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1
在地震发生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
首先,学习地震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此外,我们可以养一两条金鱼,它们会提前显示地震的征兆,提醒我们注意。家里也可以养一条狗,在夜晚时,狗的惊叫声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在家中的床下和桌子周围储备一些矿泉水和干粮,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物品平时可以放在床下,不容易被人发现。虽然这个措施可能看起来很傻,但至少在危险时它能够帮助我们生存几天,直到被发现。此外,在家中的一个可以躲避的地方放置一个哨子、手电筒和一些钱财也是很有必要的。哨子可以节省我们呼喊的精力,让我们更容易被救援,手电筒可以在黑暗中安抚我们的情绪。一些钱财在地震发生后会派上用场,例如购买帐篷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准备一个备用手机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拨打120等救助电话。
另外,了解我们家庭、学校和办公场所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也是很重要的。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
首先是室内防震措施。我们应该将高柜与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倒塌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较高的家具上面可以堆放一些笨重的物品,增加稳定性。对于组合家具来说,可以使用角铁或结实的木条固定各部分,再与墙体连接,或者干脆拆除。带轮子的家具或物品,如钢琴等,也需要固定底座。同时,我们还需要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还要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此外,阳台围栏上的花盆和杂物也需要取下。卧室,特别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应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是不要放置高大的物品。而易燃、易爆物品或农药、有毒物品也不应该放在室内。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可以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例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此外,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熟悉电、水、气阀门的位置,并掌握正确的关闭方法。
其次是室外防震措施。我们不应该堆放杂物在正门、楼道和走廊上,以便人员疏散。在选择疏散避震的安全场地时,应该选择就近、宽敞的场地,并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砖墙、路灯和变压器等危险物品。对于发布临震预报的地区,应按照政府的安排,在指定的地点修建临时防震棚。在外期间,我们还需要注意卫生、防火,并储备饮用水,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我们需要准备一个防震包。防震包应该足够结实,并内装食品、水、急救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由于这是备用应急包,我们需要及时更换食品和水,以确保其保质期。另外,我们还应该准备一些工具,如小铁铲、钳子和改锥等,在自救或救人时发挥作用。同时,准备一个哨子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发现我们被埋的位置。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2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和火山爆发一样。地震的成因非常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根据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哪几类地震?
主要是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根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其中约有5万次地震能够被人们感觉到,能够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而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可以分为哪几类?
根据成因,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而人工地震是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振动,例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地震指的是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是震源深度?什么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是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被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被称为深源地震,而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被称为中源地震。
8.什么是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被称为地方震,震中距离在1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被称为近震,而震中距离超过1000公里的地震被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哪些?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震级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大震、强震、中强震、小震、弱震和微震。大震是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强震是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小震是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微震是指小于1级的地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什么是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离小的地方烈度较高,反之烈度较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和震中距离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用“级”来表示。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各地不同。
14.什么是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是什么?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制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5.什么是地震序列?什么是主震、余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为哪几种类型?
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而主震前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以分为震群型、孤立型和主震型等几种类型。震群型地震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孤立型地震几乎没有前震和余震。主震型地震的主震震级高,很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可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两类。
17.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18.什么是城市“直下型地震”?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哪几次?
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一名词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这类地震往往会造成城市较大的损失。
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我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9.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谁发明的?用于何年?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用于公元132年记录到陇西大地震。
20.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1930年,我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的主持下成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1975年,海城地震后进行了第一次扩充,子台增加到21个,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年进行了第二次扩充,实施了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进行了第三次扩充,实施了“华北台网联网”工程。
21.地震横波和纵波有何区别?
地震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地震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此外,横波的振幅比纵波大,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哪几个大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且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世界上主要有两个大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区,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
23.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我国位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并且广大地区都受到地震的影响。
24.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有哪几个?
