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的疫情形势十分紧张,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疫情防控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据介绍,经安徽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做好⼈民群众就地过节服务保障⼯作的通知》,省疫防办就有序做好节假日期间群众出⾏核酸检测、返乡出⾏疫情防控等⼯作印发通知,分级分类引导群众就地过节,有针对性地做好出⾏⼈员核酸检测⼯作,规范返乡⼈员管理要求,让⼈民群众度过⼀个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佳节。
关于⼈员出⾏。在疫情⾼风险地区的⼈员,或近14天内有⾼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员,应就地过节,防⽌因⼈员流动导致疫情传播扩散。在疫情中风险地区的⼈员,或近14天内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员,节假日期间原则上不流动,如确需出⾏的须经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并持有72⼩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员,节假日期间省际出⾏,须持7⽇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节,⾮必要不出⾏。14⽇内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之⼀者,尽量避免⾮必要出⾏。低风险地区确需出⾏⼈员,原则上不前往中⾼风险地区及其所在地市和境外。
关于重点⼈群防控。进⼀步加强⼊境来(回)皖⼈员摸排管控,实⾏“14+7+7”健康管理,确保第⼀⼊境地隔离期满后,属地落实7天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和3次核酸检测,最⼤限度防范由⼊境⼈员引起的疫情输⼊和传播。低风险地区的进⼝冷链⾷品从业⼈员、⼝岸直接接触进⼝货物从业⼈员、隔离场所⼯作⼈员等重点⼈群确需省际、市际出⾏的,以及跨省返回农村地区的返乡⼈员,应当持7⽇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低风险地区其他⼈员持健康通⾏码“绿码”出⾏。
关于健康管理。对符合规定出⾏条件的返乡⼈员,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到达⽬的地后不需要隔离。到达城市地区的,要做好个⼈健康监测。跨省返乡的,要落实14天居家健康监测、每7天⼀次核酸检测。在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参加聚集性活动。省际、市际流动⼈员,要提前向⽬的地所在社区(村)、单位报备,抵达⽬的地后,做好个⼈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公众在节假日期间出⾏时应当做好个⼈防护,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主动出⽰核酸检测结果、安康码,并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开展防疫检查。个⼈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症状时,要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如实报告外出旅居史及⼈员接触情况,配合做好流⾏病学调查,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具出⾏。
关于核酸检测。安徽省对节日期间的返乡⼈员,采取10混1混采技术开展核酸检测,降低个⼈检测费⽤负担,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在做好⼊院前患者和陪护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对县医院和乡镇卫⽣院新住院患者及陪护⼈员、医疗机构⼯作⼈员等重点⼈员,对村卫⽣室、个体诊所、农贸市场、村民活动室、休闲娱乐室、养⽼院等重点场所,每周开展核酸检测,定期⼊户开展抽样检测。
关于减少聚集。坚持⾮必要不举办,节日期间取消庙会、⽂艺演出、展销促销等活动,暂停宗教场所聚集性活动,减少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控制⼈流量。提倡⽹上拜年和电话拜年,劝导农民群众不串门、不聚集、少外出,居民家庭不举办聚餐等聚集性活动,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
关于交通运输。节假日期间,进⼀步强化群众的运输服务保障⼯作,加强铁路、公路、⽔运、民航等运输⽅式之间共享衔接,合理调整城市运⼒和运营时间,减少交通运输场站⼈员聚集,加强在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同时,建⽴疏堵保畅⼯作机制,加强应急物资、⽣产⽣活物资运输保障,省内全⾯取消货运通⾏限制,对来⾃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货运车辆,严格查验司乘⼈员的72⼩时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加强省内⾼速公路服务区测温管理。
关于⼈物同防。严格进⼝冷链⾷品运输、储存、⽣产加⼯、销售全程防控和追溯管理,指导进⼝冷链⾷品物流企业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船舶、车辆、冷链集装箱等运输装备消毒⼯作。加强进⼝冷链⾷品从业⼈员的个⼈防护,特别对直接接触冷链货物的码头搬运⼯⼈、出⼊库装卸⼯⼈、国际船代外勤⼈员、驾驶员等,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健康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作。加⼤抽样检测⼒度,加强物品、环境和接触⼈员监测,全⾯落实进⼝冷链⾷品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措施。加强陆路、⽔路、空运中装载进⼝货物运输⼯具的货舱、货柜、车厢、集装箱等内壁和把⼿的核酸监测。强化运输⼯具装载的货物及相关装卸⼈员、驾驶员、从事进⼝汽车配件包装⼈员的信息登记、摸排和⽇常健康监测。严格落实进⼝⾮冷链⾷品加⼯和交易场所、进⼝货物转运或加⼯企业等重点环节的防控措施,确保从业⼈员防护到位,落实健康监测。
关于⼯作保障。节日期间,各级应急指挥体系始终保持运⾏状态,主要领导⼲部带头落实带班值班制度,实⾏24⼩时值班,确保遇有重要紧急情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情况,能第⼀时间应对处置。各地在节日前对疫情防控⼯作集中开展⼀次专项督导,严格落实国家“六不准”要求,严禁“层层加码”“⼀⼑切”,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提⾼防控精准化精细化⽔平。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员带头就地过节,确需外出的应向所在单位报备,跨省外出的要经所在单位批准。
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为了贯彻市县疫情防控的文件精神,继续做好假期疫情防控工作,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严格校门管控
1. 假期实行校园封闭管理。加强假期校门管控力度,除值班人员,其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特殊情况确需进校的,须得到校长的同意,并由值班人员查看健康绿码,测量体温,做好信息登记,做到一视同仁,一个不漏,保证进校人员身体状况无异常。
2. 假期后师生员工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放假前各班级要召开专门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告知师生员工,在返校前要向学校提供个人(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监护人)健康绿码,进校时必须逐一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对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的人员,拒绝入校,督促其及时就医,患传染性疾病未治愈的师生员工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带病工作。
二、加强出行管理
1. 做好宣传教育。各班级在放假前和假期间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召开班会和校会,利用班级微信群,通过家校合作,共同织牢师生员工防疫安全网。
