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引导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一定要做好手机管理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1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教育局制定了《昌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严格按照管理方案落实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反馈,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地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通过家校配合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的规定。全市各中小学校按照要求严格控制学生手机进校园,非必要不得带入,特殊情况按照“家长同意、提前申请、有限带入”的原则,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向学校备案后执行。
2.经申请带入校园的手机,必须明确手机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并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责任。符合带入条件的手机,应由学生主动交由班主任或学校指定的人员统一保管,严禁带入课堂,如遇紧急情况课间需使用时由学生提出申请,使用完毕后交还班主任或指定保管人员,离校时及时取回。寄宿制学校学生参照走读生严格手机管理的规定执行。
3.各中小学要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学校要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4.各中小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及时了解存在“手机依赖”的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行为疏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5.各中小学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学校严禁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打卡或完成作业,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特别是利用手机进行线上有偿补课。
6.各中小学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广播站、电视台、板报、文体活动等载体,做好校园内宣传,让学生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了“一禁了之”等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发生。
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和保护视力引导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XX]3号)和省、市工作意见和要求,我校特制定《XX区成章初级中学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1、频繁使用手机,损害身心健康。现在不少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情绪变的烦躁不安,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2、违反校规校纪,影响教学秩序。调查发现,学生一旦将手机带入学校,就会想法设法在教室偷偷使用,这样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有的学生甚至利用手机在网上直接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
3、随意结交朋友,严重影响学业。手机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学生社会化,占用有效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业成长。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不仅在校内随意结交朋友,还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给学生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增加教育管理难度。
4、炫耀攀比盛行,助长不良风气。手机档次高低助长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影响校园风气。没有手机的学生更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手机,给部分条件较差的家庭增添经济负担。
5、不良信息泛滥,不利健康成长。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功能,以及不良网页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泥潭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个别学生还会因此而学业成绩严重下降。
6、路上使用手机,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学生在上学、回家路上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因手机丢失而造成学生之间猜疑、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等事件也会发生。
7、过度依赖手机,亲情疏远缺失。孩子过度依赖手机,陪伴家人、做力所能及家务等事情时间减少,加之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孩子,父母只能进行远程遥控管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家庭教育不到位,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亲情逐渐疏远缺失。
8、手机消费支出,加重家庭负担。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学生为了支付数额不低的手机通讯费用,将偷窃的手伸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到处借贷等。
二、具体管理措施
1、学校将广泛宣传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和教育部关于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使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就校园禁用手机达成共识。进行国旗下讲话,发放手机管理规定告家长书,各班召开“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主题班会等形式,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印发的通知和学校的管理规定。
2、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含智能电话手表)。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班主任同意后方能带入校园,但禁止带入课堂。
3、手机进入校园后由学生设置为静音或关机模式,然后交班主任放到办公室统一保管,保管期间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坏,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进入校园的电子手表,请家长按照在校时间,将电子手表设为禁用模式。每天下午放学后,由学生到班主任处将手机签字领回,带回家中。若学生违反规定携带手机造成遗失,责任由学生本人承担。
4、学生在校期间确有与家长联系的必要,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可使用学校教职员工手机利用课间时间完成通话。家长如需联系学生,可通过QQ、微信、拨打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电话等方式。
5、学校大型活动或学生外出活动(如运动会、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等),班主任根据活动需要,可以安排个别班干部(或组长)带手机进校,用于拍摄一些活动照片,或在活动中保持与老师的联系。
6、在校因各类课程学习,需要使用手机,必须提前向任课老师提出申请,任课老师要及时向班主任及年级组长报备。
7、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不得强制学生、家长用手机完成打卡、签到等任务。
8、学生离校后确需上网查阅与学习有关资料等,经家长同意后可使用。使用期间家长需要严格监督(禁止如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9、如发现学生未经申请违规将手机带入校园的,按不同情况视其情节处以纪律处分,同时,责令学生写出书面检查,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至学期结束,放假前一周内通知家长到校领取,同时取消该生学期末的评先评优资格。
10、由年级组成立手机管理行动小组,利用早读、自习课时间不定时开展手机专项检查活动,年级组每周检查时间不得少于两次,检查结果交政教处按规定处理。
三、家庭使用手机建议
(一)时间管理
1、周一至周五,无特殊需要,不使用手机。
2、周末期间,单次使用手机不超过半小时,周末两天内:学生使用手机总计不超过2小时。
3、长假期间(指寒暑假等),单次使用手机不超过半小时,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1小时。
(二)内容管理
1、使用安全健康的App项目,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严格落实六“不”要求:
(1)不沉迷网络游戏;
