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
一、工作方案
为了应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场馆开放期间,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来我中心所辖场馆锻炼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现场指挥,开展防控,救护和处置;负责协调各成员调度工作;负责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联系宣传和网信部门,妥善应对舆情发展;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车辆保障;负责疫情发生后的隔离和处置,做好患病人员的应急救援物资设施的调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由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二)内部防控措施
1.馆内应设置隔离观察室,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医用口罩、手套、消毒用品等),配备必要的生活和护理服务条件,有条件的可设置隔离区和消毒室。
2.每天开窗保持自然通风。开放期间保持排气扇运转正常,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3.工作时段每小时对场馆中人员易接触的设施和部位使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配备洗手液等清洁用品。
4.认真做好垃圾分类,保持场馆环境整洁,垃圾箱及时清理和消毒,增设废弃口罩回收专用箱(桶)。
(三)工作员工管理防控
1.所有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返岗人员须接受居家隔离健康观察14天,按居住地要求进行健康监测,完成观察健康无异样方可返岗。
2.掌握员工近期动向,对所有员工近14天活动行程和健康状况、接触史进行核查。
3.加强员工健康监测,督促员工每日上岗前进行体温检测,并逐一记录台账备查。
4.所有员工上班需佩戴口罩,保洁人员消毒需带一次性手套。
(四)对外服务管理防控
1.参加锻炼人员排队进入场馆距离应保持1.5米以上。
2.建立人员进出台账,对所有出入场馆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做好姓名、联系电话、参加运动时间和离开时间等信息登记,做到可溯源。
3.控制参加锻炼人员数量,提倡预约制,分时段、间隔性和分散式锻炼,防止人员集聚。游泳馆日接待量不超过平时日最大承载量的50%;集体淋浴室一次最多不超过8人,贵宾淋浴室一次最多不超过4人。
4.检查“健康码”,利用红外线测温仪或其他温度计对入馆人员测量体温并登记造册,并要求按规定佩戴口罩等防护品。有发热(体温超过37.3℃)、干咳等症状的人员,不得入内,并建议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立禁止人群集聚活动标识牌,标识牌上公布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联系方式,提醒参加运动人员遵守防控要求,注意个人防护。
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所在社区出现疫情
根据社区通知落实相关工作。责任人:XXX
(二)人员进馆检测发现疑似
禁止入馆,保留信息,劝带好口罩暂时留观。检测人员同时做好防护,离岗暂时隔离,替换其他人员做好检测工作。报社区防疫或120。
(三)培训中有人身体不适,症状疑似
立即隔离,同时报社区防疫或120。其他人员停止活动,做好防护。备好人员登记表。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2
为加强XX选拔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科学有序处置论坛活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根据省、市新冠肺炎防控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一、病人隔离
酒店、赛场按照应急处置方案设置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远离人员出入必经通道和集中活动场所。留观点内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洗手卫生设施、消毒物品等相关疫情防控物资。
比赛期间如发现工作人员和参会代表有发热等身体健康状况异常,应立即让其戴好口罩,迅速将其引至周边空旷场地或临时隔离留观点,登记周边人员信息并及时做好疏散工作。
二、询问流行病学史
医疗卫生保障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测量,询问其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前14天内是否有流行病学史(包括疫区旅行史、生活史,与疫区人员、疑似或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等情况。
三、就诊方式
3、开展一次培训,于9月23日进行,针对主办、承办、场所、交通等主要人员进行防疫培训,同时要求由各单位对参加、服务于比赛的所有人员分区分级进行防疫培训。
4、完成一次防疫预演,由各场所按预案进行,在9月30日前完成。
5、进行一次指导,对所有场所开展一次检查和指导,在9月30日前完成。
三、活动期间措施
(一)健康监测。比赛期间,主办方作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单位,密切注意活动相关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督促各单位主动开展健康监测,每日收集健康信息并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巡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整改。
所有场所均安排专门人员对参赛人员、新闻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均须实名登记(查验凭工作证和参会代表证),核验“健康码”并测量体温,“健康码”为绿码且体温正常者(<37.3℃)方可正常出入。
(二)个体防护。比赛期间个人防护措施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而定,除场上运动员以外,其余人员无法保证0.8米以上社交距离的,所有人员进入活动场所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卡口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等加戴一次性乳胶手套,特殊岗位工作人员根据需要可提高防护等级。
