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本市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参照本指引执行,前期发布的防控指引自本指引发布之日起废止。如本市疫情防控要求有新规定时,按新规定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体育行业特点,特制定常州市体育场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履行防疫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在严格遵守属地管理要求的同时,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确保体育行业疫情防控不出问题,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加强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坚持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外体育场馆、健身房等各类体育场所,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和各类经营性体育场所。
三、工作要求
1.体育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切实承担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强化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落实疫情防控物资,配备足够的体温计、口罩、消毒剂、洗手液等防控用品,满足疫情防控需要。要以单一经营场所(门店)为单位,指定专人全面负责。
2.认真组织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全员培训,确保员工培训到位,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所有场地应保持环境清洁,每日产生垃圾及时清运;在服务台、卫生间、电梯内等区域配备手部消毒液消毒;场地开放服务前以及使用间隔期应做好集中消毒,消毒频率每4-6小时一次,包括场地与设备、出入口、电梯间、走廊、公共区域、更衣室、淋浴间、服务台、卫生间、垃圾桶等区域;对销售或租赁的体育用品及装备及时做好消毒。相关消毒情况应及时做好台账记录。
4.体育场所入口处应配备体温检测与消毒设备,应设有醒目提示和基本防控制度告示牌,并公布属地疫情防控部门电话;做好出入口人员入场管理,所有人员入场必须佩戴口罩、配合做好“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核验+体温测量,体温和三码正常者方可入内,体温异常者应及时安排在应急隔离间,并通知属地疫情防控部门,并同步向属地体育主管部门汇报;做好顾客以及外来访客的健康状况登记,包括姓名、进出场时间以及联系方式等。
5.体育场所应配备应急隔离间,排队等候区域划定1米线,顾客排队等候以及健身运动时保持至少1米间距,使用健身器材前后应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在非健身运动期间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6.室内体育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7.提倡预约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及时做好公告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开放区域、服务项目、预约方式、顾客须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内容,告知顾客并取得理解。积极采用电话、微信、APP、小程序等预约方式,引导健身人群分时段、分散式锻炼,合理控制客流量。
8.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疫苗加强针接种应做到应接尽接,根据属地疫情防控政策,定期做好核酸检测;完善员工离常报备制度,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开展三码核验+体温测量管理、健康状况询问,“一人一档”做好登记;督促员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勤洗手、穿清洁工作服,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做好自身清洁消毒。
9.体育场所应加强对兼职员工、外包服务人员以及承租商户管理,严格落实上述各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到同部署、同落实。
10.体育主管部门及各体育场所要加强场所内部防疫巡检,重点查一米线安全距离保持、非健身运动期间人员戴口罩等情况,限流、分散健身人群,控制人员聚集,确保各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11.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属地疫情防控部门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2.各体育场所必须自觉配合属地体育主管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切实承担防疫主体责任。本指引条款如与上级新文件有冲突,冲突部分以上级文件精神为准。
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为确保学校学生返校后体育场所、设施向全校师生开放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学校及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并结合学院体育场馆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人员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有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防疫登记消毒工作。
3.及时对进入场地人员进行登记、测量体温,并对异常情况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发现疫情特殊情况者,疫情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体育场所疫情应急管理预案小组成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6.体育场所疫情应急管理预案小组成员都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三、监测与报告
1.正常上课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体育场所。其他活动时间,根据场馆开放时间安排,错时错峰进入场地。其余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场地。
2.开展疫情防控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应对进入体育场所的人员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
3.做好重点人员的动态监控。全面掌握全体教职工、学生、及进入体育场所人员的动向、健康状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上报。
四、应急处置
1.教师在授课期间,应做好自身的疫情消毒保护工作,方可进入体育场所。
(二)健身运动场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2.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3.对进入健身运动场所的顾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核验健康码,体温和健康码正常者方可进入。体温异常者,建议及时就医,就医途中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
4.确保有效通风换气。温度适宜时,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5.做好前台、走廊、公共区域、休息室、健身器材、更衣室、淋浴间和公共卫生间等清洁消毒。
6.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
7.公共卫生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有条件时可在前台、电梯口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8.依据场馆实际情况,通过预约服务的方式适时调控进入场所的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过度密集。建议顾客运动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9.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10.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顾客在非健身运动期间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11.顾客健身运动时保持至少1米间距,使用健身器械前后,宜使用手消毒液。每日营业结束前后,对运动场地、器械、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12.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
13.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三)游泳场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2.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3.对进入游泳场所的顾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核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证明,体温、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正常者方可进入。
