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每天来往的旅客较多,甚至还可能会有境外输入,所以更要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航空公司疫情应急预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航空公司疫情应急预案范文1

为防范疫情经航空途径传播,进一步指导运输航空公司开展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国际人员往 来增多的实际需要,按照“精准防控、精准施策”的原则,调整 有关防控策略,强化具体防控措施,特此制定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一、 航班防控风险评估及分级化管理 

(一)国内航班防控风险评估 

1. 国内航班原则上不再分级,执行常态化防控管理措施。 

2. 国内航班始发地若再次出现局部疫情反弹,根据始发地 

当地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级别或有关要求,按照不同航班风险级别的要求采取防控措施。具体如下: 

(1)始发地当地有关部门发布 I 级响应后,按照国际/地区高风险航班的防控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2)始发地当地有关部门发布 II 级响应后,按照国际/地 区中风险航班的防控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3)其他情况按照国内常态化防控管理措施执行。 

(二)国际/地区航班防控风险评估 

1. 国际/地区航班实施分级差异化管理,根据始发地疫情形势、航班航程、客座率等指标综合评分,将运输航班防控风险分 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同时根据旅客健康证明等情况 对部分国际/地区航班评分进行校正。 

2. 国际/地区航班的根据风险分级的原则,在机组人员个体防护、机上服务和航空器环境卫生等方面实施差异化防控,优化 资源配置。 

3. 航班风险分级应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实时调整。 

二、 国内航班常态化防控措施 

(一) 机组人员执勤期间防控措施 

1.国内航班机组人员的防护标准参考附表 3。 

2.佩戴口罩注意事项 

(1)佩戴口罩紧贴面部,完全罩住口鼻。佩戴期间和摘口罩时,手不能触摸口罩外面,避免手污染。 

(2)口罩被分泌物浸湿或其他污染时,必须立即更换,更换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3)废弃口罩置于专用垃圾袋中,航后集中处理。 

3.机上服务注意事项: 

(1)乘务员应避免在无有效防护下与旅客近距离接触。

(2)机组人员在用餐前、使用盥洗间后、接触旅客前后应加强手部清洁消毒,使用含醇类消毒湿巾或非醇类免洗手消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3)打喷嚏或咳嗽时,尽量低头或转头避开周围旅客及机组人员,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4)条件允许时设立机组人员专用盥洗室,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应在机组人员使用盥洗室前后做到一人一消毒。 

4. 机组人员应随时关注个人健康状况,异常状况及时上报。 

(二) 旅客航空出行防控措施 

1.体温检测 

旅客登机前应做好手部清洁卫生,使用校准后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同时做好症状观察,如发现有 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报告、 及时处置,并配合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2.飞行中防控建议 

(1)飞行中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情况下不摘口罩。 

(2)用餐前、使用盥洗间后应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未经消毒时避免接触自己口鼻和眼部。 

(3)飞行中若自觉发热、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向乘务员寻求帮助。

(4)废弃口罩不得随意丢弃,应置于垃圾袋内并密封。 

(三)机上服务防控措施 

1. 起飞前和飞行中由客舱机组人员广播机上卫生防控注意事项,内容至少包括本章第(二)项“旅客航空出行防控措施” 中第 2 项“飞行中防控建议”的相关内容。 

2. 简化服务流程,除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外,可提供正常餐食。乘务员配餐前后做好手部清洁消毒。 

3. 机上应为有症状的旅客提供口罩、消毒湿巾、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 

4. 安排旅客有序使用盥洗间,避免盥洗间外聚集,等候时保持适当距离。盥洗间每 2 小时清洁消毒一次(或每 10 人次使 用后)。 

(四)航空器日常清洁与预防性消毒 

1. 航空器经停时应采用湿式法进行航空器清洁,航后做一次彻底清洁,并至少每月做一次预防性消毒。 

2. 航空器清洁人员、消毒人员个人防护标准,参考附表 3,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或经培训后上岗。 

