑法、民法、行政法的区别;权利和义务的内涵。
1、由易到难,能根据学生发言进行引导。
注意反馈,总结归纳方法很好。
2、练设计存有深度,存有开拓性。
3、所安排小组讨论很有必要。
4、发生改变教材较为恰当。
5、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练习都有针对性。
严重不足:
1、学生表达有疏漏。
2、新课太快。
练多,方法多,怎样概括总结就应再思索思索。
3、练一练能否让学生打开书做一做。
合理利用课本。
4、找寻更简便的方法的时候,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最出色能够举例说明。
教研组长评价:
1、不一样的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发展,不必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一节课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
2、趣味的引入:游戏,能激发兴趣。
较为严格的推理小说:悖论---检验---应用领域
3、整个设计比较精当。
4、练形式多样,题型多样化。
5、上课的节奏要再慢些,提问后要停顿几秒,让学生思考。
课前举例鼓励,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
因为课
文里谈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距学生的重新认识范围比较离,学生就是看不到,摸不着。
这就须要补足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够经常看见或经常听闻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做为课前的鼓励,以此去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鼓舞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鼓励激发起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必须深入细致自学课文,摆事实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
这一步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师必须本着“摆事实一个故事,熟习一个道理或明晰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科学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赴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述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并使学生能认知和乐意拒绝接受。
2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教师必须融合插画,联系实际,鼓励学生修完课文和阐述道理及观点后,为了稳固和增进学生的重新认识,还要使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回去联系实际,强化课堂训练,提升分析问题和党员意识、真假、美丑的能力。
为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和补足课后练习,使学生认真思考、提问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我针对《如何上不好品德与社会课》谈论一下我的看法。
《品德与社会》就是一门社会器重教育课,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关键促进作用。
然而这一门功课一直以来教师都无人知晓从何抓起,学生也感觉非常枯燥乏味。
一课书中就只有直观的几张图片、几行字,教师上课时大多都只是使学生看一看图读读书而已,因而课堂气氛比较乏味,学生也不减自学的兴趣,所以一节课下来很难接到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如何上不好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来谈谈我个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