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1
为了做好面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反应工作,提高我校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暴雨
1.暴雨信号由气象台发布,学校依据区电视台或电台播放的暴雨信息做出反应。
2.黄色暴雨信号的应急工作
(1)总务处布置检查所有建筑物、设施设备,做好防淋、防浸的各项工作。
检查及排通校内的排水设施。
(2)学生停止在室外活动,教导处、班主任督促学生返回室内。
教室内的学生严禁喧哗,以免造成恐慌,值日老师到班检查学生纪律、考勤。
(3)学生上学或放学应带备雨具,禁止骑自行车的同学骑车打伞。
3.红色暴雨信号的应急工作
(1)继续做好黄色暴雨信号的应急工作。
(2)校内所有人员暂停一切户外活动和作业。
(3)总务处组织好低洼易浸物资的转移或保护。
4.黑色暴雨信号的应急工作
(1)总务处做好校产的保护工作,根据雨情做好校园排涝工作;学工处做好师生的管理工作;教导处宣布停课并做出恢复上课的时间及课程调整安排的通知。
(2)师生留在课室内密切留意天气的情况。
班主任到班管理并安抚学生情绪、照顾学生安全。
(3)黑色暴雨信号发布后,师生应留在家中或学校不要外出,校内的师生要到情况适宜才能回家。
(4)如果学生处于往返学校的途中,应立即就近找安全地方避雨,电话通知家长接回家中,并致电班主任履行请假手续。
(5)班主任加强学生考勤的管理,对不在学校的学生与家长联系,明确其去向。
(6)各班、各办公室、各功能室的责任人要做好本责任范围内人员与物资的安全保护工作。
学校对造成损失的情况做出评估。
5、暴雨警报解除后,各班主任要立即分别向总务处报告人员与物资的情况,各处室要迅速向校长室报告人员与物资的情况。
二、台风
1.台风信号由气象台发布,学校依据电视台播放的暴雨信息做出反应。
2.白色注意信号与绿色警告信号的应急工作
(1)学校各部门做好防风准备。
(2)总务处做好建筑物、设施设备的检查。
3.黄色警告信号的应急工作
(1)学校进入防风状态。
(2)学生停止室外活动。
(3)所有人员不在迎风窗户下停留、行走。
(4)总务处组织好建筑物、设施设备的`保护工作。
4.红色紧急警报信号的应急工作
(1)学校进入紧急防风状态。
(2)总务处做好校产的保护工作,教务处宣布停课并作出恢复上课的时间及课程调整安排的通知。
(3)师生应留在家中或学校不要外出,校内的师生要情况适宜才能回家。
(4)如果学生处于往返学校的途中,应避免在树下、阳台下、灯箱广告下、窗户下停留,立即就近找安全地方避风,电话通知家长接回家中,并致电班主任履行请假手续。
4.1.3利用已有的宣传阵地和载体宣传防灾、避灾、自救互救、应急疏散、逃生途径和方法等气象灾害安全知识,制定并让干部职工熟悉应急疏散方案、疏散路线、疏散场地和避难场所。
4.1.4定期进行训练和演练,熟悉预案,明确职责,负责抢险工具、器材、设备的落实。
4.1.5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4.1.6开展防灾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干部职工识别气象灾害谣传的能力;及时平息气象灾害谣传或误传,安定人心。
4.2应急处置
4.2.1按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等级。
根据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的灾害级别,启动相应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响应级别的确定,以肇庆市高新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命令,结合本单位实际,适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有关责任人员要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做好应急响应的各项工作。
4.2.2建立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停工联动机制。
在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后,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并通知各部门负责人,组织部门内人员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开展自救、互救。
当有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除必须在岗的工作人员外,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根据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单位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并为在岗工作人员以及因天气原因滞留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
4.3后期处置
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各项灾后安置、调查总结和恢复重建工作。
应急结束后,及时汇总、准确上报各组及领导小组总结报告。
4.4应急响应终止
气象灾害得到有效处置后,经评估短期内灾害影响不再扩大或已减轻,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灾害预警变更或解除信息,由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决定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
5附则
5.1本预案由公司气象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并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视情况变化予以修订完善。
5.2名词术语
5.2.1台风是指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系统,其带来的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常易引发洪涝、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2.2暴雨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或12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30毫米以上的降水,可能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5.2.4寒冷是指强冷空气的突发性侵袭活动带来的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交通、人体健康、能源供应等造成危害。
5.2.5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干燥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牧业、林业、水利以及人畜饮水等造成危害。
5.2.6干旱等级:特旱是指基本无土壤蒸发,地表植物干枯、死亡;重旱是指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地表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中旱是指土壤表面干燥,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5.2.7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可能对农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5.2.8大雾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交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5.2.9灰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气溶胶均匀地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10公里,相对湿度<95%的空气普遍浑浊天气现象,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可能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5.2.10灰霾等级:重度灰霾是指能见度<2公里;中度灰霾是指2公里≤能见度<3公里;轻度灰霾是指3公里≤能见度<5公里。
5.2.11道路结冰是指由于低温,雨、雪、雾在道路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可能对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5.2.12海上大风是指平均风力6级以上、阵风风力7级以上的海上大风,可能对海上交通、海上施工作业、渔业等造成危害。
5.3气象灾害预警标准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分为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级预警,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
5.3.1 I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台风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
(2)暴雨:过去24小时内我市有3个以上县(市、区)的区域遥测站出现特大暴雨天气,或2/3个以上县(市、区)的气象自动站出现大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影响,且预计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出现暴雨以上天气。
(3)寒冷:预计未来48小时内我市寒潮指标站平均气温下降10℃以上,且电白国家观象台过程最低气温降至3℃或以下,并可能造成重大影响。
(4)干旱:全市有三分之二以上站点达到重度气象干旱以上等级,并造成重大影响,且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5.3.2Ⅱ级预警
(1)台风: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强)热带风暴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