4.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集中空调,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凝水等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5.对公共设施设备及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储物柜及钥匙、换衣凳、公共卫生间、扶手把手等)进行清洁消毒。
6.公共卫生间要配备足够的公共卫生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有条件时可在服务台、电梯口、咨询台等处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7.加强对泳池水、淋浴水和更衣室等卫生管理以及淋浴室的通风换气。
8.销售泳衣或者租赁游泳相关器材的商店要做好清洁消毒,鼓励采取扫码支付等非接触方式付款。
9.实行电话、微信、APP、小程序等预约方式进行客流限制,引导顾客分时段锻炼,避免人群聚集。建议顾客减少在淋浴间(室)和更衣室的停留时间。场所内活动时间建议不超过两小时。
10.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11.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顾客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12.通过海报、电子屏和宣传栏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
13.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4
为科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高XXX健身工作室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体员工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顾客朋友有一个放心的健身环境,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标任务
认真学习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区防控指挥部要求,坚持生命至上,本着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对顾客高度负责的精神,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本健身工作室的发生和蔓延。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健身工作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全体员工务必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
三、组织领导
本健身工作室成立疫情防控小组,按照一级响应应急处置机制安排,加强与区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措施互动、力量统筹,把疫情防控措施落细落小落具体。
(一)防控小组成员
组长:
组员:
主要职责
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1
本市体育健身场所开放参照本指引执行,前期发布的防控指引自本指引发布之日起废止。如本市疫情防控要求有新规定时,按新规定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体育行业特点,特制定常州市体育场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履行防疫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在严格遵守属地管理要求的同时,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确保体育行业疫情防控不出问题,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加强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导,坚持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室内外体育场馆、健身房等各类体育场所,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和各类经营性体育场所。
三、工作要求
1.体育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切实承担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强化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落实疫情防控物资,配备足够的体温计、口罩、消毒剂、洗手液等防控用品,满足疫情防控需要。要以单一经营场所(门店)为单位,指定专人全面负责。
2.认真组织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全员培训,确保员工培训到位,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所有场地应保持环境清洁,每日产生垃圾及时清运;在服务台、卫生间、电梯内等区域配备手部消毒液消毒;场地开放服务前以及使用间隔期应做好集中消毒,消毒频率每4-6小时一次,包括场地与设备、出入口、电梯间、走廊、公共区域、更衣室、淋浴间、服务台、卫生间、垃圾桶等区域;对销售或租赁的体育用品及装备及时做好消毒。相关消毒情况应及时做好台账记录。
4.体育场所入口处应配备体温检测与消毒设备,应设有醒目提示和基本防控制度告示牌,并公布属地疫情防控部门电话;做好出入口人员入场管理,所有人员入场必须佩戴口罩、配合做好“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核验+体温测量,体温和三码正常者方可入内,体温异常者应及时安排在应急隔离间,并通知属地疫情防控部门,并同步向属地体育主管部门汇报;做好顾客以及外来访客的健康状况登记,包括姓名、进出场时间以及联系方式等。
5.体育场所应配备应急隔离间,排队等候区域划定1米线,顾客排队等候以及健身运动时保持至少1米间距,使用健身器材前后应使用手部消毒液消毒,在非健身运动期间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6.室内体育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7.提倡预约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及时做好公告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开放区域、服务项目、预约方式、顾客须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内容,告知顾客并取得理解。积极采用电话、微信、APP、小程序等预约方式,引导健身人群分时段、分散式锻炼,合理控制客流量。
8.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工作人员疫苗加强针接种应做到应接尽接,根据属地疫情防控政策,定期做好核酸检测;完善员工离常报备制度,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开展三码核验+体温测量管理、健康状况询问,“一人一档”做好登记;督促员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勤洗手、穿清洁工作服,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做好自身清洁消毒。
9.体育场所应加强对兼职员工、外包服务人员以及承租商户管理,严格落实上述各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到同部署、同落实。
10.体育主管部门及各体育场所要加强场所内部防疫巡检,重点查一米线安全距离保持、非健身运动期间人员戴口罩等情况,限流、分散健身人群,控制人员聚集,确保各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严格落实到位。
11.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属地疫情防控部门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2.各体育场所必须自觉配合属地体育主管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切实承担防疫主体责任。本指引条款如与上级新文件有冲突,冲突部分以上级文件精神为准。
健身房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
为确保学校学生返校后体育场所、设施向全校师生开放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学校及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并结合学院体育场馆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人员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有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防疫登记消毒工作。
3.及时对进入场地人员进行登记、测量体温,并对异常情况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发现疫情特殊情况者,疫情防控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成员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体育场所疫情应急管理预案小组成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6.体育场所疫情应急管理预案小组成员都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三、监测与报告
1.正常上课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体育场所。其他活动时间,根据场馆开放时间安排,错时错峰进入场地。其余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场地。
2.开展疫情防控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应对进入体育场所的人员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
3.做好重点人员的动态监控。全面掌握全体教职工、学生、及进入体育场所人员的动向、健康状态,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上报。
四、应急处置
1.教师在授课期间,应做好自身的疫情消毒保护工作,方可进入体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