我国地震较多的省(自治区)依次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等。
25.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的地震密集带,大致呈南北方向,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简称南北地震带。该地震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3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臵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臵东西要多加考虑。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尽管以上的预防措施很重要,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行动。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掉可能会掉下来的物品。如果在室内,躲在桌子下面或者贴近墙壁的角落是相对安全的。如果在室外,远离建筑物、电线杆等高大的结构物。在地震过后,要及时检查自己和身边人是否受伤,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
除了个人的预防措施,社区和政府也需要做好地震的防范工作。社区应该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政府应该修建抗震建筑,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确保及时传达地震信息。
总之,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准备来减少灾害的损失。只有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4
1.大地震时不要慌张
当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人们感觉到地震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安全决策。如果我们住在平房里,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我们住在楼房里,绝对不要选择跳楼的方式,而是应该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躲到洗手间等跨度较小的地方,或者躲到桌子、床铺等物体下面。地震过后,我们应该迅速撤离,以防止强烈余震。
2.人多时要先寻找避难所
当地震发生在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不要恐慌。我们应该立即躲到课桌、椅子或其他坚固的物品下面,等待地震结束后有序地撤离。教师和其他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导大家就地避震,绝不能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区域
如果我们在街上遇到地震,应该用手保护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前往街心地带。如果我们在郊外遇到地震,应该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和高压线等危险区域。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应该立即停车。
4.被埋时要节约体力
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应该尽量保持冷静,努力自救。如果无法脱险,我们应该节约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我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恐慌,但恐慌只会使我们失去理智。相反,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作出行动。
如果我们住在平房里,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迅速跑到门外,远离建筑物,以减少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到的风险。如果我们住在楼房里,绝对不能选择跳楼的方式逃生,因为这会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相反,我们应该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煤气,躲到洗手间等跨度较小的地方,或者躲到桌子、床铺等坚固的物体下面。地震过后,我们应该迅速撤离,以防止可能的强烈余震。
当地震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商店、影剧院等地方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我们应该立即躲到课桌、椅子或其他坚固的物体下面,等待地震结束后有序地撤离。教师和其他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导大家就地避震,绝不能带头乱跑。
除了在建筑物内部保护自己外,如果我们在街上遇到地震,应该用手保护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前往街心地带。如果我们在郊外遇到地震,应该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和高压线等危险区域。同时,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应该立即停车,以避免意外发生。
最后,如果不幸被废墟埋压,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冷静,努力自救。我们可以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节约体力,避免过度活动,以保持体力。
总之,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地震的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适当的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5
古今中外,所有社会性的自然灾害都伴随着严重的社会秩序和生产活动的混乱问题。强烈地震不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而且还会暂时破坏地方政府的运转,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烈的冲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震应急救援基础知识及地震常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1.灾后注意事项
灾后如何解决饮水问题?
强烈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供水中断;乡镇水井井壁坍塌,井管断裂或错开、淤砂;地表水受粪便、污水以及腐烂尸体严重污染;由于供水困难,有时不得不饮用河水、塘水、沟水和游泳池水以及雨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首先要将洁净的饮用水尽早运往灾区;同时,要在灾区寻找水源,并对当地水质进行检验,确定能否饮用;对暂时不能饮用的水要进行净化处理,质量合格后才能让灾民饮用。
灾后为什么要大力杀灭蚊蝇?
震后,由于厕所、粪池被震坏,下水管道断裂,污水溢出以及有尸体腐烂,加之卫生防疫管理工作可能一时瘫痪,会形成大量蚊蝇滋生地,极易在短时间内繁殖大批蚊蝇,造成疫病流行。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杀灭蚊蝇。
怎样预防地震火灾?
(1) 放易燃易爆物品时,应与灾民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 强对易燃易爆物品进行管理。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余震发生时倾倒。
(3) 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要使用油灯、蜡烛照明,需使用时应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4) 员密集区要留出消防通道,并尽量解决消防水源问题。
(5) 为了不让火灾造成更大的灾害,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力求尽快扑灭早期火灾。
震后露宿时应注意什么?
