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城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根据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制定的6个技术指南和工作方案、市委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贯彻落实省委领导小组(指挥部)〈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第四版)〉的通知》(第2号)精神,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我街道近期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科学、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和境内疫情反弹,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加强社区精准防控,扩大检测范围,及时发现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健全有效防控机制,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加强党委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处置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属地常态化防控工作负总责。
设置精简高效的实体化办事机构,完善日常运转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根据设立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体化运行。
2.健全联防联控机制。
严格落实防控工作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社会协同的防控体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街道、社区、村三级和城市社区街道的疫情防控网络。
特别加强街道、社区、村居两级工作网络,实行网格化防控。
畅通沟通联络与信息共享机制,坚持行业管理与专业技术指导相结合,把疫情防控融入基层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做到“五有三严”,即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严格发热门诊设置管理、严肃流行病学调查、严防医院院内感染。
3.健全“四早”“四集中”机制。
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全
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做到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处置,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继续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对确诊患者严格按照转运程序转运至定点医院,集中优势力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同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救治。
4.健全专家指导与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专家会商与技术指导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更好地发挥专家在科学决策、风险防范、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社会引导等方面的专业支撑作用。
定期不定期开展防控策略措施和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研判,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提高疫情防控决策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二)统筹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严防境外疫情输。
强化工作衔接,做好籍境外人员的沟通安抚,指导其在当地做好防护。
落实入境来惠人员提前3天报备要求,完善信息通报机制。
加强与县指挥部联系和对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做好各类入境人员筛查管理,进一步健全入境来惠人员从口岸集中隔离到入鲁、“点对点”接转、全面检测、医疗救治、社区管控的管理闭环,保证无缝衔接和闭环运作,实现从“国门”到“家门”的无缝对接与全链条管理。
(三)统筹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与推动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1.加强重点人群摸排转运。
强化报备排查。
认真落实境外和疫情重点地区入惠返惠人员提前3天报备要求,完善信息通报机制。
进一步压实村居(社区)和用工单位责任,积极通过大数据信息,持续开展境外和疫情重点地区入惠返惠人员的动态监测、排查报告、随访登记、转运引导和隔离检测等工作,确保人员活动轨迹可查询可追溯。
对集中推送的疫情重点地区入惠返惠人员排查线索,24小时内完成籍人员追踪随访;48小时内完成非籍人员追踪随访;常态化推送的数据,做到当日接收当日“清零”;上述人员纳入当地随访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检测。
做好人员转运。
境外入惠返惠人员在第一入境点集中隔离期满后,可自由选择交通方式回鲁再由专班“点对点”接返。
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抵惠或更改接返方式的,需经目的地市级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批准。
经批准提前返回的,应由领导小组(指挥部)点对点闭环接返,抵达后立即纳入当地疫情防控体系,继续集中隔离补足至14天。
在第一入境点隔离期满后不按照我省规定交通方式私自返惠或不如实申报个人行程信息、隐瞒不报,增加疫情防控风险的,抵达惠后在严格落实2次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和1次血清抗体检测基础上,进行7天集中隔离,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自理。
在第一入境点隔离期满后14天之内返惠的仍按相关规定交通方式抵达我省;隔离期满14天之后返鲁的,不再对入惠方式和健康监测作出要求。
入境“四类”人员管理。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应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
密切接触者实施入境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观察期间出现异常症状者,按规定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对完成远端核酸检测的省境非“四类”入境人员,具备封闭转运管理条件、居家隔离条件(有独立房间和独立卫生间)并能进行社区精准管控的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7+7”“2+1”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入境人员在入境口岸接受海关核酸检测后,在入境地集中隔离7天并自费进行核酸检测(原则上在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第5天),检测结果阴性者可转居家隔离7天,并于隔离期满14天后自愿自费进行1次核酸检测。
5.加强疫情重点地区人群健康管理。
疫情重点地区入惠返惠人员。
以境内发生本地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地区及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为重点,以该地区发生疫情前10天至最后1例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后14天为摸排时段,对在此期间入惠返惠的人员进行2次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和1次血清抗体检测。
省委(领导小组)指挥部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加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管理。
单人单间,使用独立卫生间。
集中隔离人员应单人单间居住,使用独立卫生间。
14岁及以下儿童,孕产妇、患有基础性疾病、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等不适宜单独居住者,由集中观察点工作人员评估确认后,经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同意后,根据观察点情况安排1人陪同居住(优先从隔离人员中选择)。
居住期间,陪同人员应减少直接接触,近距离接触时要做好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
封闭管理。
集中隔离人员在医学观察期间不得离开房间,不得与其他隔离人员接触,严禁探视。
