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于急诊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急诊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背景介绍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承担着急救、抢救和急性疾病的诊疗任务。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患者流量大等原因,急诊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整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问题分析

1.人员不足: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工作负荷过重,难以及时响应患者需求。

2.流程繁琐:急诊科的流程繁琐、环节多,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3.设备不足:急诊科的医疗设备不足,无法满足高效诊疗的需求。

4.缺乏协调机制: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患者转诊和转运过程中存在问题。

三、整改措施

1.人员配备:

a.增加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确保足够的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b.配备专职护士负责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减轻医生的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c.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2.流程优化:

a.简化急诊科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患者就诊效率。

b.制定并执行急诊科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c.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3.设备更新:

a.完善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配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可靠性。

b.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c.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4.协作机制:

a.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b.制定转诊和转运的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顺利转诊和转运。

c.定期召开跨科室会议,解决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的问题和矛盾。

四、实施计划

1.制定整改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

2.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3.流程优化:对急诊科的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4.设备更新:根据实际需求,更新急诊科的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5.协作机制建立:与其他科室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6.监测与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五、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3.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4.提升急诊科的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5.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提高患者转诊和转运的效率。

六、总结

急诊科整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人员配备、优化流程、更新设备和建立协作机制,可以有效解决急诊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一、留观区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交接班后,接班护士与上班护士一同巡视病房,床头交接班,掌握病人的病情、治疗及护理措施,检查病区床单元物品是否完整清洁。

2、做好留观病人的基础护理:(1)患者头发、指(趾)甲清洁整齐。(2)患者口腔、皮肤清洁,床铺干燥整洁。(3)患者无压疮、烫伤、坠床和其它护理并发症。

(4)卧位正确舒适,各种管道固定良好通畅,符合护理常规要求。

3、遵医嘱做好每位留观区病人的治疗工作,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危重病人书写危重病人抢救记录,做好入院病人的交班工作。

4、做好留观病人的输液登记,凡有床位的病人均要写一览表(有使用护栏及约束带者要用红笔在一览表上注明)、床头卡,并保存病人的病历,嘱咐病人输完液后再向护士取回,若病人要求出观,则先请示医生,由医生决定,在病历上注明出观时间再交回病人。

5、做好当班二天处方的检查工作,用袋子装好,并注明时间段。

6、负责无名氏的起居饮食,记录无名氏所有费用。

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伏、酒精等皮肤消毒剂开启后每周更换2次,并注明启用时间。

8、指导实习生或跟班护士搞好仪器的清洁消毒工作,氧气湿化瓶、连接管等一般患者使用后用500mg/L、感染性疾病患者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净、晾干保存。指导工友湿式扫床一床一巾,擦拭床旁桌一桌一巾,执行率100%。

9、保持病室内外清洁、整齐、安静,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医疗废物按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分类放置,专人收集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二、抢救区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接班者提前15分钟上班,清点物品,确保急救设备、药品、物品专人管理、定位放置,处于功能状态,并登记于点物簿上。

2、听交接班后同上班护士巡视病房(主要负责抢救室、ICU监护室、清创室),掌握病人的病情、治疗及护理措施,检查抢救室、ICU监护室及清创室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外用消毒剂存放符合要求,地板及床单元是否洁净。

3、检查急救仪器物品,并通电试机一次,保证仪器完好率100%,检查氧气房、氧枕是否处于应急状态,并做好抢救物品登记簿登记工作,负责氧气的签收。

4.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并能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急救措施及时、到位,执行医嘱准确无误,抢救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5.抢救记录详实,能准确反映抢救过程及病情变化。病情稳定后,协助医生妥善安置病人,及时做好转归。

6、抢救完毕及时补充急救物品,整理环境卫生,保持抢救室整齐、清洁。每天上午作领取药物计划,下午负责到门诊西药房取药。做好麻药的保管和领取。7、0:00、8:00、16:00更换探热针消毒液。换药室使用的无菌镊或持物钳原则上采用无菌干缸保存,有效使用时间4小时;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的要按规定每周二次更换容器及消毒液。