(1) 选择干燥、避风、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
(2) 尽量注意保暖,如果身体和地面仅隔着薄薄的塑料布和凉席,凉风与地表湿气向上蒸腾,常常会诱发疾病。
(3) 避开危楼、高压线等危险物。
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1) 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灯火、炉火和电源,留好防火通道,以防火灾和煤气中毒。
(2) 防震棚顶部不要压砖头、石头或其他重物,以免掉落砸伤人。
(3) 场地要开阔。在农村要避开危崖、陡坎、河滩等地;在城市要避开危楼、烟囱、水塔、高压线等处。
(4) 不要建在阻碍交通的道口,以确保道路畅通。
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1) 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
(2) 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
(3) 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熟食等。
(4) 被水浸泡过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都不能食用。
(5) 死亡的畜禽、水产品。
(6) 压在地下已腐烂的蔬菜、水果。
很多人不知道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怎么制定合适,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模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1
在地震发生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
首先,学习地震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此外,我们可以养一两条金鱼,它们会提前显示地震的征兆,提醒我们注意。家里也可以养一条狗,在夜晚时,狗的惊叫声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在家中的床下和桌子周围储备一些矿泉水和干粮,以备不时之需。这些物品平时可以放在床下,不容易被人发现。虽然这个措施可能看起来很傻,但至少在危险时它能够帮助我们生存几天,直到被发现。此外,在家中的一个可以躲避的地方放置一个哨子、手电筒和一些钱财也是很有必要的。哨子可以节省我们呼喊的精力,让我们更容易被救援,手电筒可以在黑暗中安抚我们的情绪。一些钱财在地震发生后会派上用场,例如购买帐篷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准备一个备用手机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拨打120等救助电话。
另外,了解我们家庭、学校和办公场所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也是很重要的。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
首先是室内防震措施。我们应该将高柜与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倒塌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较高的家具上面可以堆放一些笨重的物品,增加稳定性。对于组合家具来说,可以使用角铁或结实的木条固定各部分,再与墙体连接,或者干脆拆除。带轮子的家具或物品,如钢琴等,也需要固定底座。同时,我们还需要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还要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此外,阳台围栏上的花盆和杂物也需要取下。卧室,特别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应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是不要放置高大的物品。而易燃、易爆物品或农药、有毒物品也不应该放在室内。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可以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例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此外,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熟悉电、水、气阀门的位置,并掌握正确的关闭方法。
其次是室外防震措施。我们不应该堆放杂物在正门、楼道和走廊上,以便人员疏散。在选择疏散避震的安全场地时,应该选择就近、宽敞的场地,并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砖墙、路灯和变压器等危险物品。对于发布临震预报的地区,应按照政府的安排,在指定的地点修建临时防震棚。在外期间,我们还需要注意卫生、防火,并储备饮用水,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最后,我们需要准备一个防震包。防震包应该足够结实,并内装食品、水、急救药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由于这是备用应急包,我们需要及时更换食品和水,以确保其保质期。另外,我们还应该准备一些工具,如小铁铲、钳子和改锥等,在自救或救人时发挥作用。同时,准备一个哨子也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发现我们被埋的位置。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培训精选2
地震,又称地动,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和火山爆发一样。地震的成因非常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成因,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根据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哪几类地震?
主要是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根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5.地球上一年大约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其中约有5万次地震能够被人们感觉到,能够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而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十几次。
6.根据成因,地震可以分为哪几类?
根据成因,地震可以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而人工地震是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振动,例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地震指的是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7.什么是震源深度?什么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是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被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被称为深源地震,而震源深度介于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被称为中源地震。
8.什么是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被称为地方震,震中距离在1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被称为近震,而震中距离超过1000公里的地震被称为远震。
9.什么是震级?影响震级的因素有哪些?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10.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震级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大震、强震、中强震、小震、弱震和微震。大震是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强震是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小震是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微震是指小于1级的地震。
11.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多少级?
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什么是地震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离小的地方烈度较高,反之烈度较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和震中距离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它用“级”来表示。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各地不同。
14.什么是等烈度线?等烈度线图的作用是什么?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各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线图绘制了地震影响的总轮廓,为我们进行震灾快速评估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