除工作人员外,严格限制人员进出隔离场所。
如因疾病等突发情况,确需离开房间的,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彼此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减少驻留时间,不触碰公共区域物品及设施。
严格健康监测。
医护人员要登记所有隔离对象基本情况,全面落实集中隔离人员健康监测工作,重点了解其是否有基础疾患,保障隔离期间的正常用药。
每天早、晚对其各进行一次健康状况监测,包括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等,并记录监测情况。
严格送医排查。
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隔离对象出现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并按规定立即转至定点医疗机构。
做好场所清洁消毒。
集中隔离场所每天对房间、卫生间、走道、楼梯等场所进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时随时进行清理。
隔离人员解除观察或转出后,及时对其房间进行消毒。
对临时设置的集中隔离场所,要进一步强化消毒措施,增加消毒频次。
做好物品消毒。
集中隔离场所内的物品、家具表面等可能被污染的表面每天消毒2次,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应随时消毒;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做好卫生间及卫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生用具消毒。
单人隔离使用的厕所每天消毒一次。
便池及周边可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
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可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具应当按房间分区专用,使用后以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存放。
做好废弃物处置。
严格按照标准做好集中隔离场所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和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切实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隔离场所所有垃圾均应当装入黄色医用垃圾处理袋内,按医疗垃圾要求,每日定期集中回收处理。
隔离场所贮存垃圾可根据实际贮存量每2~3天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用专车进行回收处置,并做好日期、数量、交接双方签名登记工作。
做好生活保障。
强化社区服务与疫情防控。
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民警等在社区防控中的作用。
指导社区做好防病知识宣传、居民科学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整治、外来人员的管理,以及来自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和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等的健康监测。
会同社区做好主动排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环境消毒等相关工作,落实限制人员聚集、封闭管理等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升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公众个人防护指导,减少人群接触或暴露风险。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展,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
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及时向公众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
(六)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突发疫情应急处置
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处置。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动态分析研判疫情形势。
发现传染源不明的本地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新冠病毒阳性标本以及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立即按规定启动应急处置,实行一地一策、一聚集一方案,针对人、物、环境协同采取强有力防控措施,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多种技术,调查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病(或阳性检测)前14天的活动轨迹和可能暴露史,采集曾到过场所环境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彻底追踪查找传染源。
加强可疑病例排查,组织医疗机构、药店开展发热、咳嗽、腹泻等可疑症状人员登记筛查,对疫情中、高风险区实施两轮核酸检测,必要时开展全员检测。
实施封闭和半封闭管理,严格控制中、高风险人员和与疫点有关联人员的出行与聚集,严防疫情扩散至其他地区。
三、强化保障措施
强化责任落实。
按照“政府主导、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原则,严格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
加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落实防控资金和物资保障;各有关单位、部门要落实主管责任,加强联防联控;各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规定,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
宣传引导公众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强化联防联控。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研判疫情发展趋势,进行疫情控制的总体指导工作。
发挥大数据作用。
加强与各专班信息沟通,建立入境人员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14天内旅行史等信息的全量数据库,动态更新14天观察期内人员信息。
将相关信息纳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各地健康行程码管理,强化入境人员入境后的14天健康监测。
确保入境人员信息及时共享、人员及时管控、疫情及时处置。
补齐短板弱项。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夯实社区防控基础。
积极总结推广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经验与特色优势。
加大服务保障。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基层疫情防控人员,按规定落实好相关待遇。
城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全市返程返岗返学返工人员逐渐增多,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给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带来很大的风险。
城市社区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和最末梢,人口密度较高、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活动密集,防控难度大、防控压力大。
按照中组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指示精神和省委要求要求,现将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做好城市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明确如下:
一、加强动员发动,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
1.迅速排查摸底。
各县(市、区)要迅速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对辖区党员分布情况进行摸排,根据实际情况,全面中共洛阳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制落实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以“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区(市、县)不漏街道(乡镇)、街道(乡镇)不漏社区(村)、社区(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