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11篇的模版范文,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1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地震时安全自救的常识。
2、培养安全和自救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地震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让小学生观看地震录像,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钟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你们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吗?(地震)
3、教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地震?(教师引导小学生从房屋破坏、地面裂开、人员伤亡等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视频里面的地面剧烈的摇晃,移动,房屋一间一间的倒塌,人们纷纷窜逃,哭声喊声连成了一片。
二、引导小学生理解地震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地震吗?(因为地震指的是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地面迅速发生颤动。)你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的表现叫地壳,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不停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壳在运动呢?那是因为他运动的慢,如果他运动力气过大、过猛,地壳上的岩层就经受不住里的冲击发生断裂,于是出现了地震!
三、结合挂图,了解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1、教师:你们遇到过地震吗?你在哪里见过地震。
教师小结: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但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大地震比如我们中国唐山市在1976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20xx年在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20xx年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国外也经常发生地震,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震惊全世界的9级大地震!
2、教师:地震时有什么景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老师结合图片讲述)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小结:地震了,会摧毁了所有的房屋,地震还造成了山体滑坡;造成了桥梁中断;压死压伤了许多人;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成了孤儿!
四、引导小学生学习自救的方法!
1、教师:地震是分等级的,当大地震时地面、房屋明显的摇晃,不要多久就会山崩地裂!如果是小地震的话,我们就会感觉有一点点的震感,一般不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当发生大地震时,能跑就跑,“跑”是在地震发生初时,而且一定要跑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广告牌、电线杆等东西,以免倒下来时被砸到,跑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头,保护好头部。要是在短时间内跑不了,来不及跑了呢?那就“躲”,一定要躲在家中最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厨房,结实的桌子下、床下等,切断电源、关掉煤气,等到地震过后及时撤离。
2、教师:地震真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其实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教师小结:像前段时间发生的日本的9级大地震,日本的科学家们就预测出来了,他们知道在几月几日在什么地方会发生地震,所以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大的减弱了人员伤亡!而发生在我们中国的那几次地震呢!我们国就没有检测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学还没有日本那么发达!所以孩子们要从小热爱科学,认真的学本领,长大以后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3、教师:如果是我们小学生园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教师小结:如果是我们小学生园发生了地震,在初步震动的时候,我们迅速抱着头有顺序的的排着队伍,跑到下面操场的空地上去!跑的时候一定不能推,不能挤,沿着楼梯迅速的往楼下跑去。
效果分析:通过这次活动,小学生们对地震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地震时的安全自救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对于预测和减少地震灾害的作用。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2
活动目标:
1、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学习并掌握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3、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的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
2、有关地震的图片、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组织小学生观看录像:玉树地震、汶川地震或日本地震。看完后大家谈话:在录像中看到哪些场景,这是怎么回事?自己有何感想?
二、教师一边出示有关地震的图片一边向小学生讲述地震的特点与危害: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建筑物被毁、许多人在地震中受伤或丧失生命等等。
三、基本环节:地震中如何逃生?
四、1、请小学生讨论并说说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2、组织小学生观看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视频。
3、教师总结: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
五、
①当地震发生时,在睡房,小朋友立即抱着头趴到床底下,可用被子、枕头包着头,但不能堵住鼻子,避免呼吸不顺畅;在教室,小朋友可抱住头躲到桌子下面,或抱住头贴墙站好(教师示范);在家中,小朋友可躲到沙发或床底下,茶几或厨房柜子里;在户外,尽量远离建筑物,跑到空旷的地方蹲好,如果没有空旷的场地可以躲到街道的柱子下或无窗的墙下。
②地震停止,小朋友立即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大树等),并抱着头蹲下,不要到处乱跑,避免余震造成再次伤害。
