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本意指采取措施,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害,今年在持续高温的天气下,抗旱工作刻不容缓,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2年抗旱应急预案精选范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2022年抗旱应急预案精选1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旱灾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县旱灾发生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制定本预案,以便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在干旱发生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实现科学抗灾、减灾,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争取最大程度的抗旱胜利。

1.2编制依据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等法律法规。

2.依据《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方法(试行)》,《报旱制度》、《报旱标准》等。

3.依据《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X”规划纲要》、《X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以及我县近期、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有关水利建设、发展的目标及规划等。

1.3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抗旱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

3.抗旱工作以保证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顺序,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分阶段、分地域,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措施。

6.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X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洪水资源,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的旱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X县位于X省东南边陲,X市东北部,X东段南麓,南X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4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临X省的X、X,南依X与X、X毗连,西接X、X,北依X与X、X相邻。素有X“X门户”之称。东西长85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我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X障其北,X绕其南,伊X横贯中部,县西北部的草链岭高程2645.8米,为县域最高点;东南部X河出境处高程670米,为县域的最低点,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

地貌骨架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我县地跨华北准地台和X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以X-铁炉子-我县X-X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X台缘褶皱带;以南属X地槽东X褶皱系。北部X台缘褶皱带出露有震旦亚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X路街向斜以北属太华下元隆起,以南为X下古凹陷。南部东X褶皱系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地层为主,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X地区有侏罗纪花岗岩分布。X至X复活断裂带和X至X的深断裂带自西向东横穿县境,两条断裂带之间形成了X至X的古中凹陷盆地。从岩石组成看,X路街向斜以北主要是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化强烈。X运动后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木龙沟铁矿即赋于该断裂带附近。X、X、X、X、X北部以石灰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为主,并有红色沙岩。县城至X一带二迭系沙岩中夹有可供开采的煤层。

2.1.3河流概况

我县分属长江、X两大流域,全X长在1km以上的大小河流1366条。其中:10km2以上的河流75条,50km2以上的河流19条,100km2以上的河流14条,分别是X河、X河、X河、X河、X、西X、X河、X河、X河、中X、X河、X、东X和南X,这些河流均为X流域的伊X水系。而汇入长江流域部分的较大支流为X和X,在X镇境内。

按年径流量的大小统计,年产水量在0.5亿m3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X河(1.09亿m3)、X河(0.56亿m3)、X河(2.04亿m3)、X河(0.58亿m3)、东X(1.09亿m3)、伊X(7.41亿m3)。0.3~0.5亿m3的有8条,分别是:X河(0.39亿m3)、X河(0.36亿m3)、X(0.43亿m3)、西X(0.34亿m3)、X河(0.36亿m3)、X河(0.49亿m3)、中X(0.48亿m3)、X(0.38亿m3)。

2.1.4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

我县位于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又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总的降水特征是X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X年蒸发量在779.5mm。X县因受季风的影响,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依据X县1958-X年的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754.8mm,降水量最多的X年为1244.9mm,最少的X年为556.7mm。因地形不同,降水量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平川。

X县自然蒸发量年平均为779.5毫米,冬季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易出现冬干春旱;夏秋季除6月份之外,蒸发量均小于降雨量。7-10月份易造成涝灾。

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2.1行政区划情况、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X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社区),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56人/km2,人口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盆地,人口密度>300人/km2,低中山区人口密度>100人/km2,中山区人口密度在60人/km2左右。小X及X源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下。

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7.6万亩。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南北的主要粮油作物在这里都可以生长,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杂豆和蔬菜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历年特色的畜、烟、果、林、药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现代材料、绿色特产、生态旅游三大基地,着力培育矿产加工、绿色特产、生态旅游、医药化工、造纸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到X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60元。

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4.8毫米,年均降水量为22.5亿立方米,蕴藏量大,全县水力资源藏量为12.337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03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大。

2.4旱灾概况

由X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

3.2职责

(1)县政府办:负责为政府领导及时提供抗旱信息,协调组织政府开展抗旱工作。

(2)县发改局:负责抗旱工程建设的资金计划安排。

(3)县水务局:协调抗旱防旱工作,负责水工程调度,统一合理调配抗旱水源,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组织实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修复,及时调处水事纠纷。

(4)县公安局:负责维护全县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打击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和干扰抗旱工作的违法行为。

(5)县民政局:负责受灾地区的救灾救济工作,及时组织救灾赈灾。

(6)县财政局:负责积极筹措资金,搞好调度,确保划拨的抗旱资金及时到位。

(7)县电力局:负责电力调度,确保各类抗旱机具能满负荷、连续安全运转。

(8)县交通局: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并负责为紧急救灾调集所需车辆。

(9)县供销联社:负责储备充足的抗旱物资,保证抗旱救灾物资的及时供应。

(10)县农业局:负责加强抗旱抢墒播种的技术指导,为农业改种补种提供技术和种苗供应服务,搞好病虫害的防治,统计核定农业旱情。

(11)县气象局:负责全程跟踪天气变化,搞好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服务,编制人工增雨方案,时刻注意捕捉战机,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

(12)县文广局:负责及时、准确报道干旱灾情及救援工作等信息。

(13)县卫生局:负责全县人畜饮用水源的水质检验,防止因水质问题影响人畜健康的事件发生。

(14)县经贸局:负责工业企业用水协调和保障工作。

(15)其他指挥部成员单位,除负责本系统的抗旱工作外,并按照指挥部安排完成其它抗旱工作。

4预防及预警

4.1预防

4.1.1旱情信息监测及报告

旱情监测由县气象局、农业局负责,及时掌握旱情动态,土壤失墒情况和农作物受旱情况。及时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实行月报告制度;旱象露头后,加密观测次数,每周报告一次;发生严重旱情时,每三天报告一次。

