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预检分诊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培训总结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
预检分诊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培训总结1
新冠肺炎预检分诊发热患者应急处理演练预案为全面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杜绝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1、演练目的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疫情防控16条措施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各项技术操作。
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参加演练人员
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院长)
副组长:(医务科长)(院感办主任、护理部主任)
成员:办公室主任、后勤科长、相关医务人员等。
(1)负责新冠肺炎疫情处理的组织指挥,组织协调演练的步骤与进度,结束后点评。
(2)负责组织开展院内感染控制、消毒以及疫情上报工作。
(3)负责应急演练器械、设备、防护物资、消杀用品、转运车辆的准备。
2.参加演练人员
新冠肺炎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预检分诊人员、导医人员、保洁人员等。
三、演练时间、地点
(1)时间:xx年10月9日
(2)地点:一楼大厅预检分诊处
(3)演练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预检分诊应急预案响应;预检分诊工作流程落实;各部门、各岗位职业防护指引落实;各部门、各岗位防控措施指引落实;发热、疑似、接触史、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个人红码等患者隔离、转运流程落实;相关环境、场所、物品、交通工具消杀责任及流程落实;科室清洁消毒责任及流程落实;多科室联动:院办、医务科、院感办、预检分诊、医生、保洁、转运等。
四、演练过程
1.启动应急响应
(1)患者在医院一楼门口预检分诊处要求就医,进行“一看一测一查一问”,专人引导到发热哨点诊室,安置患者进入留观室,报告医务科。
(2)医务科通知院办、院感办、医护人员。院办安排交通工具,拨打120救护车,院感办准备防护、消毒用品,安排保洁进行环境、场所、车辆消杀。
2.医疗处置
复查体温,经本院专家会诊研判,新冠肺炎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研判,将患者转运至上级定点发热门诊医院。
3.终末处置
隔离间、预检分诊处空气、地面、物表、物品全面消毒。
4.终止应急响应
演练结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预检分诊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培训总结2
1、场景设置
患者李某,男,40岁,青州户籍,7天前去青岛旅游2天,返回居住地,2天前开始发冷、咽痛,无喷嚏及流涕,自服“抗病毒药、消炎药”无明显好转。来我院经预检分诊测体温37.9.C,查看个人电子健康识别码为“绿码”。预检分诊值班人员立即将患者暂时安置在临时隔离间,并报告医务科。
2、演练流程
1.应急响应启动情景
(1)患者在医院一楼门口预检分诊处要求就医,额温枪测体温37.9.C,对患者进行“一看一测一查一问”。
(2)专人引导到发热哨点诊室,安置患者进入留观室。
(3)报告医务科。
(4)医务科通知院办、院感办、医护人员。
院办安排交通工具,拨打120救护车,院感办准备防护、消毒用品,安排保洁进行环境、场所、车辆消杀。
(四)转运后终末消毒:患者离开后,医生C对所经过的区域使用75%酒精或1000mg/L含氯消毒液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擦拭消毒,规范脱除防护用品。将医疗废物妥善处置。
(五)后续处理:配合疾控中心对相关暴露人员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配合做好医务人员隔离观察需要。
五、总结演练结束后各部门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本次演练,进一步明确我院相关部门在处置医院内发现疑似患者时职责和工作要求,提升医务人员应急处理和救治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为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夯实了基础。
预检分诊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培训总结4
一、基本要求
(一)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开展全员培训。依据岗位职责确定针对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使其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三)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医疗机构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
(四)关注医务人员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五)加强感染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隐患,及时改进。发现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时,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上报信息,做好相应处置工作。
(六)做好清洁消毒管理。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诊疗环境的通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设备。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诊疗环境、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严格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处理,严格终末消毒。
(七)加强患者就诊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就诊患者的管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拥挤,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八)加强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就诊患者及其陪同人员的教育,使其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指导其正确洗手、咳嗽礼仪、医学观察和居家隔离等。
(九)加强感染暴发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感染暴发的风险。增强敏感性,一旦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暴发或暴发,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做好调查处置工作。
(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或疑似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纳入感染性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置。
二、重点部门管理
(一)发热门诊。
1.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
2.留观室或抢救室加强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
3.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发热门诊出入口应当设有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设施。
4.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工作应当执行标准预防。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当进行洗手或手卫生消毒。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严格按照《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流程》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5.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患者筛查,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
6.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7.医疗机构应当为患者及陪同人员提供口罩并指导其正确佩戴。
(二)急诊。
1.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并完善重症患者的转出、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合理设置隔离区域,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诊疗措施时,应当按照接治确诊患者的要求采取预防措施。
4.诊疗区域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5.采取设置等候区等有效措施,避免人群聚集。
(三)普通病区(房)。
1.应当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隔离、救治和转诊。
3.疑似或确诊患者宜专人诊疗与护理,限制无关医务人员的出入,原则上不探视;有条件的可以安置在负压病房。
4.不具备救治条件的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转到有隔离和救治能力的定点医院。等候转诊期间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救治措施。
5.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其接触环境进行终末处理。
(四)收治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病区(房)。
1.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并配备符合要求、数量合适的医务人员防护用品。设置负压病区(房)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相关要求实施规范管理。
2.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3.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和空气隔离等措施。具体措施包括: