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2023年度工作计划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2023年度工作计划1

贯彻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结合余杭“三农”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国一流、争创全省示范,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率先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统领。

高质量实施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动“两个维护”在基层落地扎根,高水平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

——坚持优先发展。

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完善制度设计,细化配套政策,层层落实责任,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融合推进。

坚持全区一盘棋布局、一张图规划,实现城乡区域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打好产业融合增效、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组合拳,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各级、各部门增强大局意识,明确职责、主动担当,在工作统筹、资金整合、要素支撑等方面形成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

把以数字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乡村治理等领域联动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土地、资本、人才、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支持“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农民主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行动目标

2021—2023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2%以上,全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年增长1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以上。

到2023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村均10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600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0元以上,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9以内,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和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优质高效、利益共享的产业融合新格局;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发展模式多元、利益全民共享的乡村新经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美好愿望基本实现的生活富裕新态势。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一)支持村级开展经营性项目。

鼓励通过新建改建创新型用地的工业楼宇,购买商业楼宇,购置农民多高层项目商业、配套房产,开发特许经营、综合体类、集体建设用地等途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年经营性收入在120(含)万元至200(含)万元之间的村,单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购买类项目补助40%,建设类项目补助60%,政策年度内每村限补200万元;对年经营性收入在1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单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购买类项目补助60%,建设类项目补助80%,政策年度内每村限补300万元。

(二)统筹实施联合体发展项目。

积极发挥全域党建联盟资源优化整合作用,发展跨镇街、以镇街为单位跨村的“联合体”发展项目,通过组建项目管理公司等方式,引导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将分散资源集聚,实现规模经营、联合发展。

区级当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并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

“联合体”发展项目报区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

(三)鼓励村集体探索发展新路径。

推动各村结合产业资源等要素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村庄运营、物业管理、劳务服务等服务型实体,承接相关经营服务,通过“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品牌打造、统一包装、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推进集体经济与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每年根据绩效评定不超过5个优秀村,每个村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

(四)支持“村建民用”促进增收。

鼓励村集体通过设施农用地和设施林业用地(村级笋竹初级加工点)建设项目给当地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空间发展,获取稳定租金收益的,区财政对单个5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投资额50%予以补助,限补200万元,镇街予以不少于20%的配套支持。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统一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村集体可收取服务管理费。

(五)推进存量资产盘活。

积极鼓励村集体对符合条件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村级集体资产以及闲置农房进行资源整合,在符合产业导向及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生态功能区划、公共安全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高使用效益。

(六)持续强化贡献激励。

对村集体物业应缴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凡符合减免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上报后予以减免;对村集体物业出租收入所形成的地方贡献给予最大力度的补助。

(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三大领域,积极引进农业院校、组织、机构专家团队,全面深化校地合作,推进院校农业科技项目落地。

对总投入2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和现代种业发展项目按核定总投入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落地,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实行以奖代补,每个不高于50万元。

(九)加快数字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高水平数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畜牧、水产、设施栽培和茶叶等领域为重点,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农业、气象与数字化精准田间管理技术深度融合的试验示范,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改造。

实施数字农业项目,对新增设施及智能化装备等总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50%补助,最高补助300万元。

每年评选不超过10个优秀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每个奖励30万元。

(十)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加大对粮油生产、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和生态化智能化机械装备的补助力度,对已列入上级补贴目录的机具购置给予配套补贴(不含省定区级配套部分);对未列入上级补贴目录但适合余杭区农业发展需要的先进农林机具,按不超过机具价格的40%给予购置补贴(区级补贴目录由农业农村局制订公布)。

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机引进和试验示范,对首次引进且总投入10万元以上的农业设施装备,给予70%补助,最高补助100万。

支持专业化或综合型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对当年基础设施和农机装备投入达到50万元以上的农业主体,按审定金额的4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200万元。

对区内应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且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按实际水稻机械插秧面积给予100元/亩、机械精量穴直播面积给予60元/亩的补助。

五、全面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一)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园区为重点,不断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开展经营主体认定奖励,对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及60万元一次性奖励。

实施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对区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总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实际审定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20万元,政策不得连续享受。