③教育小朋友:灾难中,逃命最重要,不要想着带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穿戴方面等等。
六、结束环节:(安全演练)让小学生练习在地震中逃生、疏散演练,通过演练熟悉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及疏散路线。老师在演练前介绍演练方法和要求,并提醒小学生在演练游戏中不慌张,不推不挤,要互相关心,帮助同伴。在地震逃生演练过程中,要请班上老师配合,避免小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
七、延伸环节:让小学生收集有关地震知识的资料,开设"地震知识展览"角。
活动目标:
1、引导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和警惕性。
2、教授小学生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掌握应对地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3、通过活动,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通过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提高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有关地震的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以供小学生观看和讨论。
2、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和制作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PPT,用于讲解和教学。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组织小学生观看地震相关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或日本地震。观看完毕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询问他们在录像中看到了哪些场景,以及对地震事件的感想和思考。
二、教师讲解地震的特点与危害,辅以相关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例如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建筑物被毁、人员伤亡等。
三、基本环节:教授地震中的自救与逃生方法。
四、1、组织小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震中逃生的想法和方法。
2、播放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学习地震中的自救与逃生方法。
3、教师对地震中的自救与逃生方法进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
①当地震发生时,在睡房,小朋友应立即趴到床底下,并用被子、枕头等物品保护头部,但不要堵住鼻子,以确保呼吸通畅;在教室,小朋友可躲到桌子下面抱住头部,或贴着墙站好(教师示范);在家中,小朋友可躲到沙发或床底下,或者躲在茶几或厨房柜子里;在户外,尽量远离建筑物,跑到空旷的地方蹲下,如果没有空旷的场地可以躲在街道的柱子下或无窗的墙下。
②地震停止后,小朋友应立即跑到离建筑物、大树等危险物体较远的空旷地方,并抱住头部蹲下,不要到处乱跑,避免余震造成再次伤害。
③教育小朋友:在灾难中,逃生最重要,不要考虑带走自己喜欢的物品,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穿戴方面等等。
六、结束环节:安排地震逃生演练,让小学生实践在地震中的逃生和疏散。在演练前,教师介绍演练方法和要求,并提醒学生在演练游戏中保持冷静,避免推挤和互相帮助。同时,要请班上的老师配合,确保演练过程中没有意外事故发生。
七、延伸环节:鼓励小学生收集有关地震知识的资料,并组织他们开设"地震知识展览"角,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震,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3
设计意图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为幼儿提供大量动手操作与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质疑、操作、对比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必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强烈求知欲望,能主动感知、累积、思考,从而逐步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经验体系。
例如,在一次“小主播讲新闻”活动中,我班的小主播播报了有关地震的新闻。幼儿议论纷纷,都说地震是很可怕的事情。
欣欣提出问题:“地震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房子都会倒下来?”
小睿说:“别怕!如果地震了,我们就赶快逃跑!”
小影说:“怎么跑啊,要不要带东西呀?”
此后,幼儿对地震现象和地震逃生方法产生了很多疑问。
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我决定开展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地震现象和掌握地震逃生的基本方法。
活动目标
1、掌握地震时逃生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制作地震逃生包,体验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3、利用常见生活物品进行安全自救,增强对身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简单科学知识。
(2)参观过“地震屋”并初步了解地震避险的基本方法和地震级别。
(3)玩过建构游戏“搭建结实的楼房”。
(4)参与过角色游戏“我是小医生”,了解简单的救护小知识。
2、材料准备:
师幼共同收集的一些可携带逃生物品:背包3个、电筒、钱币、玩具、水、几种食品、手机、毛巾、被子、笔、会响的玩具、医药箱子等等,专业逃生包3个,一些绘画用的彩笔和纸。
3、座位安排:
幼儿分成三组就坐。
活动过程
1、讨论、绘画、分类
(1)师幼谈话,巩固对“地球妈妈的身体内部构造”和地震逃生小技巧的认知。
谈话后提问:“如果发生地震,我们要不要带上东西逃走?要带什么呢?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究竟有哪些?”
(2)讨论、绘画,丰富幼儿对生活中维持生命必须物品的了解。
幼儿自由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在家每天都需要使用的物品名称。
教师提供笔和纸,幼儿绘制出自己讨论物品的小图片。
(3)分类游戏
指导语:“小朋友们想一想,刚才画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哪些是可以暂时不用也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呢?让我们一起动手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选出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品吧!”
操作要求:
把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品分拣出来,去除不需要的物品。
幼儿把各种物品图片分类,选出在逃生中必须使用的物品的图片。
师幼共同将这些物品图片粘贴在活动室的空白墙面上。
展开讨论,进一步熟悉这些物品的性能和运用方法。
2、制作“地震逃生包”
(1)依据墙面物品图片,提问:“如果发生地震,你会携带什么物品逃生?”
