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的一模、二模和三模考试中,二模的难度和内容与高考较为接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珐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始烧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元代,珐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器,故珐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陶胎珐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胎珐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璎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珐华器,而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海外地区珐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珐华器,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珐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珐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珐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摘编自董佳馨张凝灏《惊艳天下———号沉船的珐华器》)

材料二:

1992年出生的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7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将来会在家乡做珐华。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家许多珐华作品都流传后世,乔琳的爷爷从13岁从事陶瓷制作,后来创建陶瓷厂,并自2006年起开始开展乔氏珐华祖传技艺的恢复研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失败、总结,这一失传300年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终于重现芳华。

乔琳常常为此感到自豪,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珐华制作技艺。直到2015年,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这种自豪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母亲给我和哥哥都打了电话,说厂子经营不下去了。”乔琳告诉记者。放下母亲的电话,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准备继续读研的乔琳犯了难。

“我挺纠结。回家传承手艺意味着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但是,这个厂是爷爷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乔氏珐华制作技艺难道要再次断掉?”乔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说不回去很容易,但我必须回去。”

就这样,乔琳放弃读研,与哥哥先后回到故乡阳城,一头扎进珐华的世界。

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乔琳拿起一件珐华器给记者解释,“立线的线条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珐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日复一日地练习,现在,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珐华制作技艺。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珐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现在,找乔琳定制珐华器的人越来越多,珐华正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还在尝试将珐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珐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珐华?

“相信随着更多人去了解珐华、从事珐华研究,珐华器的未来会有更多可能。”很多问题现在并无答案,创新之路上也困难重重,但乔琳的脚步不会停歇。

(摘编自付明丽《山西阳城古老珐华走进现代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珐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指的是一种瓷器。

B.材料一介绍的在南海一号沉船中首次发现的产于明中期的珐华器,因造型精美、色彩斑斓而惊艳世界

C.材料二介绍乔琳基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毅然放弃所爱的专业回国成为乔氏“法花”传人。

D.材料二介绍作为珐华制作工序中的两道最关键工序“立线”和“施釉”,前者是基础,后者技术难度更高。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珐华器有山西和景德镇两大生产区,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景德镇生产珐华器晚于山西,是用瓷胎仿制珐华器。

B.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除了有陶胎和瓷胎的不同,还有三大不同;器形大小不同,纹饰风格不同,使用功能不同。

C.目前没有珐华器相关窑址的考古发现,但随着南海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对其研究的深入,很可能将会得知。

D.作为珐华器制作两个最关键步骤之一的施釉,特别要注意把握好釉面薄厚的度;把握好了这个度,釉面就会有光泽。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瓷器中一种的珐华器,始于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曾失传300年,是乔琳的爷爷使其重现芳华。

B.材料一作者引用民国许之衡著作中的记载,是为了使自己关于珐华器始烧和兴盛时期说法有依据。

C.相较于山西陶胎珐华器极具北方泥土气息的纹饰的粗放,景德镇的瓷胎珐华器的纹饰要显得典雅。

D.乔琳将年轻人喜欢的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元素加诸瓷板画、看盘等工艺品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4.材料二作为人物通讯,报道了乔琳的事迹,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她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A.责任担当。面对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将要再次断掉,毅然放弃辛苦多年所学专业,回家挑起重担。

B.刻苦钻研。珐华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技艺难度极高,乔琳日复一日地练习,最终熟练掌握。

C.勇于创新。乔琳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近80种釉色。

D.刚毅果决。乔琳得知爷爷和父母的厂子经营难以为继,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回家传承乔氏珐华制作技艺。

5.1972年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出土一个珐华器瓷罐,大口,短颈,丰肩,收腹,砂底,圈足。口沿装饰八宝纹,肩部为璎珞纹,器腹为八仙过海图,纹饰细腻。请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推断是产自山西还是景德镇?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3分)A(“珐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既指陶瓷装饰技法,例如“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也指使用这种技法制作的瓷器,例如“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2.(3分)B(“使用功能不同”错,都以陈设为主要功能)

