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病例优先采集:

A:上呼吸道标本

B:下呼吸道标本

C:尿标本

D:全血标本

E:血清标本

2.新型冠状病毒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尽量釆集发病后()内的急性期抗凝血:

A:3天

B:5天

C:7天

D:10天

E:14天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或以下保存:

A:-30℃

B:-40℃

C:-50℃

D:-60℃

E:-70℃

4.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标本可在4℃存放:

A:3天

B:5天

C:7天

D:10天

E:14天

5.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的运输包装分类属于: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E类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A:α属

B:β属

C:γ属

D:δ属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哪种消毒剂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A:乙醚

B:75%乙醇

C:氯己定

D:过氧乙酸

E:氯仿

3.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标本的包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本采集后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分装

B:所有标本应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样本采集管里,拧紧

C:容器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D: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E:以上都正确

4.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标本保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在24小时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

B: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

C: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可长期保存

D: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标本

E:标本运送期间可反复冻融

5.2019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的运输包装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

A:UN2814

B:UN1602

C:UN3373

D:UN9284

E:UN1605

1.设计有缓冲间的实验室是

A:BSL-1实验室

B:普通型BSL-2实验室

C:加强型BSL-2实验室

D:所有级别的实验室

2.BSL-3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

A: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淋浴间

B: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防护服更换间

C: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缓冲间

D:监控室、防护服更换间和缓冲间

3.工作人员应穿着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防护服的实验室是

A:普通型BSL-2实验室

B:加强型BSL-2实验室

C:BSL-3实验室

D:BSL-4实验室

4.以下不符合实验室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的是

A:实验室的走廊和通道应不妨碍人员和物品通过

B:应设计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处应有明显的标识

C:房间的门根据需要安装门锁,门锁应便于外部快速打开进入实验室

D: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全

5.在以下关于BSL-1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

B: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内有暂私人物品的设施,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即可

C: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应设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

D:实验室应设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宜为非手动式,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

1.以下哪些是疫情流行期间感染控制的关键措施

A:正确佩戴口罩

B:严格执行手卫生

C:加强自然通风,保护清洁区

D:以上都对

2.以下哪个区域作为清洁区,应该重点保护

A:值班室

B:护士站

C:走廊

D:病房

3.安全柜出现异常的情况包括

A:气流从窗口出来了

B:压力异常系统有提示

C:强大噪声

D:ABC

4.N95口罩戴几小时后更换

A:1

B:2

C:3

D:4

5.需要在在生物安全柜内的操作

A:开帽

B:涂片

C:计数充池

D:ABC

1.属于实验室分级中二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B: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

C: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D: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2.实验室设计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A:操作方便是实验室设计的首要原则

B:选址、设计符合国家建设规划

C:保证对辐射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

D:考虑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消毒、清洁、防滑、防渗漏、防积尘等方面特殊要求

3.BSL-1实验室要求包括

A:足够的空间

B:设置独立的休息区

C:地面应防滑

D:以上都是

4.BSL-1实验室台(桌)柜和座椅的要求错误的是

A:应稳固和坚固

B:实木为主

C:边角应圆滑

D:台面应防水

5.BSL-1实验室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包括

A:消防器材

B:意外事故处理器材

C:、急救器材

D:以上都是

1.禁止入内的标识适用于以下哪些场所

A:引起职业病危害的场所

B:涉险区域周边

C:能够产生生物危害物质设备故障时

D:以上都是

E:指定整数精

2.禁止携带首饰、金属物或手表适用于以下哪个场所

A:实验室入口

B:消防器材存放处

C:变电设备机房附近

D:紧急喷淋装置附近

E:指定整数精

3.禁止存放食不适用于

A:实验室区域

B:变电设备机房附近

C:污染源入口

D:手术室

E:指定整数精

4.易产生液体及气溶胶的操作不包括

A:匀浆

B:超声

C:冻干

D:离心

5.具有以下那种可能情况时,工作人员必须戴防护手套

A:易感染

B:腐蚀

C:冰冻

D:以上都是

1.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负责人是

A:单位法人

B:实验室负责人

C:实验室管理人

D:实验室生物安全员

2.下列关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B:应熟悉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C:先经过岗位专业培训,能胜任所承担的

D:有适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3.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当承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职责不包括

A:负责本单位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B:决定并授权人员进入实验室

C:定期召开生物安全管理会议,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D:批准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4.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每五年必须参加一次市级生物安全培训

B:全面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C:负责实验项目计划方案和操作规程的审查

D:决定并授权人员进入实验室

5.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的职责描述中,包括

A: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责和权力

B: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

C: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

D:以上均包含

窗体顶端

1.下列关于选择防护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效过滤防护材料,结构紧密,有效阻隔液体和颗粒物