(2)幼儿分组进行选择物品,制作“地震逃生包”。
教师提供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若干食品的实物,没有实物的则由幼儿绘制小图片替代。
教师提出打包“地震逃生包”的操作要求:
在收集的所有物品中按照“维持生命必须物品”以及“方便携带和保存”进行挑拣,选择物品装进背包进行打包。
例如,在压缩饼干与普通饼干两者中应该选择压缩饼干更方便携带和保存。又如,保温杯装的水、塑料瓶子包装水、真空饮用水包(真空饮用水包属于专业逃生用品,有保质期长且容易携带、包装不容易破损的特点),这三者应该首先选择最不易变质的真空塑料包装水,其次是塑料瓶子包装水,不应该选择容易变质的保温杯装的水。
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打包”,巩固运用压缩充分利用空间的知识技能。
指导重点:适时启发幼儿思考:
在选择物品的时候要考虑哪些问题?
比如;在地震灾难中很容易受伤需要“急救”,需要用到哪些物品?
在短时间里找不到食物来“维持生命”,可以准备哪些物品?
3、展示、互动与评价
(1)每组展示自己打包的“地震逃生包”。分组介绍逃生包里面选择携带的物品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必须携带;其他组的幼儿可以对讲解的幼儿提出问题或不同的意见。
展示要求:
幼儿要对本组包裹中每件物品的作用进行讲解,可以对比其他组的物品从“维持生命的作用、是否方便保存和携带”等方面进行说明。
例如:有的小组选择了止血贴,有的小组选择了绷带,选择绷带的小组可以列举绷带在急救的时候功用比止血贴多,有止血、捆绑、固定等作用。
(2)整理“逃生包”,借助他人讲述时学习到的经验,在本组的“逃生包”中增加逃生必须携带的物品或者清理逃生不必要携带的物品。
指导语:“刚才的小组展示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其他组的很多好意见,现在各小组就运用这些好意见再来整理一次自己的‘逃生包’吧。”
(3)再次展示各组的“逃生包”,各组选出一位代表在集体面前讲解本组增加和清理了哪些逃生物品。
4、示范引导,分组观察
(1)提供专业地震逃生包,幼儿观察并说出里面物品的名称(哨子、手电筒、压缩饼干、真空饮用水包、包扎带、简易雨衣、手套等)。
(2)鼓励幼儿尝试使用专业逃生包里面的物品,观察和了解物品上面标注的有效期、使用方法等细节。
指导语:“小朋友,我们都来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这些物品在灾难发生时有什么作用?”
(3)把幼儿分组制作的“地震逃生包”和专业地震逃生包进行对比、讨论。
指导语:“小朋友们,专业地震逃生包里面的物品跟我们刚才打包的‘逃生包’里面的物品有什么区别?专业逃生包好的方面有哪些?缺点是什么?我们制作的‘逃生包’又有哪些长处和哪些缺点呢?”
幼儿自主回答后,教师小结:“专业逃生包里面的物品功能很齐全很容易保存,但是价格比较贵。我们自己制作的‘逃生包’比较适合自己使用,但是还缺少一些急救需要的药品,而且刚才有小朋友发现了有些食物的保质期很短,不容易保存,这点在准备物品的时候要注意。”
(4)根据上述经验,再次分组整理地震逃生包。
指导语:“现在你们觉得自己制作的‘地震逃生包’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让我们来再次整理打包自己的‘地震逃生包’吧。”
5、经验迁移
(1)提炼与交流。
指导语1:“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在平时就要做好各种灾难逃生准备了吗?”
指导语2:“平时怎样做好准备,可以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呢?”
(2)激发幼儿对今后科学发展的期待和美好想象,在交流中自然结束活动。
指导语:“如果你成为科学家,你想对‘地震逃生包’做怎样的改进?”
