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学校舆情负面信息应对方案,希望大家喜欢,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舆情负面信息应对方案篇1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写了社会舆论的格局。
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公开和网络反腐等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
一件小事情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就可能成为轰动社会舆论的大事件。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相对滞后和失语,有时不仅不能平息社会风波和缓解社会矛盾,还可能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加强舆论引导,迅速平息舆论风波是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应对的重要问题。
一、突发事件与校园舆情分类
突发事件也可称为“危机”。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衍生性等特点。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新媒体上从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上述事件,还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
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通常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机构等。
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事件、校舍装修污染事件、传染性疫情事件等。
2验设备的安全事故、文娱活动中的踩踏事件、校园暴力和伤人事件、性骚扰事件,财物失窃案件、投毒事件、传销和不法组织入侵事件等。
3.学校发布相关政策或处理决定引发的各种舆论事件。
4.学校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暴雨引起“看海”事件。
5.学生或教职工因人际交往不适、学业、校园欺凌、身体疾病或抑郁症引发的极端事件。
二、校园舆情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引发的校园舆情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
校园舆情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潜伏期、成长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对舆情的传统处理方法包括捂盖子和删除帖子、拒绝报道、查明原因再行报道、先报事情再查原因和指责媒体歪曲事实等。
但这些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在新媒体时代控制和平息舆情。
学校如果不能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那么将产生舆论危机,进而损害学校的声誉。
(一)潜伏期的预防措施
当舆情处于潜伏期时,校园突发事件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时候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上都很难发现相关的舆情。
学校平时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
第一,构建校园网络互动新格局,认真对待每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第二,学校制定重大政策时,要注意倾听各方的意见,出台政策时要准确解读,执行政策时要重视师生的反馈情况。
第三,学校要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把各部门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同时部署、落实和考核。
(二)成长期的介入措施
当舆情在微博、微信和论坛上开始传播时,舆情就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有长有短。
如果学校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响应或响应比较模糊,舆情在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此时学校应积极应对舆情变化,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一,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预案和应对机制,提升新媒体下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第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第三,培养通信员,借助相关部门的专业舆情管理系统、借助新闻媒体各条战线的记者们,建立协同工作的舆情监控体系。
一旦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研究判断舆情。
3.统筹协调,密切配合。
公共事件发生时,同时启动现场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宣传工作和现场处置工作保持紧密联系。
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报道学校积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事件处置的进展。
五、预警信息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个级别。
1.重大突发事件(I级)
指对学校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危害和影响的,对学校工作或某一领域工作和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受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负面舆情,需要省、市相关主管部门协调、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相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的突发事件。
具体执行标准是:
(1)境内外主要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网站报道,并进行论坛讨论;
(2)境内知名商业网站报道,并有网民在网上留言;
(3)境内主要知名论坛进行讨论并形成热点;
(4)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出现大量传播和评论。
2.较大突发事件(II级)
指对学校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危害和影响的,对学校工作或某一方面工作和稳定造成影响的,或可能在小范围内引起公众不满情绪的,受境内少数媒体和各大网站关注的负面舆情,需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突发事件。
具体执行标准是:
(1)境内少数新闻网站报道;
(2)境内少数商业网站报道;
(3)境内主要知名论坛有相对讨论但未形成热点;
(4)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有少量传播和评论。
3.一般突发事件(III级)
指小范围内对学校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一般危害和影响的,受极少数媒体和网站关注,尚未形成有规模的网上讨论,但继续发展很有可能对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的突发负面舆情,需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置的突发事件。
具体执行标准是:
(1)境内极少数新闻媒体和商业网站报道;
(2)境内少数论坛有相关讨论但未形成热点;
(3)主要在本地论坛引发关注的负面舆情。
六、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
在发生引起媒体关注的突发事件时,要迅速启动本预案,将相关的舆情监测和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分析研究、决策发布范畴,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主动沟通、冷静应对,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1.分级响应
I级应急响应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由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及时听取省、市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议,相关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
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
II级应急响应
发生较大突发事件,由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涉事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
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
III级应急响应
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按照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做出的指示,涉事单位(部门)按照职责,密切配合,协调处置。
及时控制负面舆情传播,对事件影响进行评估并迅速做出处理,并向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事件情况和处理结果。
2.应急处置
(1)预案启动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学校舆情负面信息应对方案,希望大家喜欢,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舆情负面信息应对方案篇1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写了社会舆论的格局。
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公开和网络反腐等开启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
一件小事情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就可能成为轰动社会舆论的大事件。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相对滞后和失语,有时不仅不能平息社会风波和缓解社会矛盾,还可能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因此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加强舆论引导,迅速平息舆论风波是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应对的重要问题。
一、突发事件与校园舆情分类
突发事件也可称为“危机”。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危害性和衍生性等特点。
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新媒体上从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不仅包括上述事件,还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
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通常是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机构等。
引发校园舆情的突发事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如食物中毒事件、校舍装修污染事件、传染性疫情事件等。
2验设备的安全事故、文娱活动中的踩踏事件、校园暴力和伤人事件、性骚扰事件,财物失窃案件、投毒事件、传销和不法组织入侵事件等。
3.学校发布相关政策或处理决定引发的各种舆论事件。
4.学校受到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暴雨引起“看海”事件。
5.学生或教职工因人际交往不适、学业、校园欺凌、身体疾病或抑郁症引发的极端事件。
二、校园舆情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引发的校园舆情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
校园舆情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潜伏期、成长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对舆情的传统处理方法包括捂盖子和删除帖子、拒绝报道、查明原因再行报道、先报事情再查原因和指责媒体歪曲事实等。
但这些处理方法已经很难在新媒体时代控制和平息舆情。
学校如果不能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采取积极稳妥的应对措施,那么将产生舆论危机,进而损害学校的声誉。
(一)潜伏期的预防措施
当舆情处于潜伏期时,校园突发事件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个时候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上都很难发现相关的舆情。
学校平时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
第一,构建校园网络互动新格局,认真对待每位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第二,学校制定重大政策时,要注意倾听各方的意见,出台政策时要准确解读,执行政策时要重视师生的反馈情况。
第三,学校要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把各部门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同时部署、落实和考核。
(二)成长期的介入措施
当舆情在微博、微信和论坛上开始传播时,舆情就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有长有短。
如果学校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响应或响应比较模糊,舆情在新媒体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此时学校应积极应对舆情变化,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
第一,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预案和应对机制,提升新媒体下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
第二,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对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第三,培养通信员,借助相关部门的专业舆情管理系统、借助新闻媒体各条战线的记者们,建立协同工作的舆情监控体系。
一旦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研究判断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