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会议疫情应急预案模板精选7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会议疫情应急预案模板1
为做好本次会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会议顺利召开,根据《浙江省设区市“*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宁波市“*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会前防控措施
(一)会前健康申报
会议开始一周前由区“*会”组织组向疫情防控组提供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作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手机号码等信息。所有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均须在会前通过“北仑区‘*会’人员健康申报系统”依法如实进行健康申报,健康申报正常并取得健康码(或甬行码)绿码者方可参加会议和会议报务工作。经审查,健康申报情况有异常的,由专家根据卫生健康、公安、大数据管理等部门相关数据进行诊断和评估,确定其是否可以参会。参与“*会”的酒店工作人员、租用汽车驾驶员以及其他外聘工作人员会前三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对于自湖北返回的参会人员,参照省疫情防控办〔20xx〕78号文件要求,必须开展必要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并赋予甬行码(或健康码)绿码的,可以参加会议。会议工作人员不安排来自湖北返回人员。
(二)会场和宾馆准备
1.“*会”举行前对会场、住宿宾馆、新闻发布中心等相关场所严格做好通风消毒工作,并配备相关疫情防控物资。
2.会场、住宿宾馆应设置临时隔离场所。临时隔离场所设于相对独立区域,与会场、住宿区不在同一楼栋或同一楼层,尽可能保持间隔距离,避免人流交叉。临时隔离场所内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洗手卫生设施、消毒药械,产生的垃圾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二、会议期间防控措施
(一)会场要求
在进入主会场的相关通道外围设置体温检测岗,配置体温自动检测设备,外围设置医疗岗和卫生防疫岗。会场内座位的摆放尽量增加间距或隔位坐人。全体会议上,会场主席台座位原则上保持1米以上设置,大会主席台与会人员不戴口罩。主席台下座位隔位而坐、前后排错位而坐,参会人员需佩戴口罩,休会期间尽量避免长时间交谈,近距离接触时也应佩戴口罩。所有工作人员在会议服务期间均需佩戴口罩。如会场容量有限,可将参会人员分散安排在几个分会场,与主会场间以视频方式进行连接,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实行分时分批组织参会人员进场退场,所有人员进入会场时实行“亮码+测温”,体温正常且持健康码(或甬行码)绿码的方可进入。会场应加强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通过机械方式加强通风。
(二)住宿要求
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实行会场、宾馆“两点一线”管理。会务组提供健康包(包括口罩、免洗手消液、体温计、连花清瘟胶囊等)。参会人员住宿一人一间,宾馆实行封闭式管理,原则上不接待其他社会人员,参会人员除参加会议活动外,原则上不外出,确需外出的由团组负责人同意后凭请假单出入驻地宾馆。进入宾馆实行“亮码+测温”,体温正常且甬行码(或健康码)绿码者方可进入。宾馆内的工作人员,除工作需要外,原则上不得外出。
(三)就餐要求
就餐实行分餐制,由宾馆服务人员配送至参会人员房间就餐。
(四)车辆保障
每日接送的车辆、司乘人员固定,所有人员全程戴好口罩,尽量开窗通风,一般不开空调。小型车辆一次仅坐2人(不含驾驶员),大型车辆隔位坐人,实行实名登记乘车。车辆配备免洗手消液。每日开展一次预防性消毒。
(五)健康监测
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在会议期间每日主动报告健康状况,每天上午8:00前通过“北仑区‘*会’人员健康申报系统”每日健康打卡。全体会议时,参会人员离开宾馆上车前,各团组负责在驻地宾馆提前做好“查码+测温”工作,体温正常且持健康码(或甬行码)绿码的方可参会,对于离开驻地宾馆的代表或委员,由各团组负责落实查码和测温工作。
(六)通风与消毒
加强会场和宾馆的日常通风消毒,尤其是电梯间、电梯按钮、自动扶梯扶手、卫生间、公共休息区等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不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首选自然通风。
三、应急疫情处置
如在会场、宾馆发现健康异常人员,迅速转送至临时隔离场所,立即报告驻点医务人员,并开展医学排查、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疫情处置等工作(发热人员处置流程详见附件6)。
四、完善组织保障
区“*会”疫情防控组下设现场指挥部,由柯**、胡**任指挥长,下设分综合协调组、现场保障组、物资保障组、技术指导与应急处置组(详见附件3、4),负责组织协调区“*会”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风险监测、物资保障、技术指导、应急处置等工作。
会议疫情应急预案模板2
为做好各类会议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确保会议顺利召开,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本方案所指会议为50人及以上且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批同意的会议。
一、会前防控措施
(一)会前健康申报
