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速收费站疫情防控措施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速收费站疫情防控措施1
一、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xx市开通运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收费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二、各环节防控基本要求
(一)主要风险点
服务区风险点:人员流动性大,公共卫生间、餐厅、商超等区域人员密集,存在疫情传播的风险。
收费站风险点:出口对“绿通车”核验时,可能碰到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高速公路通行介质(CPC卡)全国流通,反复使用,收费人员存在接触传播疫情的风险。
(二)场地环节
1.服务区应保证公共卫生间、加油站、小超市、开水间等基本服务功能,高风险地区可酌情关闭母婴室、第三卫生间、司乘人员休息室或司机之家、淋浴室等区域。
2.高风险地区服务区餐厅避免聚集式就餐,鼓励采用盒饭外带;中风险地区服务区餐厅宜适当控制就餐人数。
3.公共卫生间、餐厅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门把手、垃圾桶、无障碍设施等重点部位,高风险地区每天消毒4次,中风险地区每天消毒2次,低风险地区每天消毒1次,卫生间盥洗室宜配备消毒洗手液。
4.对运输进口冷链食品的车辆,收费站主要检查运输物品种类和重量是否符合国家要求,可以通过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证明和消毒证明(以下统称“三证”)等进行判别,现场不得开箱检查,不能随意打开冷链食品包装直接接触冷链食品。
5.对回收和库存的高速公路通行介质(CPC卡)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6.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尽量采取自然通风。
(三)人员环节
1.服务区和收费站应每日监测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实行测温上岗;高风险地区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面罩(或防护眼镜)和一次性医用帽子,穿工作服,戴乳胶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鞋套(或长筒雨靴);规范洗手消毒,并与司乘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中低风险地区工作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与司乘人员近距离接触,规范洗手消毒。
2.对进入服务区综合楼的司乘人员,要严格执行戴口罩、测温、亮码的防疫规定,宜为司乘人员提供备用口罩。
不得将“温州防疫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可采用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等替代措施,有条件的可设立“无温州防疫码通道”,现场安排人员做好服务引导和健康核验。
3.通过情报版、LED大屏、广播、横幅、海报、宣传手册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三、应急处置要求
(一)可疑情形处置
1.服务区设置留观区,发现重点可疑人员或者工作人员、司乘人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引导至留观区隔离观察或就医。
同时,做好重点可疑人员或者发热、咳嗽人员的信息登记工作。
2.当服务区出现人员呕吐时,应立即采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二)涉疫情形处置
1.发现新冠肺炎确诊人员应马上报告当地防疫部门和市公路管理中心。
如餐饮使用的进口冷链食品被检出阳性,应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对可能接触检测呈阳性物品的场所进行消杀、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和健康筛查,严防进口冷链食品疫情输入风险。
高速收费站疫情防控措施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xx收费站迅速召开疫情防控专项会议,传达落实上级防控工作精神,在公司统一领导部署下,明确防控任务,落实科学措施,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多措并举、全力以赴开展防疫工作。
加大排查力度,把好防控关口
疫情爆发后xx收费站严格排查力度,要求不得随意离开常住地,对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及接触过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的职工,是否存在“三类人员”等进行了严格排查,坚持每日上报防疫情况;严格每日到站职工及外来人员做好门禁登记、测量体温和消毒工作,并出示健康码及行程卡;为了及时掌握不在岗职工位置动态,xx站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上下午两次位置共享,值班站长不定时、不定点对非在岗职工进行抽查,相关负责人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层层进行落实。
开展全面消杀,做好日常防护
对站区、岗亭、宿办楼进行全面消毒,根据场所情况增加消毒频次,对回收CPC卡进行全面消毒,保证收费工作安全开展。
坚持每日体温测量,时刻保证有充足防疫物资,做好口罩和手套的佩戴工作,查验绿通要做好个人防护,与此同时,提升收费速度和查验效率,使车辆快速通行离开,降低感染的可能性;进一步严格食品采购环节,以核酸检测证明为依据,保证职工食用安全健康。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防疫意识
在站内微信群里发送相关学习文件及知识,让职工随时了解疫情情况、储备防疫知识、提高防疫意识,及时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从而能够正确看待疫情,做到不恐慌,不传谣、不信谣。
开展联防联控,提供安全屏障
xx收费站积极发挥作用,与当地卫健及公安部门组成防疫检测点,严格把控站口车辆,有序进行信息采集,保证收费广场安全有序畅通,助力防疫检测工作开展,同时为卫健及公安部门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