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小编整理了基层禁毒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基层禁毒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1
一是观念陈旧,公安机关单打独斗。
随着新型毒品的产生,毒品问题近年来才在各地迅速蔓延。
基层调研发现,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对禁毒形势的严峻性,毒品问题产生的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复杂性的认识还不深刻。
毒品治理工作的观念陈旧,仍定位为公安一家的事,认为加大打击查处力度就可解决所有问题。
二是合署办公,统筹协调能力有限。
目前,政府禁毒办与公安禁毒部门往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工作人员多为公安民警,受到知识结构、经验阅历、工作精力等因素制约,对禁毒工作整体推进定位不高,谋划格局偏窄,难以放在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大背景下去考量禁毒工作。
同时,公安机关仅为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统筹协调能力有限,加之有的成员单位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对自己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工作“推着走”,甚至推着也不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一时难以形成。
三是考评缺位,乡镇积极性难调动。
当前,不少地方已将禁毒工作纳入“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等考评,但相关内容、指标不尽合理,被考主体责任仍落在禁毒办或公安机关,成员单位特别是基层乡镇(街道)没有压力感和紧迫感。
导致配备给乡镇(街道)用于禁毒工作的社工,被安排参与到“五水合治”、“三改一拆”,或驻村、综治等其他工作中。
真正用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矫正、管理、帮扶的精力仅20%-50%,甚至管控对象尿检记录也是凭空申报,应付了事。
另一方面,本地在册吸毒人员在“全国禁毒信息管理系统”中未分类分层次管理,即使矫正停吸,人员总数也只增不减,工作成效难以显现,抑制基层矫治吸毒人员,重返正常生活的积极性。
四是氛围欠浓,禁毒宣传存在秘密感。
禁毒宣传已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逐步推开,但民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知晓度仍较低。
吸毒无害或少害,甚至治病、减肥、减压等错误观念在年青人群体中仍有不小市场。
对涉毒易感高危人群干预的针对性不强,宣传内容震撼力不够,效果不明显。
进村入户宣传存在秘密感,村干部对本村涉毒情况底数不清,不知谁吸毒、谁社区戒毒(康复)。
吸毒人员家庭认为吸毒是家丑,不可外扬,但又不知如何矫治,只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也有群众有积极参与禁毒活动志愿,但参与方式单一,或不知如何参与。
为此,基层建议:一是坚持党政领导,发挥禁毒委(办)职能作用,全力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强化核心成员单位主体责任,落实重点人群全流程干预。
三是坚持考评引导,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坚决遏制毒品违法犯罪快速蔓延态势。
四是坚持专群结合,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力量,坚决打赢禁毒人民战争。
基层禁毒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2
今年是全省禁毒“大扫除”专项行动的第二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按照贵州省禁毒“大扫除”专项行动总体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七星关区防范毒品滥用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文件要求,为努力构建新时代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危害,全面加强我办青少年学生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禁毒意识和抵御毒品的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办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全覆盖,在校学生对禁毒知识知晓率达100%的目标,预防青少年吸毒,做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禁毒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禁毒教育工作没有深化到教育活动中,未引起足够重视。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学校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对于禁毒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对于禁毒活动的展开也过于口头化、形式化。
(二)禁毒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虽然我办有招聘禁毒专干,但确不是专业的禁毒教育人员,禁毒教育按本宣科。
如:2021年6月16日,我办禁毒专干到毕节九小宣传的禁毒知识,都是来源于媒体或书本,禁毒教育内容过于空泛,基本都是常识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禁毒内容存在片面性的认识,对毒品的危害性也缺乏深刻的理解,一味的让学生远离毒品,过分的强调毒品的可怕后果,反而让学生对毒品产生好奇心。