4.1.2预防措施

(1)抗旱设施维修

县水务局、各镇(办)应经常加强抗旱设备的维修养护,

确保抗旱设施正常运行。各镇(办)应于每年春季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渠道清淤,疏通水路,保证抗旱之用。

(2)抗旱水源调度

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调度23座水库和14条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水源,X灌区管理处做好灌区内的水源调度任务。

(3)供水调度方案

根据旱情的不同程度,首先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根据旱情严重的程度,限时限量供水。再次实行分区域分批限制工业用水,特别是高耗水企业。

4.2预警

4.2.1干旱预警

根据《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制定我县旱情预警等级标准:

(1)不同季节农田测墒深度表:

播前及苗期

发育前期

发育中期

成熟期

0~20厘米

0~40厘米

0~60厘米

抗旱,本意指采取措施,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害,今年在持续高温的天气下,抗旱工作刻不容缓,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2年抗旱应急预案精选范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2022年抗旱应急预案精选1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旱灾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县旱灾发生规律及特点,结合我县抗旱能力,制定本预案,以便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在干旱发生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实现科学抗灾、减灾,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争取最大程度的抗旱胜利。

1.2编制依据

1.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等法律法规。

2.依据《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方法(试行)》,《报旱制度》、《报旱标准》等。

3.依据《X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X”规划纲要》、《X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以及我县近期、远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规划,有关水利建设、发展的目标及规划等。

1.3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我县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2.抗旱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

3.抗旱工作以保证城乡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4.抗旱工作按照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5.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顺序,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分阶段、分地域,有针对性地采取抗旱措施。

6.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X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洪水资源,以法律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7.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地方总体抗旱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的旱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2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情况

2.1.1地理位置

X县位于X省东南边陲,X市东北部,X东段南麓,南X上游,介于东经109°44′10″-110°40′4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东临X省的X、X,南依X与X、X毗连,西接X、X,北依X与X、X相邻。素有X“X门户”之称。东西长85km,南北宽64km,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我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X障其北,X绕其南,伊X横贯中部,县西北部的草链岭高程2645.8米,为县域最高点;东南部X河出境处高程670米,为县域的最低点,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

地貌骨架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我县地跨华北准地台和X地槽两大构造单元。以X-铁炉子-我县X-X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X台缘褶皱带;以南属X地槽东X褶皱系。北部X台缘褶皱带出露有震旦亚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X路街向斜以北属太华下元隆起,以南为X下古凹陷。南部东X褶皱系主要以寒武-奥陶系地层为主,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X地区有侏罗纪花岗岩分布。X至X复活断裂带和X至X的深断裂带自西向东横穿县境,两条断裂带之间形成了X至X的古中凹陷盆地。从岩石组成看,X路街向斜以北主要是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化强烈。X运动后有多种金属矿产形成,木龙沟铁矿即赋于该断裂带附近。X、X、X、X、X北部以石灰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为主,并有红色沙岩。县城至X一带二迭系沙岩中夹有可供开采的煤层。

2.1.3河流概况

我县分属长江、X两大流域,全X长在1km以上的大小河流1366条。其中:10km2以上的河流75条,50km2以上的河流19条,100km2以上的河流14条,分别是X河、X河、X河、X河、X、西X、X河、X河、X河、中X、X河、X、东X和南X,这些河流均为X流域的伊X水系。而汇入长江流域部分的较大支流为X和X,在X镇境内。

按年径流量的大小统计,年产水量在0.5亿m3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X河(1.09亿m3)、X河(0.56亿m3)、X河(2.04亿m3)、X河(0.58亿m3)、东X(1.09亿m3)、伊X(7.41亿m3)。0.3~0.5亿m3的有8条,分别是:X河(0.39亿m3)、X河(0.36亿m3)、X(0.43亿m3)、西X(0.34亿m3)、X河(0.36亿m3)、X河(0.49亿m3)、中X(0.48亿m3)、X(0.38亿m3)。

2.1.4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

我县位于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又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总的降水特征是X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1.1℃,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X年蒸发量在779.5mm。X县因受季风的影响,使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依据X县1958-X年的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754.8mm,降水量最多的X年为1244.9mm,最少的X年为556.7mm。因地形不同,降水量也有差异,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山区多于平川。

X县自然蒸发量年平均为779.5毫米,冬季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易出现冬干春旱;夏秋季除6月份之外,蒸发量均小于降雨量。7-10月份易造成涝灾。

2.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2.1行政区划情况、人口及国内生产总值

X县辖16个镇(办),243个村(社区),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156人/km2,人口地域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盆地,人口密度>300人/km2,低中山区人口密度>100人/km2,中山区人口密度在60人/km2左右。小X及X源头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在300人/km2以下。

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7.6万亩。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南北的主要粮油作物在这里都可以生长,主要有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杂豆和蔬菜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历年特色的畜、烟、果、林、药五大支柱产业。倾力打造现代材料、绿色特产、生态旅游三大基地,着力培育矿产加工、绿色特产、生态旅游、医药化工、造纸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到X年底全县生产总值13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60元。

2.3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4.8毫米,年均降水量为22.5亿立方米,蕴藏量大,全县水力资源藏量为12.337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4.03万千瓦,开发利用潜力大。

2.4旱灾概况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