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故时,可以及时作出应急响应,下面小编整理了乡镇机关突发重大疾病卫生安全应急预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镇机关突发重大疾病卫生安全应急预案1

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2、编制依据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涉及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另行制定有关预案。

5、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部门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为认真贯彻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传染病防治法》,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辖区内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6、组织领导

医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院感、医疗、护理、公卫、药剂等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责任报告员;成立由院感、医疗、护理、公卫、药剂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动队。

领导小组负责落实本预案的实施,指挥应急处理机动队进行应急处理。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种类、时限、报告内容门诊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公共卫生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负责人为责任网报人;

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病症状、地点、时间、人数、波及人群或潜在影响等;

在传染病疫情暴发和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三、卫生专业应急处置工作网络

镇卫生院组建胡集镇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网络,具体职责如下:

(一)镇卫生院:协助市疾病控制中心确定监测点,建立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防治对策;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承担实验室检测任务;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指导各村(社区)做好疫点处理工作;对各村(社区)和各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督查工作。

准备专用救护车和急救人员,负责转运病人到指定医疗机构。

协助上级卫生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各村: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卫生院安排,协调本辖区内卫生室,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开展督查,掌握本辖区的疫情动态,向镇政府、卫生院报告;做好防病必需的技术和物资准备;指导开展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协助上级单位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好现场处理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居民健康教育。

协助上级卫生部门做好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做好病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样品采集工作,及时报告事件动态情况;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由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工作小组,建立院内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加强医疗机构内的消毒等预防工作,重视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

做好病例监测、筛选、报告,对有可疑症状的病人在尚未明确诊断前要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预防疾病传播。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队

镇卫生院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

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应急机动队

镇卫生院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人员由流行病学、卫生监督、消杀灭、后勤保障等方面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

根据工作需要可分为疾病控制应急分队、后勤保障分队、检验检测分队等。

由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统一调度.

六、经费和物资保障

1、经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镇财政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

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2、物资保障

(1)建立镇政府常规储备及临时应急储备库。

镇政府常规储备库由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储备物资数量应满足我镇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暴发流行时的需要,由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调拨使用;临时应急储备库应能满足疫情发生时三天内我镇疫点处理应急物资需求,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以供紧急调拨使用。

具体物资储备数量由镇卫生院、财政所共同确定。

(2)各村(社区)要根据镇应急预案,科学合理地制定各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计划,参照镇级储备情况并结合各自实际,做好本辖村、社区物资储备工作。

(2)储备物资

A、消毒器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漏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B、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七、预警体系建设

1、监测网络建设

(1)建立健全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以现有信息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村财务管理网、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乡镇、村三级报告网络。

(2)以镇为单位,建立村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镇级政府所在地医院、车站、企业、学校设4个,村和社区设17个,每个监测点指定信息网络通讯员,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任务,并实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

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要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

对有化学毒品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的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6)参与全国联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资料库,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2、预警系统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全镇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预警报告制度,根据预警情况,制定监测计划。

E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6.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

按上级有关指示,统一口径,指定专人向媒体发布信息,其它任何人员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二)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镇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第六部分正常时期准备工作

一、常规培训

(一)培训对象:

各级医疗机构全体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各级应急机动队成员等。

(二)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应急机动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三)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二、演练

各单位及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摄取应急准备、协调和应对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乡镇机关突发重大疾病卫生安全应急预案3

一、预防预警及信息报告

1、预警预防

防汛的预警,以上级的通知为主,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发布的信息为辅,具体由村(社区)信息联络小分队队长负责接收,要求平时每天不少于1次,汛期要随时接收和关注。

村(社区)信息联络小分队队长在接到相关预警信息后,报村(社区)应急协调小组组长,并且经同意后发布,通知相关的小分队和村(社区)居民做好防暴雨、防汛准备。

村(社区)后勤保障小分队需要按要求准备好食品、药品和有关物资器材设备。

村(社区)保安巡逻小分队要再次进行隐患排查,及时查漏补缺,确保万无一失。

2、信息报送

村(社区)信息联络小分队队长在获知相关预警信息后,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村(社区)应急协调小组组长,根据组长指示,将此信息迅速通报给辖区信息联络员,并在30分钟内将布置落实情况报镇乡镇急办。

二、应急处置

1、灾前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