3. 航空器具体清洁方式参考附表 4,如条件有限,应优先考虑盥洗室和厨房的清洁。 

4. 预防性消毒操作规范和消毒剂选择,参考附录 1。 

三、 国际/地区航班分级化防控措施 

(一)机组人员执勤期间防控措施 

1. 个人防护装备 

(1)根据航班风险分级,机组人员采取不同防护标准,具体参考附表 3。佩戴个人防护的注意事项如下: 

(2)口罩紧贴面部,完全罩住口鼻。佩戴期间和摘口罩时,手不能触摸口罩外面,避免手污染。 

(3)口罩被分泌物浸湿或其他污染时,必须立即更换,更换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4)飞行机组在驾驶舱及机组休息区时应戴口罩。高风险航班机组人员至少每 4 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或视需随时更换)。 

(5)对于可重复使用的护目镜,每次使用后应消毒干燥处理,如果护目镜带有防雾膜,应避免使用消毒剂擦拭,建议先清 水冲洗,在室内无人条件下,使用紫外灯消毒,保持近距离直接 暴露照射 30min 以上。 

(6)所有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后均放置于专用垃圾袋中,按照航班目的地机场要求封装,并与地面做好交接。 

2. 机上服务时防控措施 

(1)乘务员尽量分区域服务,分区管理,非必要时避免人员交叉,同时乘务员与旅客、乘务员之间应避免在无有效防护下的近距离接触。 

(2)高风险航班仅提供必要机上服务,飞行机组人员工作区、旅客乘坐区、机上隔离区应由不同乘务员提供机上服务。 

(3)接触旅客前后应加强手部清洁消毒,使用含醇类消毒 湿巾或非醇类免洗手消,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 鼻眼。 

(4)打喷嚏或咳嗽时,尽量低头或转头避开周围旅客及机 组人员,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5)在接触或处理垃圾后,应先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再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6)飞行机组人员应减少出入驾驶舱,尽量使用内话系统交流,避免近距离接触。 

(7)机组人员应避免两人邻座同时就餐,餐前应进行手清洁消毒。 

(8)机组人员使用单独盥洗室,并减少盥洗室的使用频率。 

3. 机组外站健康管理 

机组人员驻外站时注意个人防护,严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在高风险国家/地区驻站期间尤其加强防控意识。建议如下: 

(1)机组人员驻外期间,不应出入人员密集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需外出,应向机长报告。机长每日向公司相关部门报告机组人员活动轨迹。 

(2)乘务长每日统计机组人员体温情况,严密监测健康状况,有异常及时上报。 

(3)驻外期间,应避免聚餐,提倡单独就餐。建议实行点餐送餐制,并由专人取餐,避免多人取餐造成人员聚集。如需在 食堂就餐,尽量加大座位间隔(1 米间距),错位而坐或背对而坐,进餐期间不得交谈。 

(4)驻外期间机组人员除单独居于室内时,均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前往通风不良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乘坐电梯(避免 直接接触电梯按钮)、与人员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及护目镜,尽可 能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5)房间内应勤通风,尽量避免使用中央空调。注意室内清洁卫生,每日清扫垃圾,不要将餐厨垃圾滞留室内,避免潜在 的室内空气污染及病原微生物传播。首次入住时应对房间内高频 接触的物表进行消毒(如:门把手、电源开关、座椅扶手等)。 

(6)从公共场所返回应及时进行手部清洁消毒,降低病原微生物经间接接触及消化道传播的风险。 

(7)航空公司应做好疫情信息通报工作,及时告知机组人员当地疫情变化动态。并做好机组人员防护用品的保障工作,防 护物资应配足配齐。

(8)外站(办事处)应做好机组执勤期间各项保障工作,确保饮食和相关生活必需品供给,减少机组人员不必要的外出。 

(二)旅客航空出行防控措施 

1. 体温检测 

(1)旅客登机前应做好手部清洁卫生,使用校准后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同时做好症状观察,如发 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 报告、及时处置,并配合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2)对于航程>4h 的高风险航班,飞行期间应进行一次机上体温检测,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 可疑旅客,应按照本指南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实施处 置,并及时通知目的地机场,落地后配合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2. 飞行中防控建议 