(三)活动场所管理。活动场所尽可能实行封闭式管理,有条件的采取预约、限流、分流等措施。活动期间减少人员聚集,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入座、休息、用餐、如厕等环节加强人员疏导等组织管理。活动期间实时监控现场人流聚集情况,保障应急通道畅通;提醒客人非必要不触碰;场所出入口均应设置免洗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四)加强通风换气。空调使用严格按照《夏季空调运行管理与使用指引(修订版)》执行。活动期间保持空气流通,优先采用开门、开窗等自然通风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加强室内空气流动。单体式空调可正常使用,中央空调无回风的经清洗、消毒和检测合格后使用,应确保新风来源清洁;有回风的应更新或加装新风系统后以全新风系统投入运行,并将新风量和换气次数调至最大,如无法安装的须在回风口加装高效过滤器或消毒装置。
(五)清洁消毒管理。活动期间做好场所和设施的消毒工作,重点对门把手、桌面、椅靠背、水龙头、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增加消毒频次,加强公共卫生间保洁和消毒,可采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纸巾进行擦拭。垃圾收集容器应做到干净整洁,防止满冒现象,日产日清,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酒精类消毒剂因爆燃点较低,应集中管理、谨慎使用,可用于擦拭物体表面,但避免喷雾喷洒,使用时严禁明火。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的,应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六)就餐管理。采用错峰就餐(按省份)、增设物理隔离、分餐等方式控制就餐时的人员聚集;排队取餐保持一米以上间距,加大就餐座位间距,餐桌加装隔板;未加装隔板的,应保持单向就座就餐,餐桌之间距离不小于1米,每桌实际就餐人数不得高于正常时期就餐人数的70%。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空气消毒,并通风换气。加强餐(饮)具、厨房环境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合理编排菜单,集体供餐避免提供高风险食品,确保食物烧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样。场所应能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七)通勤管理。参赛人员采取封闭式管理,活动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活动;从当地出发乘坐公共交通抵温时应加强个人防护,与他人保持合理间距,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结束行程后及时洗手;比赛期间往来赛场,按排车辆乘客控制50-70%,错时发车,乘员按省份乘坐。用车前后需落实车辆预防性消毒。
(八)住宿要求:比赛期间,参赛人员安排集中住宿,分类分区以最小单元进行管理(建议:按省份、分店或楼层住宿),住宿的宾馆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两人一间,本楼层将不再接待其他社会人员,参赛人员不得外出活动。
(九)宣传引导。在场所醒目位置设立告示牌,提示参加人员遵守相关防控要求、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下的求助方式,告知出现相关症状后应主动报告并自我隔离。宣传引导参加人员遵循“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规范,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活动期间尽量不扎堆、减少聚集等。
四、应急情况处置
(一)参赛人员中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应当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及时转移至临时观察室进行观察,并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处置。
(二)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组织方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配合做好限制人员聚集、封锁活动区域等措施。
五、赛前防疫培训和指导
赛前培训中增加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邀请卫健部门派专业人员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等开展疫情防控培训和赛前疫情防控检查指导,使工作人员掌握防疫基本技能和赛事期间应急处置流程。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4
一、应急响应行动
凡学院内发生重大传染病等应急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全部到位,迅速开展救助工作,并及时向总务处及学院有关领导汇报,并按有关程序向当地卫生部门及疾病控制中心上报。
二、现场急救
1、学院发生突发各类传染病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立即到达现场,在统一指挥下,组织医疗卫生救治。在第一时间内立即通知区疾控中心。
2、迅速将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区。
3、要本着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
4、对突发传染病,要在救治的同时做好隔离和疫源地的消毒。
5、对危重病人做到及时转院。
6、必要时要尽早求助上级医院的帮助。
7、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院隔离室休息,并立即通知疾控中心。
三、院医务室的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把预案方案落实到实处。