(三)禁毒宣传形式单一。
对新型毒品、多样化的涉毒方式等方面宣传少,宣传内容老套,缺乏针对性。
二、禁毒教育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抓住常规,落到实处。
1、开展师资培训。
以校为单位,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将禁毒形势、禁毒知识、禁毒教育纳入培训内容,对教职工定期进行禁毒培训。
三是毒品向农村快速蔓延。
全镇最偏远的村都有新增吸毒人员,既有吸食毒品的,也有贩卖的,还有以贩养吸的。
四是衍生“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少吸毒人员为筹集毒资,胆大妄为进行偷、抢、扒等犯罪活动,打击处理不能到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禁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禁毒工作的思想认识有待于提高
一是少数干部群众对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认为禁毒工作与自己无关,是公安部门的事,淡化了禁毒工作是一场长期持久的人民战争的意识,致使在本部门、本辖区的防范措施不到位,落实措施不坚决。
二是宣传教育不深入。
禁毒成员单位对日常宣传重视不够,缺乏常抓不懈;宣传方式比较单调,缺少有效宣传载体;宣传对象的层次不够分明,重点不突出。
社会禁毒氛围不够浓厚,群众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预防和打击毒品的队伍力量不足
1、没有专业人员具体抓禁毒工作,村、组大都是兼职干部,人员少形不成禁毒工作合力。
2、由于卡场镇地处边境,村民居住分散,道路交通建设落后,吸毒人员随机流窜,收戒帮教工作难度较大。
(三)传统毒品向新型毒品转变迅速
据统计,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人数直线上升,空间分布大面积蔓延扩散,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稳定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与破坏。
其原因主要为:
1、贩卖新型合成毒品相对而言更难发现,更为便利,且利润更高。
2、滥用新型合成毒品人员身体上没有戒断依赖症状,也很难发现与惩处。
3、新型合成毒品预防教育不到位,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新型合成毒品的危害,且有不少人认为其是软性毒品所以不会成瘾。
四是卡场镇靠近缅甸,受境外新型合成毒品渗透较为严重。
(四)强制戒毒和特殊人群收戒较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对有严重残疾或者疾病的戒毒人员,应当给予必要的看护和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戒毒人员,应当依法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措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强制隔离戒毒缺乏足够的专业医务人员、医疗设施与医疗经费等原因,对于严重残疾与疾病的吸毒人员一般不予收戒,就是收戒了,没几天就办了所外就医的手续,老、病、残等特殊人群收戒难已成为禁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一是极易诱发吸毒人员为逃避强制隔离戒毒而产生自伤自残行为。
二是由于收戒难,吸毒人员自暴自弃,易产生以贩养吸等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三是不利于老、病、残吸毒人员戒毒,容易让其感受到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从而诱发恶意报复社会的行为。
四是极易对家庭产生更大的伤害。
(五)社区戒毒工作实施比较薄弱
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还比较粗放,组织领导力度不够,成立的禁毒办及其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不能更好地贯彻国家《禁毒法》和《德宏州禁毒条例》等法律法规,局限于签协议、建档立卡、通讯联络等,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成效不明显。
(六)戒毒家庭“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吸毒人员吸毒的原因都各有不同,对家庭的伤害也程度不一。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戒毒人员家庭“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许多家庭甚至全靠低保维持生活。
主要原因为:
1、吸毒者大部分是青壮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持者,吸毒者吸毒后造成了自己劳动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家庭生产能力迅速变弱。
2、吸毒者需大量的毒资,吸毒一段时间后,家里值钱的东西基本上被变卖一空。
三是多次戒毒和治疗也需要花不少的钱。
(七)戒毒成果巩固措施不够
社区戒毒是《禁毒法》规定的一种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戒毒成果和逐渐融入社会的措施,是对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满后的一种过渡性安排。
但基层的实际情况是,强制戒毒期满后几乎处于放任状态,大部分人员离开戒毒所后即流入社会。
虽然政府和村委会都成立了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但成员全是兼职,据了解,全镇约三分之二的社区戒毒对象存在失控,社区戒毒工作开展还没有进入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