2. 假期中全体教职员工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不接触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归来人员,尽量保证活动空间相对固定。全体师生员工不得前往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尽可能不跨市出行。教职工如确需离开本县,须向校长报告去向及起止时间,做好个人防护,由校长向中心校报告;学生如确需离开本县,须向班主任报告去向及起止时间,做好个人防护,由班主任向校长报告。
三、从严核查行程
要随时掌握放假期间师生员工活动轨迹。防疫负责人要通过班主任及时沟通信息,有关信息依据上传信息及时完成上报。若有特殊情况,由防疫负责人向校长汇报并组织做好应急处置。
四、坚持上报信息
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防疫负责人要全面掌握全校师生员工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每日坚持将本校疫情防控信息上报。
五、强化重点人员管控
要强化对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人员的管控。及时关注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从中高风险地区、境外返怀的师生员工(包括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须严格按照防控要求提前向社区和学校上报返怀信息,到怀后第一时间到当地社区报备。隔离期满、核酸检测正常、做好个人防护后方可返校,学校要加强对上述人员的健康服务。
六、坚持多病同防
1. 做到多病同防。秋冬季是流感、乙脑、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及急性肠胃炎等疾病高发期,师生员工均要做好防范。选择管养卫生的食品,慎食生冷海鲜食品,不要暴饮暴食,保障饮食安全。家庭聚餐养成使用公筷的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和病菌的交叉传播。
2. 提倡健身运动。各班级要提倡鼓励学生利用元旦假期适当进行健身运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之余要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多做户外运动,注意保护视力。
3. 保持校园整洁。放假期间,后勤部要安排好校园重点区域的卫生保洁,添置足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开学前,提前一天做好各场所的通风消杀。
七、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按照教育局假期疫情防控通知要求,学校对各自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复查,做好学校假期疫情防控工作。对问题突出、自查自纠不力的学校通报批评,督促落实;对因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报上级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3
当前,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局地暴发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中秋、国庆将至,人员流动和聚集性增加,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为更好地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维护和谐健康的节日氛围,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疫情防控、管行业必须管疫情防控、管发展必须管疫情防控”原则,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特别是个人(家庭)的自我防护责任,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节日期间,我市将继续做好核酸检测采样服务工作,全市人员要按照“应检尽检,不落一人”的要求,完成规定频次核酸检测。
二、加强入青返青人员管理。7日内有新增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县(市、区)和疫情高流行城市旅居史人员非必要不来青岛,确需入青返青的,高风险地区人员抵达后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中风险地区人员抵达后进行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尚未公布中高风险区但发生聚集性疫情或存在社区传播风险的区域人员,抵达后参照中风险区人员管控,社区(村)、酒店、宾馆等单位要从严做好入青返青人员排查登记工作。上述范围以外的省外入青返青人员,须提前3天主动向目的地社区(村)、单位、酒店等报备,来青时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后第1(抵青后立即检测)、3、5天各进行1次核酸检测,原则上前3天不参加聚集性活动、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进入公众场所。
三、严格做好人员出行管理。倡导就地过节,尽量避免或减少跨市出行,非必要不跨省出行。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高风险岗位人员应尽量避免出行,对外地返青的高风险岗位人员,须严格落实社区(单位)报备和排查,如脱离工作岗位未满7天的,一律实行集中隔离至脱离工作岗位满7天,并按规定频次进行核酸检测。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监管场所、学校和工地等单位要从严执行报备审批制度,督促职工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措施。
四、落实重点场所和交通工具防控措施。广大市民进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图书馆、酒店、影剧院、酒吧、剧本杀娱乐休闲等公共场所,以及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地铁、班线客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主动配合扫码查验。各类市场主体、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网约车运营人员要加强值守监督,守好“场所码”“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关口,做到“逢进必扫、逢扫必查、逢异必报”。要严格落实测温、规范佩戴口罩、一米线、通风消毒等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做好全员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引导群众有序排队,密闭场所严格控制入场人数。旅游景区要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实施门票实名预约制度,引导游客错时错峰旅游。各区(市)、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入青返青货车司乘人员管理,根据司乘人员行程分区分级做好核酸检测、闭环管理、“点对点”接驳等措施。
五、减少人员聚集。按照“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严控大型会议、展销促销、庆典庆祝等聚集性活动规模,50人以上的聚集性活动须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提前向区(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报批。家庭私人聚餐聚会提倡不超过10人,自行举办5桌及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须向属地社区(村)报备。
六、做好日常防护。广大市民和来青探亲、旅游客人要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常消毒、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生活习惯。如出现发热、干咳等不适症状,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就近前往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期间尽量避免接触他人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时应主动告知近期的旅居史及类似症状病例接触史。有关单位对有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人员和购买“四类”药品人员须及时做好登记、引导、就医排查等工作。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入院扫“场所码”、预检分诊、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