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场所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措施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共场所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措施1

本指引适用于宾馆、酒店、商场(超市)、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候车大厅等公共场所。

一、保持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通

应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公共场所营业开始前或结束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多运行1小时。

二、设立体温监测岗

在公共场所入口处设立体温监测岗,对宾客进行体温测量,必要时进行复测。

对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要及时劝返。

宾馆、酒店在宾客办理入住手续时应询问其14天内曾到访的地区,对来自或经停湖北的宾客要予以重点关注,为其提供医用体温计,每日询问并记录体温。

对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要协助其及时就近就医。

三、公共场所实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工作人员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工作人员体温监测登记本,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症状时,不得带病上班,应佩戴医用口罩及时就医。

工作人员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佩戴医用口罩。

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

四、加强日常健康防护工作

1、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2、洗手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提供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设施正常使用。

增设有害标识垃圾桶,用于投放使用过的口罩。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加强清洗和消毒。

4、取消非必需的室内外群众性活动。

限制人流密集、流动性大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公共场所(如影院、网吧、KTV等)开放。

5、宾馆、酒店应为入住宾客提供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

五、做好宾客的健康宣传工作

在醒目位置张贴并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疫情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告知宾客服从、配合公共场所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

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乘客,不应进入公共场所,并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1、佩戴口罩。

2、不要触碰口、眼、鼻。

3、外出回到家,一定要先洗手。

4、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

5、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

六、公共场所的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措施

以通风换气为主,同时对地面、墙壁、公共用品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1、地面、墙壁

配制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6%,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9份水)。

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2、桌面、购物车(筐)、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

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xx市文化和旅游局及xx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通告精神,全面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各项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e起来吧网吧成立防疫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组织机构如下:

组长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e起来吧网吧二楼办公室,王晨为办公室主任,负责防疫期间具体工作安排。

三、工作措施

(一)宣传教育

利用微信、QQ、手机短信等方式,对全员开展疫情期间注意事项培训教育,保证每一位职工掌握疫情防控基本知识。

(二)消毒措施

1、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大厅、楼道、会议室、卫生间、生产设施等场所环境清洁,每日消毒不少于2次。

停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所有人在公共区域应佩戴口罩,相互之间交流尽量保持1.5米以上距离,尽可能少去电梯间、餐厅等密闭区域。

设置单独废弃口罩回收箱,废弃口置和手套必须折叠封闭后放入指定垃圾桶,不得随便丢弃。

2、疫情防控期间,综合部负责执行全面消毒制度。

消杀记录表中记录消毒时间及消毒人员,按规定比例兑制消毒水。

3、重点部位办公人员密集区域会议室每日2次消毒;综合部负责对垃圾中转站、下水道、卫生间、公共区各类门及把手、开关等重点部位和关键触点每日2次消毒。

(三)必须加强餐饮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出行交通方式

1、在疫情解除前,所有人员实施分散就餐制。

供餐方式改为由个人到餐厅刷卡后领用单份餐食,避免人员集中用餐,鼓励员工自带碗筷,自带午饭或到食堂打饭后带回办公室就餐,自带餐具自行开水消毒,饭后食物残渣必须清理干净,不得随手丢弃在水池。

2、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鼓励复工员工优先采用自驾、乘坐班车、搭乘其他员工自驾车、骑电动自行车的方式,尽可能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做好个人防护,乘坐班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同志必须全程戴口和手套,途中尽量避免用手接触公共区域,到公司及时洗手后再进入办公室。

(四)体温测量

严格执行测温合格后进入的管理措施,所有进入网吧员工须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方可进入,检测体温超过37.3摄氏度的,按照有关规定自我居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指定医院发热门诊就医。

(五)值班值守

要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在岗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要强化事故预防责任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同时,要及时如实上报险肇事故,及时处置事故隐患,防止事故扩大造成人员伤亡。

(六)其他要求

1、要充分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要求各级人员严格按照疫情注意事项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做到非必要不外出。

2、要求服从网吧统一安排,外地返岗人员必须按照规定主动做好居家隔离观察,防止疫情蔓延和传播,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

3、要求在疫情期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做到不聚会、聚餐、聚众闲谈。

公共场所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措施4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为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保障我单位正常生产经营工作,维护全体员工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原则

1、广泛宣传普及疫情防治知识,提高员工防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水平,加强疫情预防工作,关注返程员工情况,预判复工方案并做好充分准备,及时关注员工身体情况,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加强防控监测机制,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特点,重点加强进出体温检测,对公共区域以及人员密集区域通风、消毒等防疫工作。

3、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快速预警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二、组织领导

1、成立新冠防控工作小组,由总经理担任工作组总指挥,对经营场所防控及复工工作实施统一指挥。

各岗位负责人任组员,协助组长做好各项统筹协调工作,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2、落实专门的新冠防控管控人员和工作组,各项职责分配到人,实现网格化管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公共场所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措施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共场所疫情期间防控工作措施1

本指引适用于宾馆、酒店、商场(超市)、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候车大厅等公共场所。

一、保持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流通

应优先打开窗户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

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应保证集中空调系统运转正常,关闭回风系统,采用全新风运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

公共场所营业开始前或结束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多运行1小时。

二、设立体温监测岗

在公共场所入口处设立体温监测岗,对宾客进行体温测量,必要时进行复测。

对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要及时劝返。

宾馆、酒店在宾客办理入住手续时应询问其14天内曾到访的地区,对来自或经停湖北的宾客要予以重点关注,为其提供医用体温计,每日询问并记录体温。

对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的宾客要协助其及时就近就医。

三、公共场所实行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

工作人员实行每日健康监测制度,建立工作人员体温监测登记本,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症状时,不得带病上班,应佩戴医用口罩及时就医。

工作人员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佩戴医用口罩。

工作服保持清洁卫生。

四、加强日常健康防护工作

1、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2、洗手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提供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设施正常使用。

增设有害标识垃圾桶,用于投放使用过的口罩。

3、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加强清洗和消毒。

4、取消非必需的室内外群众性活动。

限制人流密集、流动性大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公共场所(如影院、网吧、KTV等)开放。

5、宾馆、酒店应为入住宾客提供医用口罩等防护用品。

五、做好宾客的健康宣传工作

在醒目位置张贴并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疫情和冬春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告知宾客服从、配合公共场所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各项措施。

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乘客,不应进入公共场所,并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1、佩戴口罩。

2、不要触碰口、眼、鼻。

3、外出回到家,一定要先洗手。

4、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

5、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

六、公共场所的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措施

以通风换气为主,同时对地面、墙壁、公共用品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1、地面、墙壁

配制浓度为10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6%,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49份水)。

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

2、桌面、购物车(筐)、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

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某含氯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5%,配制时取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1.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点赞(0)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