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体会与感悟1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去老区参观石林红色教育基地,我们首先来到了石林法隆寺,这里是石林军事会议召开的地点。
1947年6月10日,在石林法隆寺召开了石林军事会议,这次会议是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准备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吹响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号角。
我在展览馆里看见了他们当年使用的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和发报机、军用水壶、电话以及当时的军装,通过这些当时遗留下来的物品,我体会到了解放军在当时资源缺乏、设备落后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取得胜利,依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必胜的决心和领导的英明决策。
1947年四月初12万大军随着刘邓首长下太行来到鹤壁地区,却并没有马上开拔,而是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军事研究和部署,直到六月下旬才东渡黄河,进军鲁西南。
这是为什么呢?有三大原因让刘邓大军逗留石林长达两个多月,一是临走之前发动豫北战役,消灭点敌人,减轻点太行根据地的压力。
二是长期征战必须修整,以应对即将开始的长途奔袭。
三是渡河南下需要多次涉水,为了减少部队伤亡,需要等到天气转热、水温升高。
这三大原因,成就了石林这一红色革命圣地。
院里有棵“将军槐”,是1947年刘邓首长在寺院里种植的槐树,被老百姓称为“将军槐”。
接着我们又来参观中石林村的“华北第一柏”,这个千年古柏树高26米、树围5.5米、树冠156平方米,郁郁葱葱、苍翠挺拔,“石林会议”期间刘邓首长常在柏树下对弈研棋、纵论战局,被敬称为“将军柏”。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浴血奋战、英勇拼搏换来的,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小学生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体会与感悟2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妈妈的生日,普天同庆,我与五星红旗合影,表达我对祖国的祝福,祝福我们祖国繁荣富强!生日快乐!
10月3日我来到红色教育基地欧阳海故居参观学习,爸爸开车按照路边的指示牌,沿着弯曲的乡镇公路,盘旋在山间。
我好奇地问妈妈:“欧阳海故居怎么这么远,怎么会是在这小山村里?”妈妈告诉我,欧阳海同志出生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这里是他的出生地。
驱车四十多分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下车,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黄土瓦房,大门正上方挂着一块匾写着“欧阳海故居”,这便是欧阳海同志的家。
屋内摆放着欧阳海同志的雕像,及一些四五十年代的农作和生活必须的农具和家具,很多是我没有见过的,于是我便问工作人员这是什么,那是做什么用的。
接着我们来到欧阳海故居陈列馆,馆里有欧阳海同志生平事迹展板、文物和资料陈列、及其家族的简介。
欧阳海的故事:
1963年11月18日清晨,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急速前进,一匹驮着炮架的战马因受惊,蹿上了铁道,横立双轨之间。
眼看一场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车翻人亡的事故就要发生。
就在这危急关头,欧阳海丝毫没有顾及个人的安全和性命,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惊马推离了轨道,保住了千名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他真正做到了像他的格言那样:“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钯心不跳!”。
欧阳海同志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
10月4日我来了到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县沙洲村,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列陈馆小影院里,我认真地观看地半条被子真实故事的微电影。
这是一个红色的经典故事:1934年11月3名女红军途经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了一半给老人留下了。
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共产党是振兴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成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
小学生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体会与感悟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像是一卷画卷,在历史的长河里,党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尝试都被化作画卷中的点点彩墨,勾勒出一幅巨丽雄浑的岁月巨作。
忆往昔峥嵘岁月,我跟随党支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行了一次赴长治武乡红色之旅,寻找先辈们的足迹,感受过去的那段光辉岁月。
武乡,我心中久仰的圣地。
平日我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中、报刊上了解到它光辉的历史,看到它雄伟的身影。
总想有一日能亲临武乡去瞻仰它的风采,感受老区人民淳朴的风情和崇高的风范。
8月7日—9日,党支部组织了武乡红色之旅去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
几天下来,感慨多多,一言难尽!
武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山西省党性教育基地(太行干部学院)。
抗日战争时期,武乡是华北抗日的指挥中枢,也是华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指挥中心,八路军总司令部、一二九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兵工学校等首脑机关曾在这里长期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