为了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引导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一定要做好手机管理工作,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1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教育局制定了《昌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严格按照管理方案落实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反馈,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地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管理,通过家校配合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执行“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的规定。全市各中小学校按照要求严格控制学生手机进校园,非必要不得带入,特殊情况按照“家长同意、提前申请、有限带入”的原则,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向学校备案后执行。
2.经申请带入校园的手机,必须明确手机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并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责任。符合带入条件的手机,应由学生主动交由班主任或学校指定的人员统一保管,严禁带入课堂,如遇紧急情况课间需使用时由学生提出申请,使用完毕后交还班主任或指定保管人员,离校时及时取回。寄宿制学校学生参照走读生严格手机管理的规定执行。
3.各中小学要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学校要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4.各中小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及时了解存在“手机依赖”的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和行为疏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5.各中小学要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学校严禁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打卡或完成作业,严禁教师有偿补课,特别是利用手机进行线上有偿补课。
6.各中小学校还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广播站、电视台、板报、文体活动等载体,做好校园内宣传,让学生科学认识,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了“一禁了之”等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发生。
中小学手机管理实施方案2
为进一步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和保护视力引导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XX]3号)和省、市工作意见和要求,我校特制定《XX区成章初级中学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
1、频繁使用手机,损害身心健康。现在不少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情绪变的烦躁不安,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2、违反校规校纪,影响教学秩序。调查发现,学生一旦将手机带入学校,就会想法设法在教室偷偷使用,这样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有的学生甚至利用手机在网上直接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思想。
3、随意结交朋友,严重影响学业。手机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学生社会化,占用有效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学业成长。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不仅在校内随意结交朋友,还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给学生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埋下严重安全隐患,增加教育管理难度。
4、炫耀攀比盛行,助长不良风气。手机档次高低助长学生间的攀比之风,影响校园风气。没有手机的学生更是找出若干理由,要求家长为之配备手机,给部分条件较差的家庭增添经济负担。
5、不良信息泛滥,不利健康成长。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功能,以及不良网页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无社会经验的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泥潭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个别学生还会因此而学业成绩严重下降。
6、路上使用手机,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学生在上学、回家路上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因手机丢失而造成学生之间猜疑、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等事件也会发生。
7、过度依赖手机,亲情疏远缺失。孩子过度依赖手机,陪伴家人、做力所能及家务等事情时间减少,加之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孩子,父母只能进行远程遥控管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家庭教育不到位,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亲情逐渐疏远缺失。
8、手机消费支出,加重家庭负担。学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学生为了支付数额不低的手机通讯费用,将偷窃的手伸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到处借贷等。
二、具体管理措施
1、学校将广泛宣传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和教育部关于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使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就校园禁用手机达成共识。进行国旗下讲话,发放手机管理规定告家长书,各班召开“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主题班会等形式,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印发的通知和学校的管理规定。
2、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含智能电话手表)。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班主任同意后方能带入校园,但禁止带入课堂。
3、手机进入校园后由学生设置为静音或关机模式,然后交班主任放到办公室统一保管,保管期间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损坏,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进入校园的电子手表,请家长按照在校时间,将电子手表设为禁用模式。每天下午放学后,由学生到班主任处将手机签字领回,带回家中。若学生违反规定携带手机造成遗失,责任由学生本人承担。
4、学生在校期间确有与家长联系的必要,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可使用学校教职员工手机利用课间时间完成通话。家长如需联系学生,可通过QQ、微信、拨打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电话等方式。
5、学校大型活动或学生外出活动(如运动会、外出社会实践活动等),班主任根据活动需要,可以安排个别班干部(或组长)带手机进校,用于拍摄一些活动照片,或在活动中保持与老师的联系。
6、在校因各类课程学习,需要使用手机,必须提前向任课老师提出申请,任课老师要及时向班主任及年级组长报备。
7、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不得强制学生、家长用手机完成打卡、签到等任务。
8、学生离校后确需上网查阅与学习有关资料等,经家长同意后可使用。使用期间家长需要严格监督(禁止如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玩游戏、上网聊天等),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9、如发现学生未经申请违规将手机带入校园的,按不同情况视其情节处以纪律处分,同时,责令学生写出书面检查,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至学期结束,放假前一周内通知家长到校领取,同时取消该生学期末的评先评优资格。
10、由年级组成立手机管理行动小组,利用早读、自习课时间不定时开展手机专项检查活动,年级组每周检查时间不得少于两次,检查结果交政教处按规定处理。
三、家庭使用手机建议
(一)时间管理
1、周一至周五,无特殊需要,不使用手机。
2、周末期间,单次使用手机不超过半小时,周末两天内:学生使用手机总计不超过2小时。
3、长假期间(指寒暑假等),单次使用手机不超过半小时,每天使用手机不超过1小时。
(二)内容管理
1、使用安全健康的App项目,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严格落实六“不”要求:
(1)不沉迷网络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