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范文6篇,希望大家喜欢。

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范文1

一、购前及时报备

进口冷链食品进入我市的首站经营者(进口冷链食品进入临沂落地的第一站,类似于一级批发商),须不低于购进冷链食品到达本市行政区域前24小时向货物到达目的地县级市场监管部门书面报备经营者名称、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批号、供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报备可以采用传真、发送电子文档、当面送达等多种方式。

二、严格进货查验

购进进口冷链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许可证、食品入境检疫证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证明。

三、确保实现追溯

建立食品进货台账,详细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批号、进货日期、供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保存相关凭证。从事冷藏冷冻食品批发业务的企业,还要建立食品销售台账,详细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批号、进货日期、销售日期、购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保存相关凭证。进口冷链食品入库、出库等信息应如实、准确、完整录入xx省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管理系统。

四、加强卫生防护

安排专人对生产、经营、办公、会议、仓储等区域、运输车辆及其他人员活动场所和相关物品定时清洁消毒,加强室内环境通风,密闭区域要正确使用空调等机械通风。

在冷链食品入库前或者进入生产加工环节前应对其外包装实施消杀处理。外包装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对冷链食品存储冷库、转运存放区域的地面、墙壁,可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清水擦拭干净;对冷链食品解冻池、盛放容器、生产设备设施表面等,可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消毒剂污染食品。

五、加强人员防护

建立上岗员工健康卡和全体员工健康状况台账,对新进员工和返岗员工14日内行程与健康状况进行登记,每班上岗员工必须落实登记、测温、消毒、查验健康码等防控措施,严禁“带疫”上岗。直接接触冷链食品及包装物的员工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根据岗位需要穿戴相应的面屏、围裙、胶靴等,按规定流程洗手消毒,其工衣应与其他员工工衣分开清洗、消毒。

六、加强核酸检测

全力配合当地卫生健康委开展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对在口岸区域从事装卸搬运的人员、从口岸区域向冷库等场所运输的人员、在冷库等场所从事装卸搬运的人员以及其他在上述场所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人员,要在暴露(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后3-5天内进行1次核酸检测,连续作业超过5天的每5天检测1次,完成本次作业及暴露后检测结果出具前实行闭环管理;对其他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每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其他冷链食品的环境、产品及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每14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同时加大环境、食品核酸检测力度,力争把疫情风险控制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

七、异常状况处置

从业人员出现可疑症状后,要立即到隔离区域观察,同时联系属地疾控部门和疫情防控领导机构,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专车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实验室排查。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样品,应迅速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及时报告属地疾控部门和疫情防控领导机构,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处置。

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范文2

为防范冷冻冷藏肉品(含水产品,下同)和冷链物流环节新冠污染风险,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促进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开展排查冷冻冷藏肉品风险排查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210号)、《XX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转发XX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冷冻冷藏肉品风险排查的紧急通知〉的紧急通知》精神,县局决定从即日起组织开展冷冻冷藏肉品专项检查工作,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即日起至X月XX日,以食品冷库为重点节点,全面排查全县肉品生产经营场所和冷链物流环节被新冠污染风险,检查冷冻冷藏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二'重点对象

以冷冻冷藏肉品特别是进口肉品为重点品种,以生产加工、贮存、销售环节冷库为重点场所,以肉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场超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全面排查冷冻冷藏肉品被新冠污染风险。

三、工作内容

(-)普查建档,摸清底数。

各单位要对本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餐饮服务单位及销售冷冻冷藏肉品经营者自建自备冷库和提供冷冻冷藏贮存服务业务的第三方冷库进行全面摸底建档,重点检查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文件,第三方冷库是否按照规定向所在辖区市场监督管理所备案登记。

(二)配足设备、规范运行。

各单位要对冷库温控检测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食品冷冻冷藏符合温控标准,防止脱冷和食品变质等问题,重点检查冷库是否具有温度检测设备,是否定期测定并记录冷冻冷藏食品温度,是否按照相关标准或标签标识要求贮存冷冻冷藏食品。

(三)落实制度、全程追溯。

各单位要重点检查自建自备冷库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落实情况,是否索取并在规定期限内保存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非洲猪瘟检测合格报告,是否建立食品贮存管理制度和食品进出库台账;重点检查第三方冷库是否留存委托方的食品生产经营合法资质文件,是否如实记录委托方以及委托方贮存的产品信息,是否建立食品进出库台账。

(四)靠实责任,狠抓卫生。

各单位加大并督促肉品集中交易市场、冷冻冷藏库房、商场超市和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等冷链物流环节做好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检查相关场所是否制定疫情防控指南,冷库及从业人员是否落实清洁、消毒、通风、个人防护等卫生防疫措施,是否存在卫生死角,是否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物资储备,是否加强冷链环节疫情防控措施。

(五)严格查验、确保质量。

各单位要对冷库等重点场所开展冷冻冷藏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查。重点查看是否存在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肉品,是否存在贮存和经营来源不明的肉品,是否存在无“两证两章一报告”的生猪产品,是否存在标签或标签标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预包装食品,是否存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肉品,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冷冻冷藏肉品,及时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对抽检结果表明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从严查处。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协调联动。各单位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对开展排查工作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确保排查工作全方位、全链条、无死角。

(二)做好自身防护。各单位要切实加强排查人员的防护指导,严格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排查人员被新冠污染的食品、包装或环境感染的情况发生。

(三)狠抓即行即改。各单位对排查中发现存在不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和质量安全标准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存储政府储备商品的冷库冷链物流追溯管理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通报相关部门做好督促整改,指导其加快完善肉品追溯制度,保证追溯信息链条完整。