(1)飞行中全程佩戴口罩,非必要情况下不摘口罩。 

(2)舱内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盥洗间使用频次,按照机上乘务员指引有序使用盥洗间,使用后及时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 

(3)用餐前、或接触舱内物体表面,尤其座椅扶手、盥洗间门把手等高频物表后,应及时做好手部的清洁消毒,未经消毒 时避免接触自己口鼻和眼部。 

(4)飞行中若自觉发热、咳嗽、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向乘务员寻求帮助。 

(5)个人废弃的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手套等)不得随意丢弃,应置于专用废物袋。 

(三)机上服务防控措施 

1. 区域设置 

(1)国际/地区航班应预留后三排座位,作为机上应急事件处理时设置隔离区使用。尽量安排旅客分散就坐。高风险航班客 座率原则上不得超过 75%。 

(2)设立专用盥洗室 

机舱前部设立机组人员专用盥洗室,如不能满足要求,应对机组人员使用盥洗室前后做到一人一消毒。高风险航班,如条件 允许应设立两个机组人员专用盥洗室,飞行和客舱机组人员区分使用。机舱后部右侧盥洗室为隔离人员专用。 

2. 防控信息宣讲 

起飞前和飞行中由机组人员广播机上卫生防控注意事项,内容应至少包括本章第(二)项“旅客航空出行防控措施”中第 2 项“飞行中防控建议”的相关内容。

3.餐食服务 

(1)低风险航班:提供正常餐食服务,可提供热食,不提供冷菜、冷荤及食用冰块,客舱机组人员配餐前后均应做好手部 清洁消毒。 

(2)中风险航班:简化配餐流程,不提供冷菜、冷荤及食用冰块,可提供预包装食品。 

(3)高风险航班:建议在旅客登机时(前)提供预包装食品及瓶装饮用水,除特殊需求外,机上不再提供餐食服务。鼓励 旅客按单双列分批次用餐。 

4. 防护及相关用品供应 

(1)机上为有症状的旅客提供口罩,提供消毒湿巾、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 

(2)为安置在隔离区的可疑旅客提供必要的医用防护用品。 

(3)高风险航班取消报刊杂志的供应,除特殊需求外不再提供毛毯、靠枕等用品。 

(4)高风险航班应在座位口袋中增配防护用品废弃收集袋。 

(5)航程>8h 的高风险航班,推荐为每位机组人员提供专人专用的用品套装。 

5. 盥洗间使用 

(1)安排旅客按序使用盥洗间,避免盥洗间外聚集,等候时保持适当距离。 

(2)按不同航班分级,对盥洗间按不同频次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及时做好手部清洁消毒。 

(3)低、中风险航班每 2 小时进行一次清洁消毒(或每 10人次使用后);高风险航班每 1 小时进行一次清洁消毒(或每 5人次使用后)。 

6. 其他事项 

(1)高风险航班,航空器空调系统应在飞行期间调至最大新风量,确保舱内空气高效循环。 

(2)机上所有废弃一次性防护装备均置于专用垃圾袋中,按照航班目的地机场要求封装,并与地面做好交接。 

(四)航空器日常清洁与预防性消毒 

1. 航空器日常清洁 

(1)航空器经停时应采用湿式法进行航空器清洁,航后应进行一次彻底清洁。 

(2)航空器具体清洁方式参考附表 4,如条件有限,应优先考虑盥洗室和厨房的清洁。 

(3)航空器清洁人员个人防护标准,参考附表 3。 

2. 航空器预防性消毒 

(1)航空器航后应进行预防性消毒,低、中风险航班至少每周消毒一次,高风险航班在每次航后均进行预防性消毒。 

(2)如有条件,高风险航班应定期开展航后消毒效果评价。 

(3)消毒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或经培训后上岗,消毒人员个人防护标准,参考附表 3。 