8、医护人员手清洁、消毒符合要求,要求着装、衣帽整齐,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治疗室、换药室等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细菌菌落数符合卫生学标准。

9、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医疗废物按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分类放置,专人收集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三、院内分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分诊护士需掌握预检分诊核心制度及大批伤员分流指引,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就诊次序,能及时联系各部门,保证大型抢救顺利完成。

2、有120、院前急救护士、各部门值班医生的联系方式。

3、为候诊病人介绍就诊流程、急诊布局及相关健康宣教。对一般急诊病员简明扼要询问病史,为病人做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于门诊病历,根据病情引导病人到相关诊室就诊。

4、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做好病员特殊检查前准备及用药相关指导。保管好病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单。

5、认真填写急诊日志,符合规定要求。发现传染病,按规定要求进行隔离、上报及诊室消毒。

6、当班期间保持诊床、诊室整洁,桌面无杂物,办公用品齐全。值班医生、病人离开后,开窗通风,空气消毒。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更换诊床床罩。及时补充各诊室接诊所需用物(包括各种表格、压舌板、血压计及其办公用品)。

四、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值班护士必须提前1 0分钟接班,认真做好急救前的准备工作,检查急救箱、气管插管箱、氧气袋(瓶)是否处于应急状态,并检查值班车辆内的清洁卫生。值班时间内,应保持高度待命状态,接到调度指令后,5分钟内出车,无条件地执行急救任务。

2、遵守院外急救的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止血后包扎,先固定后运送,搬运与医护一致。值班护士需熟练掌握呼吸、循环、气道、静脉通道的管理,掌握心跳骤停病人的急救配合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流程,熟悉院前急救的工作流程。

3、转送病人途中,护士应坐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静脉及呼吸通道通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4、据患者病情及时准确联系医院相关科室,让其做好抢救准备。

5、车辆回院后,补充各种急救药物、用物并贴封条,并作好车厢内的清洁卫生,使车厢内保持整洁、卫生、舒适。运送传染病人后,应根据不同的病种,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6、做好交接班及完善院前急救相关文件记录。

五、输液区护理质量控制措施

1、“接班”做好二楼输液区的接诊工作。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每4小时配制一次,并注明药品批号)。0:00、8:00、16:00更换探热针消毒液并记录。做好输液前的皮试、肌注等工作。肌注时双人查对,遇有皮试病人嘱咐其在皮试观察区上坐椅等候20分钟看结果。并在皮试告知记录本上按要求签名。如果病人是两天以上输液,则嘱咐病人第二天带药物、病历来。

2、“接班”每班下班前检查二天以上的输液处方,用袋子装好,并注明时间段。做好二楼电铃电池的更换,每周一的“接班”护士全面检查电铃一次。

3、做好配药后的药液查对:输液袋、处方、输液卡上的姓名、年龄、药品及剂量是否一致,对光检查药品是否有沉淀,并在处方上方签名及日期。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于急诊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5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急诊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一、背景介绍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承担着急救、抢救和急性疾病的诊疗任务。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患者流量大等原因,急诊科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整改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问题分析

1.人员不足: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工作负荷过重,难以及时响应患者需求。

2.流程繁琐:急诊科的流程繁琐、环节多,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3.设备不足:急诊科的医疗设备不足,无法满足高效诊疗的需求。

4.缺乏协调机制: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患者转诊和转运过程中存在问题。

三、整改措施

1.人员配备:

a.增加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确保足够的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b.配备专职护士负责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减轻医生的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c.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2.流程优化:

a.简化急诊科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患者就诊效率。

b.制定并执行急诊科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c.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快速录入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3.设备更新:

a.完善急诊科的医疗设备配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可靠性。

b.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c.建立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4.协作机制:

a.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b.制定转诊和转运的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顺利转诊和转运。

c.定期召开跨科室会议,解决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的问题和矛盾。

四、实施计划

1.制定整改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

2.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3.流程优化:对急诊科的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4.设备更新:根据实际需求,更新急诊科的医疗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5.协作机制建立:与其他科室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6.监测与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五、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

2.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3.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4.提升急诊科的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

5.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提高患者转诊和转运的效率。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