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1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万。

高校就业工作,原本就压力大、任务重,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无法返校、开学推迟,线下招聘会不能开展,无疑又加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

那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宏观上分析,个别高校专业设置及知识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

01、部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以期望可以获得相应技能的等级证书。

02、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成功率不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地缩短,据估计,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用30年,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大学生一般的工作适应周期在1—1.5年,之后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却仅仅为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其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还有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网络、书店、去企业期、进图书馆、听相关方面的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竞不如应届毕业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为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报于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二)从微观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有意识误区,并且技能不足

正确的意识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树立正确地就业意识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据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意识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4大误区:

误区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

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企业;

误区二:“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的应届毕业生首选是出国,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在国外学习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这也是“海归”变成“海待”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造成了面对困难时,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导致失败。

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并由于准备充分而获得成功。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误区四:“就业难不如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大都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学习早已经不是能成为个人汲取知识的乐趣,而完全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避风港。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期间都会因为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思考,而面临种种困难、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产品规划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依据地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确定未来就业方向。

No.1

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硕士以及博士生越来越受到高校、机关单位和大公司的青睐,另外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供不应求。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学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No.2

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定位

有部分同学对自身定位过高,“小公司不愿去,大公司不好进”,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理论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能戒傲戒躁脚踏实地的从零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充实自己,凭着自身理论知识的优势很快便能跻身于部门骨干。

No.3

是静待花开,应对大型招聘

大型企业的门槛无疑是比较高的,若想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求职者需要在面试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企业往年的招聘方式和流程,对常规的面试问题也要心中有数,同时对自己的优劣势做好理性分析,力争做到一招制胜。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2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

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

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2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3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0%,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1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

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

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

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其次是观念问题。

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

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

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

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

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

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

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以下内容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整体就业趋势和大学生就业现状1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又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多了40万。

高校就业工作,原本就压力大、任务重,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无法返校、开学推迟,线下招聘会不能开展,无疑又加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度。

那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宏观上分析,个别高校专业设置及知识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相适应

01、部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4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以期望可以获得相应技能的等级证书。

02、知识转化成生产力的成功率不高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经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地缩短,据估计,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用30年,而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现在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1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有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大学生一般的工作适应周期在1—1.5年,之后才具备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却仅仅为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其中有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还有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网络、书店、去企业期、进图书馆、听相关方面的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竞不如应届毕业的学生。

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为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已经过时了。

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报于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却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二)从微观上分析,大学毕业生有意识误区,并且技能不足

正确的意识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

树立正确地就业意识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据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意识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4大误区:

误区一:“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

而中小企业在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的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都要优于外资企业;

误区二:“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2/3的应届毕业生首选是出国,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在国外学习以及自己承受力能力的大小,这也是“海归”变成“海待”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然而,大部分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准备不够,造成了面对困难时,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导致失败。

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并由于准备充分而获得成功。

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误区四:“就业难不如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大都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学习早已经不是能成为个人汲取知识的乐趣,而完全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避风港。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期间都会因为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思考,而面临种种困难、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像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来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企业产品规划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并在充分调研分析后依据地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来确定未来就业方向。

No.1

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随着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硕士以及博士生越来越受到高校、机关单位和大公司的青睐,另外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供不应求。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