(四)严守工作纪律。各单位对排查工作不宣传报道。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排查工作相关信息。

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范文3

为贯彻落实“四早”防控策略,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国家、省、市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重点对冷链食品加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加工、包装、贮存等工艺过程作出疫情防控要求。

—、落实企业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一)加强组织保障。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领导疫情防控工作,向社会作出承诺并公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二)完善制度要求。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制订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组织领导体系、责任分工、排查制度、监督员制度、日常管控、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并按要求严格落实。

(三)做好物资保障。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设立企业测温点和临时隔离点,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口罩、手套、消毒设备及用品、非接触式体温计等。

二、重点环节和重点场所防控要求

(一)原料管控。

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重点检查进口肉品和进口水产品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和同批次新冠核酸检测合格证明。做好供应商合规性检查和评估,对每批食品进货查证验货,严禁使用来源不明的原料进行生产加工,把好原料的“追溯关”“自查关""检测关”“贮存关”,建立健全全程追溯机制,确保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要对供货者的疫情防控保障能力进行审核,并监督其按照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运输食品。供货者应加强食品贮存、运输过程管理。根据政府预警信息,对进口水产品、进口肉品及来自高风险地区或者疫区的冷链食品入库前,应按照采样比例有关规定进行新冠核酸检测。做好原料贮存区域、运输工具、货物外包装及其他相关用品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二)通风换气。

普通厂区优先选择自然通风,如条件不具备可辅以机械通风。密闭厂区应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空调系统供风安全,采用全新风模式,关闭回风系统,确保人均新风量^30m3/ho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场所,按照《XX市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和夏季空调运行管理与使用指引》执行。

(三)贮存场所防控。

定期对冷链食品贮存场所进行清理和消毒。对冷库等贮存场所的地面、墙壁、称量工具、运输盛放容器等相关用品用具,使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反复、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货物贮存场所的门把手、电梯按键、楼梯扶手等经常触碰的物体表面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反复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四)货物外包装。

货物外包装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确保消毒剂在物体表面保持30分钟。进口冷链食品进入企业或者入库前,应对食品外包装实施严格消毒处理。废弃冷链食品外包装物应当喷洒消毒后定向收集回收处置。可在冷库中采取臭氧消毒法或探索使用紫外线消毒法进行物表消毒。

(五)生产车间防控。

1.作业人员进入生产车间需更换工作衣、鞋,走过消毒池,做好手部清洗消毒。

2.每班工作结束后必须彻底清洗加工场地的地面、墙壁、排水沟,然后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充分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后,使用清水冲洗。

3.每日工作结束后,有专人对工作场所开展清洁消毒,可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00g/L的含氯制剂对设备、工具、容器、操作台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擦拭或者浸泡消毒,消毒作用30分钟后,使用清水清洁,防止对食品产生二次污染。

(六)出厂管控。

1.化验室应当有防潮、防蝇、防尘的设备。墙面、地面应当定期清扫消毒。化验室的空调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清洗、消毒,确保运行清洁安全。

2.根据政府预警信息,在冷链食品出厂前对进口水产品、进口肉品及来自高风险地区或者疫区的冷链食品应每批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3.落实冷链食品销售记录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产品销售台账,做到去向可追。

(七)公共区域防控。

1.会议管理。应当控制会议频次、规模、时间,提倡采取网络视频、电话等线上方式召开会议和培训,确需开展现场活动的,需按规定向企业相关部门申请。参会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会议过程中至少每小时进行一次开窗通风,确保人员之间的间隔在1米以上并按要求侃戴口罩。

2.就餐管理。员工食堂应当设置洗手设施和配备消毒用品,采取错峰用餐、分散就餐等措施,减少人员聚集,用餐时避免面对面就坐,避免与人交谈。

3.宿舍管理。员工集体宿舍应当严控入住人数,原则上每间不超过6人。宿舍应当设置可开启窗户,定时通风,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通风不畅的宿舍应当安装排风扇等机械通风设备。盥洗室配设洗手池和消毒用品,定时清洁。

4.公共区域消毒。安排专人对办公区域、会议场所、宿舍及其他人员活动场所和相关物品定时清洁消毒,如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键等频繁接触部位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用5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对不耐腐蚀的表面和用品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

(八)环境定期监测。

加强重点场所风险排查,开展环境中核酸的定期监测工作,建立环境定期核酸监测档案。中风险和高风险地区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每天在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冷库采集各5份环境标本进行核酸监测。低风险地区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采样监测。

三、人员管控及防护要求

(一)人员管控要求。

1.建立上岗员工健康卡制度。企业要做好新进员工14日内行程及健康状况登记,建立上岗员工健康卡,切实掌握企业员工流动及健康情况。新进员工、临时员工和来自或者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必须接受核酸检测。企业应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新冠核酸检测,严格落实隔离等防控措施。

2.加强日常健康监测。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应当加强人员出入管理和健康监测,建立全体员工健康状况台账和风险接触信息报告制度,设置测温点,落实登记、测温、消毒、查验健康码等防控措施,实行“绿码”上岗制。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的人员,须及时就医排查。

3.加强外来人员登记与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来人员进入,确需进入厂区的,需询问单位、健康状况、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通过登记、测温、消毒、查验健康码等措施并佩戴口罩后方可入厂。车辆进出时,门卫值班员、工作人员和司机应当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4.加强防控知识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疫情防控教育,让员工掌握正确佩戴口罩、清洁消毒等防护知识健康宣教,引导员工掌握新冠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二)人员防护要求。

从业人员在岗时应当根据岗位需要正确侃戴口罩、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

已付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