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发现阳性的应急处置方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发现阳性的应急处置方案1
当发生初筛阳性人员情况时,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属地政府立即排查初筛阳性人员,通知初筛阳性人员及与其在一起的人员就地静置,紧急送N95口罩,让其佩戴;
2.由属地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应急采样小分队进行上门采样,按照一人一组的原则,安排足够的采样人员,按照“抗原+核酸采样”的原则进行采样,同步送市疾控中心、所在县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
3.由属地公安部门配合社区(村)干部,立即对初筛阳性人员所在的地方进行封控,按照“足不出户、静置等待”的原则就地等待。
4.市流调专班立即派出市级流调人员,会同发生初筛阳性的县市区属地流调人员开展流调排查的前期准备。
抗原检测结果阳性的,立即安排120负压车对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进行转运,同步开展流调排查。
如果抗原是阴性,市、县市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立即安排120负压车对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进行转运,同步开展流调排查。
市、县市区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由属地解除封控。
社区发现阳性的应急处置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后能够及时、有序、快速、高效处置,切断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制订社区新冠病毒感染者应急处理预案。
一、处理原则
坚持“及时发现、精准风控、快速高效、防止扩散”的原则,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发热患者转诊、新冠疫苗接种、隐患排查、环境消杀以及日常诊疗等防控措施,规范开展应急预案,防止疫情扩散蔓延,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我社区严格落实防控策略:
1.内外同防。
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
2.医患同防。
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医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3.人物同防。
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
4.“三防”融合。
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
将“三防”理念融入到诊疗活动中,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的发生率。
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新冠疫情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人员组织及职责分工
根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要求,我社区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理小组,负责我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工作,对我辖区内发现的发热人员进行转诊、居家隔离人员的核酸检测,消毒隔离、宣传等各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我机构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
小组名单:
组长:
副组长:
医疗组:
护理组:
宣传组:
后勤组:
感控组:
具体职责如下:
(一)小组负责人xx全面负责监督疫情防控工作,对在辖区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负责通知小组其他成员及时到位。
(二)小组负责人xx负责定期对应急小组成员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队伍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三)xx负责监督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及信息登记情况,并协助有关部门对我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通报。
(三)xx负责调配我机构的医疗人员,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疗工作。
如有上述接触史,要求居家观察,隔离14天;如果无上述接触史,也无发热、干咳、乏力、味觉嗅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人员,可安全上岗。
复工前、后,各单位必须加强管理,并做好充分的防疫准备,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和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社区发现阳性的应急处置方案3
为指导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处置突发的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采取及时、有效地防控措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特制定本预案。
一、社区成立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建立保障机制
各社区应成立由社区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组员的疫情应急工作小组,下设排查组、医疗保障、安全后勤保障、消毒组等职能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
要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公安民警为主的联防联控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社区楼栋、家庭全覆盖落实防控措施。
二、社区疫情划分
(一)出现散发病例
社区出现散发病例,是指在社区居民中,出现1例确诊病例,尚未出现续发病例。
出现散发病例后,社区应提高监测防控力度,配合市疾控中心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与管理,并做好消毒,在区卫健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出现2例及以上聚集性疫情
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等)发现2例及以上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因密切接触导致的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感染的可能性。
应由区疫情防控专家评估后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对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楼栋实施封闭管理,限制人员进出。
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楼栋实施硬隔离。
视疫情情况确定隔离范围。
三、疫点、疫区的划分
(一)疫点
如果社区出现散发病例,将病例可能污染的范围确定为疫点。
原则上,病人发病前3天至隔离治疗前所到过的场所,病人停留时间超过1小时、空间较小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应列为疫点进行管理。
疫点一般以一个或若干个住户、同一栋楼等为单位。
(二)疫区
如果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将该社区确定为疫区。
四、应急处置措施
(一)散发病例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发现可疑病例时,应立即联系市120急救中心,由专人专车进行转送,将病例转送到辖区街道卫生医疗机构初步排查,有需要的送区定点留观医院诊治,诊断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后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
2.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等工作。
3.接触者追踪管理。
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流行病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人员进行调查。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最新版肺炎防控方案或有关最新文件要求进行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隔离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肺炎症状时要及时送区定点留观医院排查、诊治。
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判定为一般接触者。
对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肺炎症状时要及时告知社区,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
所有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等。
4.疫点消毒及保洁。
做好病例所在家庭、宿舍(公寓)等疫点、公共场所、电梯(扶梯)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每日对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箱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