所有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均须在会前依法如实进行健康申报,健康申报正常并取得健康码绿码者方可参加会议。
(二)会场准备
1.会议举行前对会场等相关场所严格做好通风消毒工作,并配备口罩、体温枪、消毒液等相关疫情防控物资。
2.会场应设置临时隔离场所。
临时隔离场所设于相对独立区域,与会场不在同一楼栋或同一楼层,尽可能保持间隔距离,避免人流交叉。
临时隔离场所内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洗手卫生设施、消毒药械,产生的垃圾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3.会场消毒和通风。
在人员进入会场前1小时,对会场、卫生间、公共休息区等重点部位及场所公用扶手、门把手、座椅等公众接触部位清洁消毒,并开窗通风换气。
4.做好个人防护。
各村(社区)选举点成立疫情防控综合组、健康管理组、现场防控组、应急处置组4个工作组,负责此次疫情防控工作。
(一)疫情防控综合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统筹协调、部署、督促各组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二)健康管理组
组长:各联系村(社)领导
成员:各村(社)四职干部、换届选举派驻工作组。
职责:负责选举点所有嘉宾、代表、工作人员及保障人员(以下简称“参会人员”)疫情信息收集,审核参会人员活动资格,做好疫情防控防护用品保障等工作。
(三)现场防控组
组长:各联系村(社)领导
成员:各村(社)四职干部、各驻村工作队、换届选举派驻工作组。
职责:负责临时隔离点和疫情防控标识标牌设置。负责现场维护秩序和体温监测等工作,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督促参会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四)应急处置组
组长:
成员:各村村医。
职责:负责活动期间的有关疫情防控突发情况处置及医疗救治工作。
六、各组工作职责
(一)健康管理组
1.健康告知
参与此次选举活动的所有人员都须进行健康筛查,职能部门务必告知参会人员,落实好流行病学史筛查、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工作。
2.健康筛查
参会人员于活动举办前14天接受相关流行病学史筛查和健康监测,确认无相关流行病学史和发热、咳嗽、乏力、咽痛、打喷嚏、腹泻、呕吐等症状。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活动:
(1)境外来渝返渝或活动前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参会人员,尚未解除隔离健康观察。
(2)判定为新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尚未解除14天隔离医学观察。
(3)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但尚在随访医学观察期内。
(4)活动前14天健康监测中曾出现体温超过37.3℃或有疑似症状,到医院排查,但活动前未排除传染病或仍存在身体不适症状。
3.物资保障
筹备好相关防疫物资(附件2),包括红外线测温仪、测温枪、口罩、消毒液、洗手消毒液、口罩回收专用垃圾箱等相关防疫物资。
(二)现场防控组
1.入场管理。活动场所入口设置测温点。进口处检查所有参会人员口罩佩戴、健康码,并进行体温检测,对正确佩戴口罩、健康码绿码、体温<37.3℃的人员,才准予进入。入场时,所有人员应间隔1米,有序进入。
2.设置临时医务室和医学观察点。在选举点选择合适地点设立医务室和临时医学观察点,尽可能保持间隔距离,避免人流交叉,医务室安排医务人员24小时待命。临时医学观察点使用后要及时消毒;要建立活动场地内发热等人员转运至临时医学观察点的线路,避免与其他人员交叉。
3.清洁消毒。活动前由镇卫生院进行指导,选举点进行全面清理,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用品对会场环境如地面、公共卫生间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活动期间及结束后,对地面、物体及物品表面、场地设施设备、公共区域及设施及时消毒。安排专人负责清洁,使用500mg/L含氯(溴)消毒液进行拖拭或喷洒消毒,每天1次,活动规模较大、人员较多时,需增加消毒频次。对公共卫生间、公共休息区等重点部位每2~3小时擦拭消毒1次。
4.场所管理。会场入口等位置要设置“疫情防控须知”告示牌,严格落实1米线,相邻座椅和人员间隔1米以上。活动场地内要配备口罩和免洗手消毒剂,洗手间等处配备洗手设施、手消毒剂和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同时加强督导、检查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5.人员防控。参会人员须落实个人防护要求,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注意手卫生,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参会人员进场、转场时分批、有序出入,配合会场入口做好体温、健康监测和健康码查验。
6.车辆防控。活动期间接送车辆、司乘人员、行驶路线固定,所有人员全程佩戴口罩。车辆配备免洗手消毒液,每日开展一次预防性消毒。按照活动场地停车位严格控制进场车辆数量,防止出现人车拥堵情况。
7.餐厅防控。餐厅入口处摆放免洗手消毒液,就餐前先行手部消毒。用餐原则上使用分餐制,就餐时保持一定距离,减少交谈。如需桌餐,必须落实公筷制,一人两双筷,并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就餐时保持相对距离,尽量减少面对面近距离交谈,严禁替他人夹菜。
(三)应急处置组
1.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应对措施
(1)如体温达到或超过37.3℃人员,拒不配合疫情防控检查工作,对其进行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