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疫情期间危重症患者应急预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下载。
疫情期间危重症患者应急预案1
为做好新冠疫情期间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工作,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坚持急、危、重症患者的疫情防控措施与急诊、急救需求并行,保障医患安全,对于来院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做到不推诿、不拒收、坚持生命至上原则,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各科室当接诊暂未取得核酸检测结果,经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仍未能排除新冠肺炎,或患者病情危重未来得及排除的,同时需要紧急救治的重症患者均需做到“应救尽救,应治尽治、应收尽收”,不能因等待核酸结果而延误急救。
二、对象确定
本预案所指急、危、重症通常表示患者所得疾病为某种紧急、濒危的病症,应当尽早进行医学处理,否则可能对患者身体产生重度伤害或导致死亡。
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患者发生正在进行的死亡状态(如心跳骤停);
2、重要脏器系统功能衰竭,或多脏器系统功能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3、重要脏器系统功能损害,病情变化快,疾病预后较差,可能导致严重残疾、脏器系统功能障碍,或出现生命危险;
4、存在脏器功能系统损害,病情不稳定,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一定程度残疾,脏器系统功能障碍;
5、发病突然,起病急骤,患者存在明显症状体征,急需通过医学处置以缓解患者不适症状的;
6、严重创伤、高危孕产妇等需急症手术的患者。
三、具体要求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
各科室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理由,随意停止救治、延误治疗、推诿拒收急危重症患者。
对于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患者,应加急出具检测结果。
(一)、对于危急重症患者且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时,可按照接诊疑似患者做好防护,先抢救治疗。
(二)、新收入院的急危重症患者,若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固定陪护人员,先安置在缓冲间病房救治,待核酸结果阴性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若患者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转入感染性疾病科,核酸结果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转至上级定点医院。
(三)、患者的诊疗、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动必须在病室内完成,直至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四)、个人防护标准应依据国家相关要求做好防护。
1、若患者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且无流行病学史,医务人员采取一级防护(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一次性乳胶手套或丁腈手套)
2、若患者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且来自中高风险地区,医务人员采取二级防护(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渗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
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穿防护用品前、戴手套前、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四、环境终末消毒
核酸结果阴性患者一旦出院或转科应立即对病房或患者区域进行环境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传播。
应实施以“床单元”为单位的终末清洁与消毒工作,从医用织物到环境物体表面,先清洁、后消毒,从上到下,从相对清洁物体表面到污染物体表面,清除所有污染与垃圾。
可搬离的医疗设备与家具,应在原地实施有效清洁与消毒后,方可搬离。
消毒可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有明显的污染时先去污染再消毒,空气用消毒机或紫外线辐照设备消毒。
核酸结果阳性患者在患者离开该环境后,应对患者所处周围环境的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清洁与消毒,消毒可选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至少作用30分钟。
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再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
疫情期间危重症患者应急预案2
一、目的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诊治服务,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为此,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制定规范的应急措施。
二、工作要求
(一)门诊、急诊、病房要很好地配合,充分利用医院资源。
门、急诊值班医师出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急诊15分钟内到位,在给与必要初步治疗的同事,必要时通知病区值班医师或相关专科值班医师,要求10分钟内到位。
6.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医患建立协调配合的良好关系,以利于患者抢救治疗。
三、逐级报告程序
l.各科室、各专业组值班医师在接诊危重患者后,要迅速到达患者身边询问病史和查体,做出初步诊断,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和记录。
医师迅速开出医嘱交护士执行,病情紧急可先下口头医嘱由护士复述后执行,抢救结束后立即据实补记。
在紧急处理后尽快完成人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抢救记录等资料。
并向患者家属详细告知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案和风险程度等,听取患者家属对抢救治疗的意见,取得其合作。
2.严重外伤、大出血、休克或心肺功能不全等,如值班医师处理有困难,应在立即进行紧急抢救的同时,迅速报告本科上级医师到达现场参加抢救。
如上级医师处理仍有困难,要迅速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要立即调动本科人员,并与相关科室联系参与抢救。
紧急情况下可口头或电话请会诊,但应据实补记会诊记录。
3.遇2人以上严重外伤、中毒等突发事件时,白班值班医师要立即向科主任报告,夜班要向总值班报告,由科主任或总值班负责协调组织人员参加抢救。
科主任或总值班处理有困难时要向医务处请求支持,特别严重事件值班医师可直接向医务处或分管院长报告请求支持。
医务处在处理严重医疗事件、突发危急事件时要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
4.在发生医疗纠纷或可能发生医疗纠纷前兆时,值班医师要迅速报告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处理,做好病历记录等文书工作,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要求。
然后组织本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写出书面意见向医医事办汇报。
四、处理流程
1.门、急诊值班医师出诊,遇到急危重症患者,急诊5分钟内到位,在给予必要初步治疗同时,通知门、急诊主任,或病区值班医师,并要求在10分钟内到位。
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留观原则上不超过3天,门、急诊病历要求书写规范,值班医师据患者病情请示上级医师后可决定是否入院。
如患者无足够经济能力,经请示院方(白天为医务处、门诊部,夜间为院总值班)为抢救生命,可予抢救性治疗,包括入院、手术。
2.转入患者,应从来源科室获得充分医疗资料,了解病情及诊治经过。
并明确患者账目情况,留意家属心态,警惕已经潜在的医疗纠纷。
3.立即完成首次病程记录、转入记录,8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明确主管医师,做好监护,住院医师随时查看巡视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随时记录。
当日主治医、副主任医师及时查房,组织治疗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当日及时或晚交班时进行全科讨论,认真做好记录。
4.白班经治医师向夜班医师及备班医师书面和床边交班,并做好交班记录。
值班医师及备班医师应认真查看患者,掌握病情。
5.住院医师每日至少2次查房,每天至少1次病程记录。
主治医师每日查房,3天内有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病历应及时反应病情变化,重要诊治过程,如上级查房,会诊等内容,并妥善安全保存病历。
6.必要时通知医务处或院领导,以便调配医疗设备,组织全院会诊、院外专家会诊。
对潜在医疗纠纷,严重欠费等情况,应及时向医事办汇报,并呈交书面材料。
7.确保各种医疗、急救设备状态良好,随时投入使用。
对需外借设备明确借用渠道、流程。
若需其它部门、科室间合作,必要时应请医务处协调,避免向患方暴露医院内部分歧。
8.及时追踪重要化验检查结果,并妥善保存。
9.若需手术则必须进行术前讨论(急诊、抢救性手术除外),由科主任主持,术者必须参加,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病历中做详细记载。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14岁以下患者手术前应有儿科会诊。
手术记录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术者需亲自书写或审阅手术记录并签字。
10.注意用药原则,药物禁忌、药物不良反应、应用贵重药、自费药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
11.做好知情同意工作,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人交代病情,告知患方下列情况:
(1)诊断、拟行检查、预后、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治疗矛盾、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2)诊治可能引起的医源性不良后果及可能采取的矫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