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习作例文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端午赛龙舟、清明祭祖、中秋赏月……在我家乡众多习俗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放天灯。所谓天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孔明灯”。

听大人们说,“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也叫“许愿灯”。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也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传说中的孔明灯具有着神奇的灵气,只要将心愿写在上面,随着孔明灯冉冉升向苍穹,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期盼它来普照大地,照亮未来,降福人间,让孔明灯带着自己五彩的梦,遨游天际。燃烧起孔明灯,就会燃起希望,让人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每当大人们讲起孔明灯的故事,我就向往着放天灯的时刻快点到来,于是我也会央求大人们糊天灯。“不行,要等到下雪才可以。”“为什么?”“下雪后再放,比较安全。”于是,我又开始盼望下雪了。

好不容易等到了冬天,终于下雪了,村民们便兴致勃勃地糊起孔明灯。只记得小时候,我常常钻进人群中,看大人们糊孔明灯。瞧,扎架的扎架,糊纸的糊纸,大家七手八脚地忙碌着。好大的一个孔明灯在一片欢呼声中诞生了,它状如灯笼,底座上还有一些燃烧物。点着了之后,随着又一阵欢呼,孔明灯便冉冉升向了天空。村民们在后面跟着,跑着……有人说,假如孔明灯降落了,就代表玉皇大帝不认可人们的希望,愿望不能实现。所以人们跟在后面,追逐着,仰望着,心里默默地祈祷着它别掉下来。那种景象可壮观了,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大雪覆盖着整个村庄,寒风刺骨的,但我们村头却是一片热气沸腾的景象。原来,村民们又要放孔明灯了。我站在家门口,看着天灯慢慢升上天空,母亲在一旁低声念叨着。仔细一听,原来母亲在为我们家许愿,希望我们家平安幸福。我受到母亲的感染,也在心里默默祝福着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祝福着我和姐姐学业有成。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每每雪天到来时,我仍会回忆起那放天灯的时光。尽管我现在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只是代表人们的某种期盼而已,然而就是这种期盼铸造了充满风趣的生活。

好怀念过去呀,尤其是那放天灯的快乐时光;也多么希望,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那些习俗,永远都不会被人们遗忘,不会被时代遗忘!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习作例文二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福建安溪当然也有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举旗了。

那是__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讨论要不要去举旗;有人会给起得早的人打电话叫他帮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会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也是很正常的。

举旗在我们那是一个传说: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举旗子,因为那天菩萨会坐在轿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着菩萨坐的轿子,小孩举旗,抬着菩萨到村里村外玩一圈,这样整个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看见村子的入口处人山人海、行人们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头,那队伍中有举旗的、有舞狮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还有舞龙的等等,丰富多彩。

只听哨子一响,这便是出征之时,每个人都迈开脚,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见一根很长的旗子,队伍旁有许多人在向我们挥手,那时是清晨之时,我们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样,想闭上却不敢闭上,走了一会儿,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有人觉得是第一个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举旗的人到旁边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队,一个一个的表演。看表演时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时不时边鼓掌边说话,不知是不是太阳大的原因,大家脸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来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欢声笑语。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点,大家脸上都大汗淋漓的,这是上半场的最后一场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个地方赶,就是“食堂”了,每个人都像狮子看到肉一样,两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狮子”都很开心,脸上瞬间挂满笑容,吃完饭可以让你去放松一会,买买东西和小玩意儿。

到了下半场的时候了,大家脸上还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样,可是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过天神好像知道我们在举行活动,下了一会儿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没表演完的节目都在这全部表演出来,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结束了,看看天空,结束之时已是“黄昏”。大家脸上都挂着比之前更开心的笑容,带着发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体都回家了。这情景,应该是我见过最好的“风景”了。

在这个黄昏大家都有体会,虽然累了点,可还是很开心,心里很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习作例文三

说到春节,人们就会想到那道必不可少的美食——饺子。尤其是除夕之夜的幸运饺子,更是家喻户晓。

除夕那天中午,我们刚吃过午饭,奶奶便端着一盆饺子馅说:“包饺子喽,包幸运饺子喽。”

“奶奶,啥时候吃?”弟弟立刻仰起头问。

我知道弟弟一定是嘴馋了,便连忙说:“奶奶,咱赶紧包饺子吧。”

开始包饺子了,虽然每个人的心里对除夕夜的饺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想尽力包得好看一些,但是,仍然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像金元宝一样饱满,妈妈包的饺子像月牙一样秀气,我和爸爸包的饺子,除了不像饺子之外,别的什么都像。弟弟看见我刚刚放下的猫耳朵似的饺子,笑的前仰后合,他非要和我比试一下不可。