幼儿自主回答(实录):“我想做出像叮当猫那样的大口袋‘地震逃生包’,里面可以装很多很多的东西。”“我想建很多可以伸缩的房子,折叠起来是很小很小的,可以放在‘地震逃生包’里面……”
活动延伸
1、讨论活动:“地震逃生包”平时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2、亲子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地震逃生包”。
3、体验活动:参与园内地震逃生演习。
活动反思
选择适宜的科学教学活动内容非常重要,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也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本次科学活动,突出特色在于设置多种体验环节,让幼儿感知与地震有关的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启发他们思考,调动已有经验,通过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先动手尝试再深人了解“地震逃生包”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由此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从中也认识到拥有科学知识不但可以给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拯救生命。为了进一步拓展孩子的相关经验,我在活动结束部分还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幼儿回顾活动内容,也引发了他们探究更多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
专家点评(点评专家:刘霞,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5~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周老师设计的“大班科学活动:地震逃生包”充分体现了《指南》的这一精神。
该活动在充分考虑幼儿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整个活动过程构思巧妙,层次清晰,从分组自主制作地震逃生包、分组展示交流,再次分组制作、再次分组展示交流;到探究比较专业的地震逃生包、再次分组整理自己的地震逃生包。
幼儿的操作层层递进,认识逐步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充分的自主操作中,幼儿自然而然地获取了正确的科学经验,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树立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并能够应对地震时的求生。
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
地震时如何求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了解地震成因
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1)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师生一起讨论其他地震前预示现象。
2)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波)和横波(S波)有一个基本概念。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3)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提问: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同学们相互讨论。
三、巩固逃生要领 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地震在甘肃容易发生吗?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答案。
六、延伸拓展
1、了解其他地震常发地区。
2、探究其他地震预测方法。
3、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5
为了加强偶发事件中的应急疏散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学校决定在20__年5月13日进行防震应急疏散演习。为了确保演习的效果,学校要求各班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疏散。通过演习,希望能够提高广大师生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减灾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目的
演习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对地震、火灾等事故的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演习,希望能够确保师生的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让师生们对防灾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切实掌握避灾逃生技能。
二、组织安排
1、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__
副组长:__
成员:行政人员、段长及各班班主任
2、现场指挥小组:
总指挥:郑忠勇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11篇的模版范文,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1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学习地震时安全自救的常识。
2、培养安全和自救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地震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让小学生观看地震录像,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钟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你们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吗?(地震)
3、教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是地震?(教师引导小学生从房屋破坏、地面裂开、人员伤亡等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视频里面的地面剧烈的摇晃,移动,房屋一间一间的倒塌,人们纷纷窜逃,哭声喊声连成了一片。
二、引导小学生理解地震的含义
教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地震吗?(因为地震指的是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地面迅速发生颤动。)你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吗?
教师小结:我们人类是生活在地球的表现叫地壳,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总是不停的运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壳在运动呢?那是因为他运动的慢,如果他运动力气过大、过猛,地壳上的岩层就经受不住里的冲击发生断裂,于是出现了地震!
三、结合挂图,了解地震所造成的危害。
1、教师:你们遇到过地震吗?你在哪里见过地震。
教师小结: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地震,但是在其他地方发生过大地震比如我们中国唐山市在1976年发生过7.8级大地震,20xx年在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20xx年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国外也经常发生地震,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日本的震惊全世界的9级大地震!
2、教师:地震时有什么景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老师结合图片讲述)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小结:地震了,会摧毁了所有的房屋,地震还造成了山体滑坡;造成了桥梁中断;压死压伤了许多人;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亲人,无家可归,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成了孤儿!
四、引导小学生学习自救的方法!
1、教师:地震是分等级的,当大地震时地面、房屋明显的摇晃,不要多久就会山崩地裂!如果是小地震的话,我们就会感觉有一点点的震感,一般不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我们这里发生地震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教师小结:当发生大地震时,能跑就跑,“跑”是在地震发生初时,而且一定要跑到空旷的地方,四周不要有广告牌、电线杆等东西,以免倒下来时被砸到,跑的时候一定要抱着头,保护好头部。要是在短时间内跑不了,来不及跑了呢?那就“躲”,一定要躲在家中最小的房间里,如卫生间,厨房,结实的桌子下、床下等,切断电源、关掉煤气,等到地震过后及时撤离。
2、教师:地震真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其实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教师小结:像前段时间发生的日本的9级大地震,日本的科学家们就预测出来了,他们知道在几月几日在什么地方会发生地震,所以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大的减弱了人员伤亡!而发生在我们中国的那几次地震呢!我们国就没有检测出来!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学还没有日本那么发达!所以孩子们要从小热爱科学,认真的学本领,长大以后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3、教师:如果是我们小学生园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教师小结:如果是我们小学生园发生了地震,在初步震动的时候,我们迅速抱着头有顺序的的排着队伍,跑到下面操场的空地上去!跑的时候一定不能推,不能挤,沿着楼梯迅速的往楼下跑去。
效果分析:通过这次活动,小学生们对地震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地震时的安全自救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对于预测和减少地震灾害的作用。
地震逃生安全教育内容2
活动目标:
1、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学习并掌握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3、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的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
2、有关地震的图片、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PPT。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