推进“百园农业”提质增效,开展农业园区动态管理,对规范性(含)以上农业园区新增总投资额达到2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实行竞争性分配,按实际审定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补助上限500万元,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农业园区效益性、示范性和联农带农能力。

(二)实施农业企业提升工程。

支持设施农用地、农业园区存量用地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总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投资额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实施农业企业技改项目,对总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20%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对新评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奖励。

给予新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生产、供销、信用、赋能等“四大服务体系”,每年核定300万元区农合联为农服务经费,由区供销联社实施。

每年安排150万元资金用于评定一批优秀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优秀行业协会,给予一定奖励。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全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织密监管网格,强化源头管控,守住安全底线,打响“余杭生产的农产品都安全”口号。

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两品一标”认定奖励,实施农业标准化项目补助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农资信息化运维长效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政策补助。

(五)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振兴发展新体系、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坚持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整合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农创产业等资源,科学布局,探索优势互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

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专项制定农文旅发展政策。

(六)强化品牌打造和产品营销。

强化“禹上田园”品牌准入评价和监管,打造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展示展销体系。

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禹上田园”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推广。

每年对线上销售(余杭本地)农副产品达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主体,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

(七)推进农业“双招双引”。

我们以在水村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特色民居、加强生态保护,并用心探索出一条适应全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为全县铺开新农村示范村工程建设积累经验、带给借鉴。

以此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利用和新村建设构成亮点、创出特色、走在前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今年2月下旬,伏岭镇将展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试点工作。

全镇镇干部、村干部将带动群众一齐参与“亮化环境、美化家园”的环境整治活动。

力争将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农户垃圾集中处理率要到达90%以上,人居环境质量要得到明显改善,较好地转变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

我们今年将继续完善试点经验,用心破解水村卫生、运作、标准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用心性,透过走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重实际效果,坚持长期运作,构成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推广,创造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经验,推动农村卫生综合化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运作道路。

三、做好村道徽派改造工程

今年将在完成障山公路两旁徽派改造的续建工程上,做好水村村道徽派改造工程。

完成村规划修编,拆除所有露天粪坑,建造公共厕所,完成村内供电线路改造。

四、做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我镇20xx年将进一步完善“农家乐”发展协调机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农办牵头,其他部门联动,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合理部署,有序开发,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促进水村农民转业转产、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我们结合水村当地资源和优势,在发展农家乐中真正做到“一点一品、一村一特色”,不仅仅不类同其他地方、模式,而且做到其他地方、模式无法模仿我们,始终维护“特色、创新”这条生命线。

农村2023年度工作计划3

7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我村要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工作方针,突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着力抓好特色主导产业、村庄主巷道硬化、村庄围墙改造和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村级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年底基本实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靓丽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现状和经济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苹果和肉牛等特色产业,到年底使全村种植业结构中的粮经比由年初的1.9:1调整到1.7: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9%;实现经济总收入14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60元。

实现村容整洁靓丽,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基本得到改善,依法治村,村民自治机制和组织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管理、监督得到落实,农民的素质得到初步提高,为全面实现和谐富裕的新郭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年度建设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抓好农业增收。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变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按照“压粮、增果、促牧”的发展思路,年内继续压缩粮食面积100亩,新增苹果100亩,新增肉牛30头。

突出抓好苹果、肉牛、和小麦玉米生产。

种植业上要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强力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垄耕种植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同时引进高蛋白、高油玉米、小麦等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质量,年内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0亩和415亩,单产达到415.8公斤,实现总产297吨。

苹果生产按照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管理要求,继续坚持区域联片、品种统一,引进栽植新品种,实现新栽果园100亩。

使全村苹果面积增加到726亩,挂果面积达到460亩,抓好果园管理,组织实施大改型、强拉枝、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关键技术,提高优质果率。

年终苹果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畜牧业发展要充分依托牛多、草多、粮多这一优势,把肉牛养殖作为重点,结合沼气池建设和果树巧施肥,加快良种扩繁,科学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增强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到年底,全村肉牛饲养量达到230头,新增肉牛30头,实现出栏90头。

鼓励扶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一定技术经验的养殖户,开展规模设施养殖,年内力争建成1-2户示范养殖大户。