(4)预防性消毒操作规范和消毒剂选择,参考附录 1。 

四、 航空器日常维护 

1. 维修人员更换 HEPA 个人防护标准,参考附表 3。 

2. 航后打开客、货舱门通风后再实施维修工作并延长自然通风时间。 

3. 按照厂家手册标准更换再循环系统气滤(HEPA),更换 

过程严格按照 AMM 手册的防护要求及参照机务维修人员个体防 护方案实施。使用过的 HEPA 应置于专门塑料袋中,用含氯消毒 剂进行消毒并加以密封。 

4. 维修任务完成后进行手部清洁消毒,按顺序脱防护装备,之后彻底做好手部清洁卫生。 

五、 机上紧急医学事件应急处理 

(一)应急处理原则 

机上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时,按以下规程实施应急处理: 

1. 在接触可疑旅客或有传染风险的污染物(如呕吐物、排泄物、血液等),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物表之前,相关机组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具体参考附表 3。 

2. 将可疑旅客安置在预设应急隔离区的右侧靠窗位置,以便尽可能将其呼出的气体直接排出机外。 

3. 后部右侧盥洗室为隔离人员专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4. 建议指定乘务员为其提供必要机上服务。除实施必要机上安全操作以外,该乘务员应减少与其他机组人员近距离接触。 

(二)航空器随时消毒 

1. 当航空器客舱被具有传染风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液体污染时,应进行随时消毒。 

2. 随时消毒的操作标准和消毒规程,具体参考附录 2。 

(三)航空器终末消毒 

1. 航空器搭载可疑旅客后,航后应对客舱整体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 货舱内发现动物尸体或有传染风险的可疑污染物时,应对货舱进行航后终末消毒。 

3. 终末消毒的操作标准和消毒规程,具体参考附录 3。 

六、 机组人员隔离方案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结合机组人员执勤特点,隔离方案参照以下原则执行。 - 16 - 

(一)机组人员隔离方案 

1. 机组人员非执勤期间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且具有流行病学史(如: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居住史、旅行史、接触史等),其本人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要求处置。当天及前 2 天曾同机执勤的机组人员,以及其他近 2 天与其密切接触的机组人员,应立即进行集中隔离,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2. 机组人员执勤期间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在不影响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停止履行职责,建议在客舱应急隔离区进行隔离,避免与其他机组人员近距离接触。航班落地,待旅客及其他机组人员下机后,派专车送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筛查。其他机组人员的隔离要求应按第 1 条原则处理。 

3. 机上旅客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航班落地后,对此航班曾为其服务的机组人员执行集中隔离,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其他机组人员暂不隔离。如与该旅客有直接接触的机组人员已按照本指南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可不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所有机组人员需进行监测健康状况,有异常及时上报。 

4. 航空公司在经当地疾控或检疫部门告知有搭载确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航班确认信息后,机组人员的隔离按照第 3 条原则处理。 

(二)医学观察期限 

1. 医学观察期限为被隔离机组人员在最后一次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可疑旅客或机组人员接触后 14 天。 

2. 期间若疑似病例、可疑人员经疾控部门告知已排除,即解除对上述机组人员的隔离医学观察。 

(三)医学观察期间措施 

1. 实施医学观察对象应每日早、晚向公司相关人员汇报体温,并告知健康状况。 

2. 集中或居家观察对象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3. 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必须外出应向公司相关人员汇报,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4. 工作人员应做好医学观察者的健康、外出等相关记录。 

5. 医学观察期间,观察对象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发热、寒 

战、干咳、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头痛、乏力、肌肉酸痛、气促、呼吸困难、胸闷、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医疗机构诊治。

6. 医学观察期满时,如观察对象无异常情况,应及时解除医学观察。 

七、 航空公司一线人员心理防疫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疫情逐渐好转,航空公司的防控已进入新常态化,应持续做好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平复不良情绪。对 于一线空勤人员目前仍会有因保障航班运行和自我防护带来的 压力,需应对一线空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持续关注。一方面,持续提供并宣传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保证空勤人员在有需要时能及时求助。另一方面,针对疫情期间工作负荷,开展对一线空勤人员心理压力、心理弹性的健康测评,对其长期压力下的心理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分级,以便于后期有效心理援助及工作安排。 

航空公司疫情应急预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