B:透气,透湿,防静电,穿着舒适

C:前胸及颈部采用拉链设计,方便穿脱,提供高水平防护

D:腰部、踝关节采用弹性带收口设计,防护服的服帖性

E:针织袖口设计,穿着更舒适

2.口罩的更换频率为

A:每小时更换1次

B:每2-4小时更换1次

C:每4-6小时更换1次

D:每8-10小时更换1次

E:每天更换1次

3.医用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等级为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4.整体防护穿戴顺序正确的是

A:戴医用防护口罩→戴一次性手套→穿上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密封胶条→戴防护头罩并贴上魔术贴→调整头罩穿戴位置→穿防护腿套

B:戴医用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密封胶条→戴防护头罩并贴上魔术贴→调整头罩穿戴位置→穿防护腿套→戴一次性手套

C:戴一次性手套→戴医用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密封胶条→戴防护头罩并贴上魔术贴→调整头罩穿戴位置→穿防护腿套

D:戴一次性手套→戴医用防护口罩→戴防护头罩并贴上魔术贴→调整头罩穿戴位置→穿上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密封胶条→穿防护腿套

E:戴一次性手套→戴防护头罩并贴上魔术贴→调整头罩穿戴位置→穿上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密封胶条→穿防护腿套→戴医用防护口罩

5.整体防护脱摘顺序正确的是

A:脱下防护腿套→脱下外层手套→取下防护头罩→脱下防护服→脱下防护口罩→脱下里层手套

B:脱下防护腿套→脱下外层手套→脱下防护口罩→取下防护头罩→脱下防护服→脱下里层手套

C:脱下外层手套→脱下防护腿套→取下防护头罩→脱下防护服→脱下防护口罩→脱下里层手套

D:脱下防护口罩→脱下外层手套→脱下防护腿套→取下防护头罩→脱下防护服→脱下里层手套

E:脱下防护口罩→脱下外层手套→脱下防护腿套→脱下防护服→取下防护头罩→脱下里层手套

1.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内部原因不包括

A:试验动物

B:微生物培养物

C:处理不当的生物废物

D:工作人员易感

2.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病原体不包括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昆虫

3.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病原通常来源于

A:感染的人或动物的标本

B:污染的仪器设备

C:空调系统送风

D:医疗废弃物

4.造成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各类已知原因中最常见的是

A:人员操作失误造成

B:仪器设备故障

C:经皮肤感染

D: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5.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病原微生物共分为

A:两类病原微生物

B:三类病原微生物

C:四类病原微生物

D:五类病原微生物

1.nCOV-2019病毒为

A:双链RNA病毒

B:双链DNA病毒

C:单股正链DNA病毒

D:双链DNA反转录病毒

E:单股正链RNA病毒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常规检测方法是

A:电子显微镜检测

B:补体结合试验

C:免疫胶体金技术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实时荧光RT-PCR

3.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按照第几类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

A:第一类

B:第二类

C:第三类

D:第四类

E:第五类

4.nCOV-2019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稳定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热敏感,56℃10分钟可有效灭活

B:乙醚可有效灭活

C:75%乙醇可有效灭活

D:含氯消毒剂有效灭活

E:过氧乙酸和氯仿可有效灭活

5.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

B: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

C:离心机运行过程中离心管发生了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时,应关闭电源并且保持离心机盖子关闭30分钟

D:如果在机器停止运行后发生了破裂,立即通知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员打开离心机盖查看破损程度

E:所有打破的离心管(桶)、玻璃碎片、套管及转轴都应放到对该种微生物有效的无腐蚀性的消毒剂里,放置24小时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1.实验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已知或未知特性不包括

A:致病因子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B:致病因子传播途径和传播力

C:致病因子的感染性和致病性

D:致病因子的保存方法

2.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活动不包括

A:领取、转运、保存、销毁

B:分离、培养、鉴定、制备

C:离心、研磨、振荡、匀浆

D:核收样本、统计试验数据

3.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动物包括

A:被动物抓伤、咬伤

B:转运动物

C:消杀饲养器具

D:更换动物实验室新风系统

4.感染性废物处置过程中的风险不包括

A:废物容器、包装、标识

B:收集、消毒、储存、运输

C:无需对灭菌结果进行检测

D:感染性废物的泄露

5.实验活动安全管理的风险不包括

A: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带来的新风险

B:购买仪器设备资金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

C:运行经验和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与设施、设备有关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维护保养规程等的潜在风险

D:实施应急措施时可能引起的新的风险

1.病原体包括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以上都是

2.不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是

A:布尼亚病毒科

B:炭疽芽孢杆菌

C:霍乱弧菌

D:布鲁氏菌

3.A类感染性物质,使人染病或使人和动物都染病者联合国编号是

A:UN2900

B:UN2941

C:UN2918

D:UN2814

4.B类感染性物质运输专用名称为

A:B类感染性物质

B:生命物质B类

C:UN3373

D:仅感染动物物质

5.危险货物共几类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