(二)、全力抓好以村庄整治改造为主的村容村貌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是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在保持村庄整体结构和走向不变的情况下,突出组织实施好村庄主巷道路面硬化、村庄围墙整修改造和村庄绿化、美化三项工程,硬化3、4两组8条长20xx米的村庄主辅巷道,对30户村民破损围墙进行修缮改造,补齐断墙残壁,粉刷建筑外壁,对40户村民窑面进行挂砖粉刷,并在村庄主巷道两旁栽植绿化树木、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形成朴素干净的村景外貌;另一方面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集中一段时间清理门前或村庄巷道的粪堆乱放,柴堆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六乱现象,教育宣传引导村民逐步改变不卫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适应现代文明发展要求搞好环境及家庭卫生。

同时结合目前县乡实施的沼气池及清洁厕所项目,组织群众长时期扎实开展“两改、两清、一绿”活动。

“两改”,即改厕、改圈。

积极推广无害化厕所,取消露天粪坑,整治露天猪圈、羊圈等,积极推进畜禽圈养;“两清”,即清理垃圾、清洁巷道;“一绿”,即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年内把郭寨村建成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干净舒适的新农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全力抓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全力抓好农民免费技术培训。

依托县职教中心、农技站、果业局等相关技术部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质,通过培训使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

一方面,聘请县果业局及县畜牧兽医中心技术员或高级园艺师、畜牧师来村进行果树夏剪、防虫、拉枝及肉牛舍饲养殖、牲畜疾病预防控制等技术培训,全年计划培训5期以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2023年度工作计划精选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农村2023年度工作计划1

贯彻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结合余杭“三农”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国一流、争创全省示范,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率先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统领。

高质量实施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动“两个维护”在基层落地扎根,高水平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

——坚持优先发展。

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完善制度设计,细化配套政策,层层落实责任,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融合推进。

坚持全区一盘棋布局、一张图规划,实现城乡区域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打好产业融合增效、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组合拳,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各级、各部门增强大局意识,明确职责、主动担当,在工作统筹、资金整合、要素支撑等方面形成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

把以数字化改革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乡村治理等领域联动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土地、资本、人才、公共服务等要素制约,加快健全完善支持“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农民主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行动目标

2021—2023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增长2%以上,全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收入年增长1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年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以上。

到2023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村均10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600万元以上,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0元以上,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9以内,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和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优质高效、利益共享的产业融合新格局;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发展模式多元、利益全民共享的乡村新经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美好愿望基本实现的生活富裕新态势。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一)支持村级开展经营性项目。

鼓励通过新建改建创新型用地的工业楼宇,购买商业楼宇,购置农民多高层项目商业、配套房产,开发特许经营、综合体类、集体建设用地等途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对年经营性收入在120(含)万元至200(含)万元之间的村,单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购买类项目补助40%,建设类项目补助60%,政策年度内每村限补200万元;对年经营性收入在12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单个项目投资100万元以上的,购买类项目补助60%,建设类项目补助80%,政策年度内每村限补300万元。

(二)统筹实施联合体发展项目。

积极发挥全域党建联盟资源优化整合作用,发展跨镇街、以镇街为单位跨村的“联合体”发展项目,通过组建项目管理公司等方式,引导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将分散资源集聚,实现规模经营、联合发展。

区级当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并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

“联合体”发展项目报区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

(三)鼓励村集体探索发展新路径。

推动各村结合产业资源等要素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村庄运营、物业管理、劳务服务等服务型实体,承接相关经营服务,通过“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提供品牌打造、统一包装、产品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推进集体经济与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每年根据绩效评定不超过5个优秀村,每个村最高给予100万元奖励。

(四)支持“村建民用”促进增收。

鼓励村集体通过设施农用地和设施林业用地(村级笋竹初级加工点)建设项目给当地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空间发展,获取稳定租金收益的,区财政对单个5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投资额50%予以补助,限补200万元,镇街予以不少于20%的配套支持。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统一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村集体可收取服务管理费。

(五)推进存量资产盘活。

积极鼓励村集体对符合条件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村级集体资产以及闲置农房进行资源整合,在符合产业导向及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生态功能区划、公共安全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高使用效益。

(六)持续强化贡献激励。

对村集体物业应缴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凡符合减免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上报后予以减免;对村集体物业出租收入所形成的地方贡献给予最大力度的补助。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