3.(3分)A(根据材料二,失传300年的是“乔氏珐华祖传技艺”,而非珐华器的制作工艺)

4.(3分)C“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近80种釉色”错误,应改为“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

5.(6分)应该是产自景德镇。理由:该珐华器瓷罐大口、肩部为璎珞纹、纹饰不粗放(纹饰细腻),以上这些都符合景德镇珐华器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

(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

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

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

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

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8.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5分)

9.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整体感知】

《桂公塘》得名于南宋文天祥散文《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桂公塘》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基本遵循了《指南录后序》的内容。小说与现实的斗争密切相关,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作品热情歌颂民族英雄,为了主题的需要,在古人古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其古今交融,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在当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感知人物身上的中国精神;文章能够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家

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模块试题以小说《桂公塘》为设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相关知识有:有关塑

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知识;对比衬托手法的区分。

A项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鉴赏。“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并非向文天祥献媚,而是以“国家柱石”这一体现担当的比喻逼迫文天祥

前往北地。

B项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描写的分析鉴赏,家铉翁与烛之武同是婉拒,但家铉翁是真心拒

绝,烛之武则相反。

C项考查对比手法的理解,此处应当为衬托。

D项考查主旨内容的理解,此处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

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选项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

C选项“他便心平气和起来”可以看出,对官僚厌恶的情绪并非是最重要的。

8.(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在高考的一模、二模和三模考试中,二模的难度和内容与高考较为接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珐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始烧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元代,珐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器,故珐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陶胎珐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胎珐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璎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珐华器,而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海外地区珐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珐华器,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珐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珐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珐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摘编自董佳馨张凝灏《惊艳天下———号沉船的珐华器》)

材料二:

1992年出生的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7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将来会在家乡做珐华。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家许多珐华作品都流传后世,乔琳的爷爷从13岁从事陶瓷制作,后来创建陶瓷厂,并自2006年起开始开展乔氏珐华祖传技艺的恢复研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失败、总结,这一失传300年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终于重现芳华。

乔琳常常为此感到自豪,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珐华制作技艺。直到2015年,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这种自豪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母亲给我和哥哥都打了电话,说厂子经营不下去了。”乔琳告诉记者。放下母亲的电话,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准备继续读研的乔琳犯了难。

“我挺纠结。回家传承手艺意味着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但是,这个厂是爷爷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乔氏珐华制作技艺难道要再次断掉?”乔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说不回去很容易,但我必须回去。”

就这样,乔琳放弃读研,与哥哥先后回到故乡阳城,一头扎进珐华的世界。

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乔琳拿起一件珐华器给记者解释,“立线的线条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珐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日复一日地练习,现在,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珐华制作技艺。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珐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现在,找乔琳定制珐华器的人越来越多,珐华正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还在尝试将珐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珐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珐华?

“相信随着更多人去了解珐华、从事珐华研究,珐华器的未来会有更多可能。”很多问题现在并无答案,创新之路上也困难重重,但乔琳的脚步不会停歇。

(摘编自付明丽《山西阳城古老珐华走进现代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珐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指的是一种瓷器。

B.材料一介绍的在南海一号沉船中首次发现的产于明中期的珐华器,因造型精美、色彩斑斓而惊艳世界

C.材料二介绍乔琳基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毅然放弃所爱的专业回国成为乔氏“法花”传人。

D.材料二介绍作为珐华制作工序中的两道最关键工序“立线”和“施釉”,前者是基础,后者技术难度更高。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珐华器有山西和景德镇两大生产区,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景德镇生产珐华器晚于山西,是用瓷胎仿制珐华器。

B.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除了有陶胎和瓷胎的不同,还有三大不同;器形大小不同,纹饰风格不同,使用功能不同。

C.目前没有珐华器相关窑址的考古发现,但随着南海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对其研究的深入,很可能将会得知。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