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乡镇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乡镇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精选1
当前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多国发现传播力更强的变异病毒,国内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
为指导我乡农村地区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科学精准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
1.强化疫情监测机制。
在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菜市场等开展体温监测;在学校、民政服务机构、宾馆等重点场所开展发热、干咳等症状监测;在连锁药店开展退烧、止咳等药品销售情况变化监测。
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提高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表现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乡卫生院对所有省外返乡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采样。
2.关注重点人群防控。
加快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村网格化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调整信息,村委会定期不定期要组织村两委人员开展全面摸排,做好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和村医、春节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和边境地区返乡人员)、外来人员、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异地隔离期满返(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和日常健康监测工作,督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做好核酸检测,强调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立即就地自我隔离和报告等候医务部门处理。
外地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返乡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异地隔离期满返(来)人员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并落实14日隔离政策,其他省外返回人员全部及时进行核酸检测。
其中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立即集中隔离。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入境来(回)皖人员摸排管控,实行“14+7+7”健康管理,确保第一入境地隔离期满后,属地落实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和3次核酸检测,同时加强每日早、晚体温观察。
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核实和报告,最大限度防范由入境人员引起的疫情输入和传播。
3.加强重点场所防控。
各村、乡直各单位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内企业、宾馆、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商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做好日常消杀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
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市场)和冷冻食品销售批发等重点场所的环境整治,切实落实清洁、消杀、通风和个人防护措施。
4.推进农村爱国卫生运动。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生。
提倡村民勤洗手、勤消毒、随身携带口罩并定期更换,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封闭场所佩戴口罩,降低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物等传播风险。
对遗弃的垃圾和医疗垃圾如口罩要进行集中处理,并做好预防性消毒措施。
5.倡导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应急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QQ群宣传画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和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意识。
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导养成勤洗手、咳嗽打喷时注意遮挡、聚餐使用公筷、外出佩带口罩、回家做好消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倡导节庆文明新风,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宗教活动和聚会活动停办,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走动,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各村和乡直有关单位要严格审批监管人员密集型活动,对于不符合疫情防控和安全要求的活动不予批准。
企事业等单位举办活动应当控制人数,50人以上活动必须制定防控方案,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
人员集会要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
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提倡家庭每天注意开窗通风,做好个人防护,坚持佩戴口罩、手消毒,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及早就医。
6.做好应急物资准备。
各村、乡直各部门要根据防控工作安排,储备好应急防控物资备存,通过多渠道采购当前紧缺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切实保障防护用品等医疗物资供应,确保医院、重点场所和一线人员的防护用品供应以及适当的市场供应,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做好应急演练,提升防控能力。
对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发生疫情后的生产生活保障等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二、及时快速作出响应
1.做到快速响应。
各村委会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应对工作。
2.精细疫点管控。
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乡镇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下载。
乡镇常态化疫情防控方案精选1
当前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多国发现传播力更强的变异病毒,国内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增大。
为指导我乡农村地区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科学精准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强化常态化防控举措
1.强化疫情监测机制。
在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菜市场等开展体温监测;在学校、民政服务机构、宾馆等重点场所开展发热、干咳等症状监测;在连锁药店开展退烧、止咳等药品销售情况变化监测。
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提高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表现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乡卫生院对所有省外返乡人员进行全员核酸检测采样。
2.关注重点人群防控。
加快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村网格化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调整信息,村委会定期不定期要组织村两委人员开展全面摸排,做好农贸市场工作人员、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和村医、春节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和边境地区返乡人员)、外来人员、来自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异地隔离期满返(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和日常健康监测工作,督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做好核酸检测,强调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立即就地自我隔离和报告等候医务部门处理。
外地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返乡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异地隔离期满返(来)人员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并落实14日隔离政策,其他省外返回人员全部及时进行核酸检测。
其中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要立即集中隔离。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入境来(回)皖人员摸排管控,实行“14+7+7”健康管理,确保第一入境地隔离期满后,属地落实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7天健康监测和3次核酸检测,同时加强每日早、晚体温观察。
加强巡回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核实和报告,最大限度防范由入境人员引起的疫情输入和传播。
3.加强重点场所防控。
各村、乡直各单位要督促辖区内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做好村内企业、宾馆、餐馆、文化室、养老院、学校、幼儿园、农贸市场、商场等人员聚集场所的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做好日常消杀并储备必要的防护物资。
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海鲜市场)和冷冻食品销售批发等重点场所的环境整治,切实落实清洁、消杀、通风和个人防护措施。
4.推进农村爱国卫生运动。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保持环境和家庭清洁卫生。
提倡村民勤洗手、勤消毒、随身携带口罩并定期更换,保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封闭场所佩戴口罩,降低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物等传播风险。
对遗弃的垃圾和医疗垃圾如口罩要进行集中处理,并做好预防性消毒措施。
5.倡导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应急广播、流动宣传车、微信群、QQ群宣传画和上门宣传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村民防护意识和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意识。
强化流感等多病共防措施,倡导养成勤洗手、咳嗽打喷时注意遮挡、聚餐使用公筷、外出佩带口罩、回家做好消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倡导节庆文明新风,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宗教活动和聚会活动停办,尽量少摆席、少串门、少走动,避免人群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各村和乡直有关单位要严格审批监管人员密集型活动,对于不符合疫情防控和安全要求的活动不予批准。
企事业等单位举办活动应当控制人数,50人以上活动必须制定防控方案,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
人员集会要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
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提倡家庭每天注意开窗通风,做好个人防护,坚持佩戴口罩、手消毒,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及早就医。
6.做好应急物资准备。
各村、乡直各部门要根据防控工作安排,储备好应急防控物资备存,通过多渠道采购当前紧缺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物资,切实保障防护用品等医疗物资供应,确保医院、重点场所和一线人员的防护用品供应以及适当的市场供应,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求。
做好应急演练,提升防控能力。
对春节期间的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发生疫情后的生产生活保障等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二、及时快速作出响应
1.做到快速响应。
各村委会发现疫情后要立即上报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应对工作。
2.精细疫点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