我接受了弟弟的挑战,奶奶和妈妈做裁判。只见弟弟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饺子皮,用勺子盛了一大勺肉馅放在饺子皮上,对折,捏皮。哦!尴尬!饺子馅太多了,弟弟捏着这边角,那边角露馅了;去捏那边角,这边皮撑破了。弟弟急得手忙脚乱,看着弟弟慌乱的样子,大家哈哈大笑。弟弟包的饺子彻底废掉了,他只好向我举手投降。

按照家乡的风俗,除夕的饺子里还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奶奶把一枚面值一元的硬币洗干净,连同饺子馅一起包在饺子里。随机放在包好的饺子中间。于是,大家就开始期盼自己能吃到那个幸运饺子,因为谁吃到幸运饺子谁就是家里的幸运者,就能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以前,我每年都能吃到幸运饺子,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奶奶做个记号故意盛给我的。

饺子包好了,可离下饺子的时间还早着呢,弟弟一个人进进出出厨房好几回。一直再问奶奶:“奶奶,现在到晚上了吗?”

“还早着呢。”奶奶故意逗着弟弟。

一听这话,弟弟可急坏了,他一边拉着奶奶的手往厨房拽,一边不停地嘟囔着:“我饿了,我饿了。”

终于到吃饺子的时间了,弟弟一口一个饺子,吃得最香。奶奶不吃,只看着弟弟笑。妈妈一遍一遍地叮嘱弟弟:“嚼碎了再咽。”爸爸一边吃饭,一边紧张地看着弟弟。

我终于忍不住了,对弟弟说:“小心饺子里有硬币。”弟弟突然愣住了,因为硬币就在他嘴里呢,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时,爸爸对奶奶说:“小时候,这个幸运饺子都是我的。”我模仿爸爸的语气对妈妈说:“小时候,这个幸运饺子都是我的。”弟弟一听,不乐意了,噘着嘴说:“还给你们,一点也不好吃。”哈哈!笑声满屋飞扬。

在我们家乡,每家每户在除夕这一天都有一枚幸运饺子,它像一杯美酒,沉醉了家乡人的心,因为它既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爱的传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习作例文四

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文昌乡富山村赶庙会的日子。这天,又到了赶庙会的时间,我与爷爷坐着汽车,早早地来到了富山村。

富山这个小村子,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千岛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今天又赶上庙会的日子,电视台还要来拍摄庙会盛况,所以村里早已是人山人海,由于人多地少,有一部分人,没地方站被人群挤进了田中。爷爷牢牢地拽住我的手,生怕我丢了。我心想:“今天我一定要闯到镜头前去露一露,这样我也可以上电视了!”这时,不是爷爷拉着我,而是我拼命拽着爷爷,千方百计往镜头前挤了过去,心里暗喜:“今天我也上电视了!”

听说今年的庙会与去年不大一样,这诱发了我的好奇心。我怀着期待而又兴奋的心情等着。到了上午九点半,我期盼已久的节目终于开始了。远处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吹打声,一排化过装的黑脸人、白脸人、花脸人……穿着古装,正慢腾腾地向这边走过来。爷爷跟我说:“这是文武百官,那统领是元帅。”我点点头表示明白,又自顾自地偷着乐去了。后面跟着很长一排姑娘,个个长得亭亭玉立,娇滴滴的,好似刚出水的芙蓉。头上插满花儿,脸上抹成红鸡蛋,身披薄如蝉翼的纱衣,穿一双绣花鞋。大伙儿直看得心花怒放。有一位演员化装成赫赫有名的孙悟空,那古灵精怪的猴子,蹦着跳着跑了出来,在人们身边跳过来跑过去,逗得人们哈哈笑。

上午的化装游行表演已近尾声,人们纷纷散去,涌进庙堂,因为赶庙会,主要是来祈福的!赶庙会的,人手一个烟花,一撮香来到庙门前燃放,然后在墙角边的青铜锅里点燃香火,最后才能踏进庙门烧香跪拜观音。门外爆竹阵阵,屋内烛光闪闪。我在观音身下跪着真诚地许下了心愿——希望新年全家健康、快乐、幸福,自己也有一个好成绩。最后还要求签,看看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怎么样。虽然我不会相信签上的话,但我还是去抽了一支,于是让解签的人帮我解一下什么意思,那位解签的人说了一大堆,而我却连半个字也没听进去。

下午还有好节目——唱戏。可惜我对戏剧不感兴趣,也听不懂,因此我讨厌听戏。可这看戏却是我爷爷的最爱。一说起戏,他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还会为我们露两手呢!我只得满足爷爷,无奈地跟着爷爷看戏。戏场上百来多条大长凳,被挤得满满的,有些人还从自家带来了凳子。看戏的人,个个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看着,看得津津有味。

庙会很快结束了,留给赶庙会的人是有趣、快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习作例文五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