(二)经常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全体应急队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做到突发事件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四)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发现各种可疑事件及苗头,及时请示汇报。
(五)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把服务质量关,对可疑病例要认真检查,避免漏诊误诊,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杜绝各种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六)及时做好各种急救,治疗,预防,消毒药物,器材,设备及救措施的准备,确保应急药品和应急物资准备齐全,设备完好,随时调用。
(七)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做好各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素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5
为预防本单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证干部职工的生命安全,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1
一、工作方案
为了应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场馆开放期间,为有效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来我中心所辖场馆锻炼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现场指挥,开展防控,救护和处置;负责协调各成员调度工作;负责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联系宣传和网信部门,妥善应对舆情发展;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车辆保障;负责疫情发生后的隔离和处置,做好患病人员的应急救援物资设施的调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由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二)内部防控措施
1.馆内应设置隔离观察室,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医用口罩、手套、消毒用品等),配备必要的生活和护理服务条件,有条件的可设置隔离区和消毒室。
2.每天开窗保持自然通风。开放期间保持排气扇运转正常,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3.工作时段每小时对场馆中人员易接触的设施和部位使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配备洗手液等清洁用品。
4.认真做好垃圾分类,保持场馆环境整洁,垃圾箱及时清理和消毒,增设废弃口罩回收专用箱(桶)。
(三)工作员工管理防控
1.所有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返岗人员须接受居家隔离健康观察14天,按居住地要求进行健康监测,完成观察健康无异样方可返岗。
2.掌握员工近期动向,对所有员工近14天活动行程和健康状况、接触史进行核查。
3.加强员工健康监测,督促员工每日上岗前进行体温检测,并逐一记录台账备查。
4.所有员工上班需佩戴口罩,保洁人员消毒需带一次性手套。
(四)对外服务管理防控
1.参加锻炼人员排队进入场馆距离应保持1.5米以上。
2.建立人员进出台账,对所有出入场馆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做好姓名、联系电话、参加运动时间和离开时间等信息登记,做到可溯源。
3.控制参加锻炼人员数量,提倡预约制,分时段、间隔性和分散式锻炼,防止人员集聚。游泳馆日接待量不超过平时日最大承载量的50%;集体淋浴室一次最多不超过8人,贵宾淋浴室一次最多不超过4人。
4.检查“健康码”,利用红外线测温仪或其他温度计对入馆人员测量体温并登记造册,并要求按规定佩戴口罩等防护品。有发热(体温超过37.3℃)、干咳等症状的人员,不得入内,并建议其到就近发热门诊就医。
5.在场馆醒目位置设立禁止人群集聚活动标识牌,标识牌上公布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联系方式,提醒参加运动人员遵守防控要求,注意个人防护。
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所在社区出现疫情
根据社区通知落实相关工作。责任人:XXX
(二)人员进馆检测发现疑似
禁止入馆,保留信息,劝带好口罩暂时留观。检测人员同时做好防护,离岗暂时隔离,替换其他人员做好检测工作。报社区防疫或120。
(三)培训中有人身体不适,症状疑似
立即隔离,同时报社区防疫或120。其他人员停止活动,做好防护。备好人员登记表。
体育赛事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精选2
为加强XX选拔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科学有序处置论坛活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根据省、市新冠肺炎防控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一、病人隔离
酒店、赛场按照应急处置方案设置临时留观点,留观点需远离人员出入必经通道和集中活动场所。留观点内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洗手卫生设施、消毒物品等相关疫情防控物资。
比赛期间如发现工作人员和参会代表有发热等身体健康状况异常,应立即让其戴好口罩,迅速将其引至周边空旷场地或临时隔离留观点,登记周边人员信息并及时做好疏散工作。
二、询问流行病学史
医疗卫生保障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测量,询问其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前14天内是否有流行病学史(包括疫区旅行史、生活史,与疫区人员、疑似或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等情况。
三、就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